返回列表 发帖
平安

  作为同样注重消费金融的公司,汇丰和平安要么成为一家人,要么在多年之后迎头碰上。马明哲希望是后者,但现在却不得不与狼共舞。

  平安保险:与狼共舞

  文/赵晓阳

  “平安的目标,是建成与美国花旗集团一样的中国一流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未来的保险业将经历重大的结构重组,金融服务业之间业务的相互侵蚀和竞争,将使得保险业不得不更深入地参与到其他金融服务业中。”这是平安保险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在思考了五六年后,对平安金融控股模式的第一次完整阐述。

  尽管马明哲说的是花旗银行,但熟悉平安和马明哲的人都知道,给平安打上国际化烙印的是汇丰。在平安崛起的几年中,混业与汇丰是两个贯穿其间的要素。

  合作?混业

  2005年7月6日,平安银行总部在上海举行开业典礼,这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的“大金融”棋局上又落下的一枚关键棋子。在平安保险的金融混业版图中,平安银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2004年,平安银行的总收入仅为人民币一千万元,但目标非常宏大:用十年时间跻身中国内地银行业前10位。拥有平安银行之后,平安集团今年

  8月还积极尝试收购广东发展银行,希望一举完成从保险集团向金融集团的跨越。

  随着平安银行的挂牌,平安集团也成为了继第三家具有证券、保险、银行、信托等多种业务的大型金融集团。平安集团旗下已构建起了平安产险、平安寿险、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平安银行等子、孙公司,将触角已伸向了所有的金融业务。

  汇丰总经理、执行董事王冬胜也出现在平安银行的开业仪式上。对于平安保险集团和汇丰而言,现实的意义是,平安银行成立后,双方终于有了进行实质性合作的平台。王冬胜表示:“平安是汇丰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双方合资的平安银行,双方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过桥?汇丰

  “中国的保险事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也没有多少时间让我们事事都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河上已经有桥,我们就不必去冒险涉水,付一些过桥费就可以过去了。风险小,也赢得了时间。”马明哲一直奉行拿来主义,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汇丰无疑是平安发展路上最重要的桥,在平安发展受阻的关键时刻,是汇丰伸出援手,帮助马明哲完成上市、混业两次突破。

  1999年底,平安当时深陷资金匮乏窘境。令愁眉不展的平安高层重新兴奋起来的,是走访平安的香港大亨郑裕彤带来的一个资本故事:20 世纪90年代,香港郑裕彤财团大举进军内地房地产市场,急需筹集庞大资金做后盾。于是汇丰集团为其量身定做了一个长达4年的融资计划,分别在1995年、 1997年和1999年,通过私募、发行可转换债券和上市三种方式,使郑裕彤成功融资超过14亿美元。

  于是平安很快向汇丰投出橄榄枝。随后,汇丰对平安保险当时的偿付能力、代理人管理、风险管理、投资管理、公司架构等进行全面评估。在认真调研之后,汇丰提出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入股平安,并答应辅助平安处理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合适的时候帮助平安海外上市。

  10月8日,汇丰举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的消息一传出便吸引海内外的目光。一直关注平安的人士认为:汇丰的参股显然会给平安带来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益处,将进一步提高平安的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以实现其成为中国最好的综合金融保险服务集团公司的目标。过去不了解平安的人士则认为:汇丰高溢价入股平安,表示了汇丰对中国、对平安的信心,平安是中国最优秀的保险公司之一。在这样的基础上,平安保险于2004年6月顺利在香港上市。

  而此时的马明哲,早已将目光放到金融混业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许可时,汇丰将与平安在个人金融服务范围内,成立多方面的策略合作及联盟关系。”

  6年前那次吸收汇丰6亿美元,不仅是平安引资、引脑的举动,更是是平安借力汇丰尝试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步骤。

  共舞?舞剑

  或许没有6年前引资汇丰,就不会有今天的平安。然而,汇丰当然不会为自己培养对手,吃掉平安以扩大在中国的势力,一直是汇丰难以掩饰的野心。

  2005年5月9日,汇丰银行再次增资平安,以19.9%的股份成为平安最大单一股东。汇丰控股总经理贺培(TonyHope)在两天后告诉香港媒体,若内地法规容许,会考虑增持平安和交行股权。限于中国法律,19.9%是目前汇丰能够持有平安的最高股权比例。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汇丰亚太区高层屡屡表态将增持平安,但汇丰中国区和平安的官方却都把汇丰描述成一个纯粹的投资者。

  一位金融业观察者认为,作为同样注重消费金融的公司,汇丰和平安要么成为一家人,要么在多年之后迎头碰上。

  马明哲希望是后者,平安保险在国际舞台上成为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对手。平安公司内部流传一个故事:2004年年会汇丰邀请全球关联公司高管,马明哲赴会,打球时专门问汇丰主席会否收购平安,在马明哲目光的逼视下,庞约翰爵士终于摇了摇头。

