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封转开"兴业同智起跑 操作指引出台在即
下一主题:券商股权场外交易价格飞涨
返回列表 发帖

保险资金 做机构投资者中的“老大”?

截至今年4月30日,上市公司季报工作基本披露完成。据统计,保险资金共计在88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露面116次,合计持有A股流通股总量为10.97亿股,比2005年底的5.22亿股增加超过一倍,持股市值则由2005年底的37.3亿增长为74亿元。保险资金2005年的投资股票收益率整体超过了6%,且投资的全是G股准G股,今年一季度自然收益颇丰。虽然保险资金目前仍然是机构投资中的小弟兄,但是却有实力成为真正的大哥大。
市值增长最快
从2005年,华泰投下保险资金入市第一单至今仅仅一年多时间,保险资金由资本市场的新面孔变成了响当当的机构投资者。业内人士指出,74亿元远远不是保险资金持股的全部,更多的保险资金因为没有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从而无从统计。不过,上市保险公司2005年年报显示,仅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两家,其截至2005年底的股票投资规模合计就已经超过110亿元人民币。
虽然,单纯从持股市值的规模来看,保险资金仍然落在基金、QFII、券商和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后面(QFII、券商和社保基金在一季报十大股东榜中持有的A股市值分别约为183亿元、160亿元和123亿元),但是保险资金的增长速度无疑是最大的。
作为基金主力的股票型基金受到前两年整体市场环境不理想的影响,普遍收获较少甚至出现亏损,基金持股市值增长缓慢甚至可能折价;QFII更是受到投资额度限制,扩张速度有限;券商的亏损早已不是秘密。相对而言,保险资金属于轻装上阵,没有历史包袱,没有过多的熊市思维,所以比较敢于大胆出击。
此外,目前规定的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的上限是5%,而几家保险巨头的投资比例尽管经过增长仍在1%左右,所以,未来几年内即使政策上限不上调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何况,业内对于提高投资比例上限的呼声如今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保险资金如果按照目前的政策上限投资,将很快超越基金、券商和QFII,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投资收益不菲
一季报显示,今年一季度保险资金共计重仓持有88家上市公司,几乎全部是G股、准G股。这些公司的一季度简单平均每股收益约为0.1元,其中业绩最好的是航天电器,仅今年一季度每股收益就达到0.33元;业绩较差的是G上航,每股收益-0.13元(该公司是保险资金投资的唯一一家一季度业绩出现亏损的公司)。
这些G股、准G股为保险资金贡献的市值可不少:平均10送2.8-10送3的股改方案,使得保险资金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部分收益。而且,今年一季度股改公司(尤其是绩优公司)股改复牌后大多出现填权甚至个别公司填满权的情况,因此保险资金无疑可以双重获益。
从投资对象来看,保险公司仍然倾向于选择绩优、蓝筹股票,具有资源垄断性和品牌优势、流动性强、财务状况稳健的上市公司深受保险公司的青睐。资源类的G宝钢、G包钢,基础设施类G沪机场、G穗机场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均出现了两到三家保险公司。G招行、G盐田港、浦发银行等蓝筹公司也在保险公司重仓持有之列。
未来收入可观
G股、准G股在股改时除了采取送股等方式支付对价,还有两个“诱惑”做后盾:
第一,承诺业绩。如果业绩不能保持一定的增长,上市公司的原非流通股东通常会承诺追加送股,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承诺分红。原非流通股东大多在股改时强调了未来三年内的分红计划,这也从客观上保证机构投资者在中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时,可以拥有比较稳定的收入。
保监会的有关人士曾经透露,去年保险业在股票投资上取得平均超过6%的投资收益,最好的保险公司收益率甚至超过20%,远远超过2005年保险行业3.6%的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是所有投资品种中收益率最高的。从今年一季度大盘的市场表现以及保险公司的选择来看,保险公司获得超过6%的投资收益率并不困难,未来的增长将更为可观。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封转开"兴业同智起跑 操作指引出台在即
下一主题:券商股权场外交易价格飞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