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2006年3月4日,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语惊四座。他的矛头直指跨国公司,预警如果任跨国公司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将逐渐消失,一大批骨干企业也将不复存在。他甚至已经预见到最坏的结果:“到最后,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中国就永远只能当个打工仔。”
一场波及整个国家的争论就此展开。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引发这场争论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12天后悄然卸任,在62岁的时候正式退休。此后,他就淡出了公众的视线。
李德水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谢幕。他的忧虑在2006年却被一再提起,之后发生的事情或许不在他的预料之中:凯雷并购徐工案被一拖再拖,并且演变成一场口水战;一些金融领域的并购忽而没了声息;洛阳轴承的命运突然间被所有人关注,而一个外资并购的新规定,也以超过以往的速度亮相。
预警者
甚至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人也感到惊讶,对外资恶意并购的警示,竟是由这位国家统计局局长发出来的。
李德水2003年3月就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更多的人对李德水的印象,始自他每年出席的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他作为中国宏观经济的报告者,解读数据,对未来的经济趋势做出明确的判断。
李德水对宏观经济的解读从不模棱两可,总是直陈观点,这几年中国经济一路向好,他却更喜欢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他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平和而有幽默感。
在他任上,每年末他都会和跑统计口的新闻记者见面,交流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并且听取意见。当时,一些记者称统计局为“最开放的政府部门之一”。
李德水兴趣广泛,这或许也是他会聚焦于产业安全和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他曾抽空研究地质学和气象学,以了解中国生态变化的情况,并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发给同事分享。统计局被看作经济气象局,预警风险更是分内之事。
不过,李德水显然不是随意提出产业安全的命题。在2006年两会上,他就曾跟同在经济组的政协委员们交底,他现在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的产业安全,一个是金融危机。
“他对中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关注,也因此发出了不少盛世危言。” 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说。他的警告甚至也包括对企业老板。
2005年初,他就曾在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告诫企业老板们:根据统计局的调查,平均工资只有600元/月左右,这一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和他们父母辈20多年前打工的水平差不多,而经济发展得这么快,这公平吗?企业的老板们也应该反思,农民不会永远给你打工,需要提高待遇,农民心里有一本账,自己会权衡的。
实际上在两会发言前,他已经在组织力量研究产品安全。但是他显然希望更多的人能跟他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他说,我认为这两大问题我们应该集中研究。做产业的人从产业安全、产业振兴角度考虑,搞金融的从金融风险或者中国金融如何发展的角度考虑。
在2006年两会上,李德水先后多次就产业安全的话题发表谈话。他认为,外资在中国并购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现在它们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个“必须”是一些跨国公司目前在华并购战略的基本要求。他们对一般国企拼命压价,对好企业不惜高价收购。
他担心,如果大量利润和社会财富的控制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尽管GDP总量很大,而我们国家的利益却受到损害,广大人民也得不到实惠,并可能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那样的话,我们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
他呼吁尽快制定外商来华并购企业的法律法规,并特别提出,对以垄断我国市场为目标的恶意并购行为,要有严厉的制裁手段。
他的讲话跟之后出现的微妙变局有多大关系,无人可以了解。不过,他在政协经济组发言时,当时在座的包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等经济部门高级官员。
他引发的争论贯穿了整个2006年。此后,一系列外资并购案先后陷入停顿,徐工并购案、洛阳轴承并购案先后引发了公众的大讨论,5个月后,商务部等部委发布了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此前,这个规定在2000年颁布后几乎没有真正对任何一个并购案使用过。
而在2006年9月举行的发改委北戴河会议上,产业安全也成为各省发改委负责人讨论的六大话题之一。
他被看作这场争论的始作俑者,也被看作第一个明确对外资并购表态的部级干部。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其实他从来没有提过要简单地反对外资并购。
他一直主张,跨国公司来华并购企业原是市场行为,本无可厚非。中国继续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改变,也不应改变。只要符合双方利益、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而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外资来华并购,我们任何时候都欢迎。
