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Shibor不是Libor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其路漫漫

2007年第1个工作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运行,这标志着中国货币市场开始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运行首日,根据报价团银行提供的同业拆出利率计算,隔夜Shibor利率为1.4310%,1月5日这一数值为1.4047%,基本反映了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
  
Shibor是根据每个交易日各报价行的报价,剔除最高、最低各2家报价,对其余报价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后,得出每一期限品种的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Shibor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Shibor报价银行团现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首批16家报价行名单中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行、招商、光大、中信、兴业、浦发6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商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德意志上海”、“汇丰上海”、“渣打上海”3家外资银行。
  
国际经验表明,作为金融市场上引导其他利率走向的核心利率,基准利率比较容易在货币市场上形成。因此,银行间同业市场拆借利率一直被认为是信贷资金或丰裕或短缺的风向标,成为许多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重要的中介工具,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就是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Hibor(香港同业拆借利率)。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人们自然会对Shibor在央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抱有极高期望,希望它能够像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样,在货币政策运用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调控效果。
  
长期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注重数量型调控,忽视了价格型调控,但事实往往证明,价格型调控要与数量型调控相互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去年12月底,央行行长周小川又再次重申,货币政策调控既要重视价格型工具,又要重视数量型工具,并强调两种工具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如果数量不在合理区间,那么价格传导机制将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如果利率(资金价格)改革的推进力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那么数量型工具在传导上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
  
但要使Shibor成为中国版的“联邦基准利率”,现在的条件不成熟。目前货币市场现有利率对Shibor的影响较大,如银行间回购利率。Shibor利率和同期限回购利率之差保持在不大范围之内,变化趋势则基本相同。
  
以1月4日为例,银行间债券市场1天和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分别下跌2.05和0.64个基点至1.4103%和1.5083%,14天回购利率上升 28.21个基点至2.1601%。Shibor利率和银行间回购呈现出同向波动关系,但是波动相对更加平缓,Shibor利率和同期的银行间回购利率的差距只有2-3个基点。
  
同时,要使Shibor真正担当起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还需要各种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但这一点在我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对于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转变的问题,Shibor的作用有多大仍待观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