  平安已与汇丰达成协议,汇丰承诺不会派人进入平安管理层,若未来政策允许外资持有中资保险公司更高股权比例时,汇丰是否增持平安股权将取决于平安一方。这基本上确保了马明哲对平安的管理控制权。

  平安在与花旗、汇丰这样的跨国金融巨头赛跑;马明哲在与汇丰共舞,舞器却是锋利的剑。平安甚至从汇丰“挖角”以壮大其团队,2004年下半年,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曾任汇丰人寿退休福利署副总经理的李挹群女士出任常务副总经理。

  混业是金融业的大势所趋,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帮助平安完成这一布局的,是汇丰;而平安国际化的最大对手,也是汇丰;最可能吃掉平安的对手,还是已经深入平安内部的汇丰。马明哲控制下的平安,正是在与汇丰共舞的过程中,逐步迈向国际舞台,成为汇丰的对手。

TOP

吉利

  外有世界汽车巨头打压,内缺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夹缝中生存的民营汽车企业依然在努力证明自己,比如吉利。

  吉利:民营造车

  文/潘青山

  1997年进入轿车行业的吉利汽车,被誉为中国汽车界的一匹黑马,开创了民营企业造轿车的先河。说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是车界“狂人”,没有人会摇头。而也正是这个狂人,在2005年9月13日,让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第一次光明正大的站在了世界五大汽车展之一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舞台上,李书福那条自造的“中国龙”,终于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登场亮相了。

  像卖打火机一样卖汽车

  2005年对吉利汽车而言,除了是其国际化顺利进展的一年外,更是其国内外收获的一年。由于参加了法兰克福国际车展,在一些海外汽车媒体眼中,“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代名词已经从红旗变成了吉利。吉利带着5款新车在德国的露面,不仅获得了3000辆吉利旗舰车型的订单,还得到了向欧洲市场海上运送300个集装箱汽车的机会。

  自造车以来,浙江草根商人李书福就一直希望能够“像温州人卖打火机一样”,把吉利卖到全世界去。“在未来,三分之二的吉利汽车将出口海外。”这是李书福的梦想。可以说,花2000万去法兰克福参展,对于李书福来说,并非仅仅是一次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亮相的机会,而是把吉利推向国际市场的一个跳板。

  为了搭建这个跳板,李书福带领着吉利国际化,已经辛辛苦苦地耕耘了近10年。

  1997年,李书福义无反顾地进入汽车行业,坚定不移地扛起了“民族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创新”两面大旗。

  到目前为止,吉利先后开发出豪情、美日、优力欧、美人豹、华普、自由舰等系列车型,为40万中国消费者圆了汽车梦,并将轿车出口到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海外三分之二”这一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吉利希望在2015年实现的目标,届时,吉利的产量将达到200万辆,其中140万辆出口或在海外生产。

  而在总结吉利汽车所以能进入世界顶级车展时,李书福归纳为四点:一是自主品牌;二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三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四是最关键的—吉利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其他人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见和批评,从公关策划上来讲,我们都是成功的!”吉利集团新闻公关部发言人张小东从法兰克福归来后,非常自豪地对告诉记者说,在德国,德国电视一台、二台、德国之声,以及德国的重要平面媒体都报道了吉利的德国之行;在国内,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主流媒体也都进行了报道,吉利要的就是海外认知度。“很明显,我们做到了。”

  来自吉利的统计显示,车展期间到吉利展台参观者达到50多万人次,媒体2000多家,来访客户500多个,来自100多个国家,意向定单10万余台,成为此次汽车盛宴的大赢家。

  从“模仿奔驰”开始自我研发

  去过吉利在宁波、上海、台州和临海等生产基地的参观者们,一定会看到那一个个全新的现代化轿车总装厂,冲压线、焊接线、涂装线、总装线,丝毫不比跨国公司在中国国内的工厂逊色。

  一般来讲,国内企业搞自主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边干边搞;一种是局部关键技术比如在发动机技术上搞突破,最终带动整车;还有一种是进行全面体系设计,将汽车分成几大模块,统一设计、全面投资。

  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是国内地方性的汽车企业还是大的汽车集团,都在尝试和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自主研发之路。而吉利就从边干边搞发展到了全面体系设计。