他也说过,我们要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去利用外资,要学会外资为我所用,也让外商得到应有的好处。甚至他还说,消极地抵制外商来华并购是错误的。但是之后的很多争论,似乎都选择了他讲话的某一个片断。
不过,对于之后的所有讨论和争议,他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一种方式的公开回应。
统计“风暴”
李德水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三年,也正是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一路上行的三年。期间,李德水和统计局面对诸多非议。
最大的争议就在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然而最终中国经济仍然全线飘红。当时,国际上有很多人怀疑中国在有意压低GDP统计数据。而在之前,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实际已经崩溃,中国的GDP增长数据存在高估现象。
他上任之时,地方政府也刚刚完成换届,正在大干快上。而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经济面对投资过热风险却似乎根本停不下脚步。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也近乎于一种潜规则,似乎人人都知道,但是从来没有人在公众面前揭开这个盖子。
最后打破沉默的人正是李德水。
在2005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面对政协委员提出“各省的GDP数字都比10%大,为何中国总体的GDP为9.8%?中国的GDP增长率可信吗?”的质疑时,李德水没有回避矛盾。
李德水说,2004年各省区市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速相比,竟高出3.9个百分点,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李德水坦陈,这种情况“不正常”,地方GDP的汇总数据会超过全国整体这么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李德水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弄虚作假的地方官员。
他说,地方各级人大年初通过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往往自上而下“层层加码”,一些地方就会出现统计数据自下而上“层层加水”的现象;一些地方过于看重经济增长指标,常以此作为评价考核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还搞“末位淘汰”。
他表示:“2005年各省市统计的GDP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多了3.9个百分点,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地区之间相互攀比,过于看重GDP,这个是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并且坦承地方GDP的汇总数据会超过全国整体这么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2006年的两会上,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透露自己为什么会在一年前公开表态。他说:“我之所以要把这个问题公之于众,就是想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支持统计工作,更好地监督统计工作。之所以有勇气把我们的问题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也是出于我对中国统计事业充满信心。”
中国2004年进行完第一次全国范围的经济普查工作后,由于调查了大量不在常规统计中统计的团体,中国的年均GDP增长比以往统计高出2%左右,明年修改后,最近几年的GDP增长更是达到创纪录的11%以上。
面对如此大的增幅调整,对外国秉持的“中国威胁论”的担忧,在李德水领导下的国家统计局,依旧选择了对中国过往的统计数据进行公开、全面的修正。
也正是在他任上,国家统计局完善了统计核算制度,建立了地区GDP联审制度,地方政府不再对自己的统计数据说了算。2006年,地方GDP下算一级的试点也在进行中。与此同时,国家统计体制也在改变。为了改革统计方法,仅2005年,统计局就有800多人次去国外学习。此后,统计局直属的三支调查队也进行了改革,实行垂直管理,以杜绝地方干预。
实际上,统计数据能否更加真实,李德水面对的还不只是地方干部政绩观的挑战。
2005年年中。十多万家为国家统计局提供工业品出厂价格、居民消费价格等的价格采集单位收到了一封意外的来信。这封《致价格调查单位的一封信》,署名是“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
在信中,李德水感谢价格采集单位对国家价格统计工作的支持,并号召被调查单位继续支持、配合调查人员的工作,按时、如实地提供调查所需情况,承诺严格执行《统计法》的规定,对单位提供的资料负责保密,绝不向其他任何部门提供、更不向社会披露企业提供的具体数据。
而事情的缘起是,由于被调查对象心存疑虑,将价格资料视为隐私,不愿提供,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驱赶调查员的情况。李德水选择了这样一种温情的方式求得理解。
但是在统计系统内部,他的铁面也是人所共知。2004年,他带队去四川巡查,跟当地统计干部一见面就说:“我是来挑毛病的”。
几个月后,在天津市指导经济普查工作座谈会上,他的言辞犀利:“一旦发现谁在经济普查中人为修改数字、搞小动作,都必须严肃处理。该通报的通报,该撤职的撤职。哪个省的统计局局长敢这样干,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第一次经济普查办公室就通报他,并建议地方党委撤他的职。决非儿戏,就是要严厉一点。”
这样做的目标只有一个:确保统计数字真实可靠,不出假数。
在2006年3月16日宣布退休后,他担任国家统计局顾问,在统计局还有办公室。不过,他似乎有意淡出了公众的视线。国家统计局人士说,他依旧会不时来局里了解一些他关注领域的经济数据。2006年12月初,李德水出现在2006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他跟大家讲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他的演讲中依然充满着忧患意识。
“我们一定要从坏处着想,从最困难的情况做准备。”他这样说。这时候,他说他只代表个人,他的身份是“一个宏观经济研究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