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216
- 帖子
- 513
- 主题
- 114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媒体只传播坏消息,”所以,“萨奥法案被妖魔化了。实际上,它没那么糟糕。” 沈杰.安南(Sanjay Anand)—— 美国萨班斯法案研究院(American Sarbanes-Oxley Institute)主席开门见山,令对萨奥法案如临大敌的听者松了一口气。 并未降低美国市场竞争力 《中国经营报》:很多人认为萨奥法案使得美国市场在很多企业眼里非常可怕,所以它们选择去伦敦而不是纳斯达克上市。在你看来,萨奥法案在这方面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沈杰.安南:是的,这个过程确实在发生,但我认为它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 我不认为萨奥法案是美国市场失去吸引力的主要原因。1990年以来,企业首次发行股票都想去美国,但现在这种状况改变了。为什么?那时候,美国经济一派欣欣向荣,美元强劲。所有的钱都在美国,所有的投资人都涌向美国。但现在呢?本世纪初IT泡沫就破灭了,更重要的是美元不值钱了,它在持续贬值。现在的美国市场,吸引不了资本也吸引不了投资人,要融资的企业为什么还要选择去美国呢? 《中国经营报》:你的意思是美元贬值才是罪魁祸首,萨奥法案充其量起了“帮凶”的作用?但确实有很多人都反对萨奥法案。你认为作为一个外部推动力,萨奥法案能真正起作用吗? 沈杰.安南:萨奥法案确实只是助推了这个趋势。 人们有权力不喜欢它,但为了更多人的权利,大家不得不这么做。但它可以是一件好事,保障公司为股东赚钱,而不是为自己赚钱。为此我们必须保证公司的管理层能够服务于这个目标,他们有可能不愿意这么做,所以只好用外部的力量促使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从《1933年证券法》到萨奥法案,其精神内核并没有发生变化,都是为了保障投资人的利益。只是前者让上市公司尝到了公开信息的甜头,很多投资者由于信任而投资了这些公司。《1933年证券法》又叫《证券诚实法》,它要求发行证券的公司按要求向投资者提供有关证券公开发行的重大信息,以防证券发行中的误导、欺诈、虚假行为。 但萨奥法案则可能让它们感到了疼痛,很直接的原因是高成本。但成本真的高吗?很多公司规模扩大了,若花在审计、内控上的钱没有变化就意味着相对少了。萨奥法案只是敦促它们做本来应该做的事情。虽然这笔费用绝对量不低,但它可以被视为防范财务欺诈所付的代价。如果上市公司将其他方面变得更有效率的话,这笔支出就更无足轻重了。 并不适合中国市场 《中国经营报》: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也有很多问题,你觉得萨奥法案能够移植到中国市场上来吗? 沈杰.安南:我认为萨奥法案并不完全适合目前的中国市场。关于公司治理、独立审计等方面的要求都适用,但要达到像萨奥法案那样的内控机制则不太现实。最浅层次的原因就是太贵了,不仅要消费内部的人力、物力,还要加上外部审计费用。 中国市场最大的问题,在我看来一个是不透明;另一个则是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股东都不普遍,基本都集中在几个家族或者政府集团手里。这样的状况怎么可能会有建立严格内控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动力?但是中国正在吸引外资,如果公司不透明外部资金就不敢进去。而不透明也会阻碍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 建立内控机制是需要的,但是否可以不要外部审计?就像50年前的美国市场那样。况且中国不像50年前的美国,中国现在是在介入世界市场。虽然需要和世界性的游戏规则接轨,但开放过程中若过于紧缩,将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小资料 《萨班斯-奥克斯利治理法案》(简称《萨奥法案》)是2002年安然财务丑闻以及随后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之后,美国证监会为了应对因此造成的美国股市危机、重树投资者信心而出台的,旨在用严厉的内控、外审手段来保证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有效。萨奥法案标志着美国证券法律“从披露向实质性管制的根本性转变”。 404条款:条款规定,在美上市企业,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其中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5个部分。内部控制活动的记录不仅要细化到像产品付款时间这样的细节,而且每个公司都要将公司任何一个岗位的职务、职责描述得一目了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