  8年前,吉利刚进入汽车行业时,没有造车经验的李书福买回一辆奔驰,分分拆拆“造”出自己的“奔驰”。谁知一上路吓坏了交警,人们嘲笑他是“疯子”。后来他拿到“准生证”宣告要造3万元的车给老百姓时,人们依然嘲笑他是“疯子”。然而,嘲笑与困境没有让这位浙江汉子退缩,他义无反顾地走上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之路。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豪情”在浙江临海下线。这款“豪情”两厢车的第一位设计是钣金工,因为豪情样车完全是手工敲出来的,而且完全是模仿夏利造出来的,发动机也是采用的夏利配套发动机。就是这辆钣金工敲出的“豪情”,居然通过了国家强制性安全检查。但李书福并没有闭门造车,排斥与世界专业技术公司的合作。在保持民族自主品牌的前提下,吉利先后与韩国大宇、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德国吕克公司等国际汽车公司开展联合开发设计,确保吉利的研发水平在未来国内外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在2001年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 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真正实现了从生产两厢轻型客车到生产三厢轿车的跨越。这标志着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正规军,吉利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惟一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进入汽车行业8年以来,吉利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上获得了7项发明专利、30项新型实用专利、37项外观专利,应用了53项四新技术,获得了13项科技成果,为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创建闯出了一条道路。吉利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整车生产能力在国内汽车行业也首屈一指,成为我国经济型轿车的主力品牌,并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

  今天,李书福这位“中国民营造车第一人”,在《福布斯》2005富豪榜上的个人财富也已从去年的2.18亿美元增长到2.25亿美元。

TOP

国虹通讯

  他被成为“手机狂人”;他在离开老东家TCL后让媒体猜了一年的“下课内幕”和去向;他一复出便牵头组建“国产手机联盟”……他就是万明坚。

  万明坚:国产手机英雄

  文/记者唐锐

  我不是复出,我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手机行业。”说这句话的时候,万明坚的身份已经是国虹通讯数码公司董事长兼CEO。

  尽管今天国产手机早已跌入低谷中的低谷,但在那个国产手机集体崛起的年代里,万明坚率领TCL手机以8000万元起步,到五年后的2004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坐上国产手机第二把交椅,成为TCL集团的利润支柱。而万明坚本人,也从此被誉为“手机狂人”。

  1999年,TCL移动从生产电话机的TCL通讯设备公司中独立出来,万明坚也随之从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手中接过令旗,怀揣8000万搞起了手机。

  而当时正是迷茫的国内家电企业企图尝试多元化的时代,相对于手机,李东生更看好当时正日渐红火的电脑和互联网。1999年12月1日,前微软中国总经理、风云人物吴士宏受聘为TCL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和副总裁。但当日历翻到2002年4月TCL改制完成的时候,吴士宏的名字已经不在董事会名单中了,取代她的正是TCL手机掌门万明坚。因为在TCL,有业绩才有发言权。

  万明坚带领下的TCL手机几乎是以“火箭速度”迅速崛起的,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100%。2001年,TCL手机实现销售收入30 亿,2002年9月,TCL手机创造的利润超过集团利润的一半,2003年收入达82亿,成为国产手机仅次于波导的亚军。而此时的万明坚,也在TCL迎来了其个人权利的颠峰,也为日后功高盖主而出局埋下了伏笔。2004年年底,万明坚辞去TCL移动总经理一职,开始赋闲在家。

  尽管离开TCL后三缄其口,但关于万明坚的去向依然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从今年初开始,万明坚即将长虹新任掌门赵勇一道打造长虹手机的传闻便不绝于耳。特别是2月19日,国家宣布放开手机生长,长虹加入国产手机战团也成定局。今年三月,随着国虹数码的组建,万明坚入主长虹手机的传闻再次找到了依据。

  10月29日,万明坚首次以国虹通讯数码董事长兼CEO的身份在京亮相。原来在离开TCL之后,他便着手组建国虹通讯,从研发、制造、销售到售后各个环节无不亲自过问。

  而由万明坚牵头,创维移动、国虹通讯、深圳万利达和大显通信四家手机厂商更宣告结成联盟。万明坚希望能走一条“群体突围”的道路,在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结成联盟,共享各方资源,以实现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

  在国产手机集体失语的今天,万明坚能带领国虹成为国产手机的救世英雄么?

TOP

其实我最佩服的还是张瑞敏,毕竟白色家电想要占领美国市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TOP

阿Q

TOP

thanks a lot!!

good

TOP

good ~~

TOP

楼主,辛苦了!

这些企业中,俺看好百度,明基,奇瑞和华为。

感觉马云不够沉稳,太过于张扬;联想推广Lenovo品牌被国外大客户认可尚待考验;迪比亚造车经验毕竟不长,海尔近几年已显疲态......

不过这些资料很系统,是好东西。

http://blog.sina.com.cn/alphaman2008

TOP

联想注定失败

TOP

作为比亚迪人,我们有底气宣布我们在未来5年内是国内最好的企业之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