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德勤出炉《在中国的并购整合》报告
下一主题:监管层有意规范券商借壳 明天系故事如何讲述下半部
返回列表 发帖

挣脱银行渠道束缚 公募基金图谋“私募”

银行系基金正迎来第二轮扩容潮,让一些非银行系基金深感销售瓶颈更趋扭紧。“如果基金发行正好与银行系基金排在一起,那么发行结果会很惨。”业内人士这样表述。能不能摆脱银行渠道的束缚呢?众多的公募基金人士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消息人士透露说,这个答案不久后将浮出水面,这就是公募基金有望进行非公开发行,定向募集小规模的基金产品,管理费则按投资业绩分成。在这种模式下,基金产品规模即使很小,基金公司的生存也没有问题。
打破做大才能活的生存模式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即:先把业绩做好,再把规模做大,只有做大规模才能生存。决定这种运作模式的内在依据是基金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根据相关规定,共同基金无论业绩好坏与否,管理费一律按固定费率提取,目前股票型基金的费率基本上是1.43%,混合型基金的费率是1.45%,债券型基金的费率平均是0.77%。
在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营销中,银行代销牢牢占有半壁江山,基金管理公司因此对银行形成了严重依赖,只有依靠银行这种主渠道,才能做大规模,收取高额的管理费。但银行系基金出来之后,由于其与银行之间的天然联系,自然受到了银行的资源倾斜。此外,一批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如南方、易方达、景顺长城、广发、银华等一批业内顶尖的基金管理公司,由于旗下基金业绩突出,也受到了银行渠道的格外青睐。除以上二类基金管理公司之外,其它基金管理公司在银行渠道的发行工作均比较困难,有时一纸批文拿到了,银行销售档期也是一等数月,苦等之后排上了银行档期,最后的销售结果也不理想。

“既然在银行发行这么困难,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做定向募集呢?”多位基金业人士希望转换思维模式。他们介绍说,依靠基金公司自己的直销力量,可以发行2—3个亿的基金产品,这种产品可以定向募集,按业绩提成。一年内若发行5到6只这样的产品,总量在10亿左右,如果投资业绩良好,其利润将非常可观。
实际上,今年已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某基金公司本身规模并不大,按1.5%的费率提取管理费的话,其将处于亏损状态。但其年初用自己的资本金申购了旗下股票基金3000万,这只股票基金净值增长达到60%,公司申购资金已经盈利1800万。这让基金业人士看到了不单纯靠资产管理规模大小定输赢的希望。
基金业务突破的必然选择
平安证券中国基金业发展课题组不久前作的调研显示,专户理财、定向理财的突破已经成为基金管理公司关注的焦点,约59.26%的被访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加快定向理财、专户理财的政策突破,加快创新。
事实上,定向募集业务已经成为今年以来金融创新的重点:一是今年A股市场恢复再融资,出现了定向增发融资的新方式;二是华安基金首例QDII的募集方式也采用了定向募集,即发行对象为符合特定对象的投资者;三是今年7月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质上就是定向募集理财;四是管理层正在积极推进专户理财业务,这也属于定向募集理财的一种特殊形式。基金公司拟发行的定向募集产品应该符合这股潮流。
“当前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利润来源和竞争领域还是集中在公募基金层面,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全球资产管理业务相应的分为批发管理及零售管理,前者代表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进行资产管理,后者通过共同基金或个人养老金直接代表家庭进行资产管理。”巴曙松博士主持的中国基金业发展报告中这样描述未来中国基金业发展的理想局面:基金管理公司一方面为各类社会资金提供投资管理业务,另一方面则通过提供共同基金产品间接管理社会资金。
正在扩容的银行系、保险系基金无疑正在撬动基金行业向这方面变局。但业内人士比较担心的问题是:一家基金公司如果既有共同基金业务,也进行这种私募式的定向理财,会不会产生新的利益输送?在过去二年中,封闭式基金为开放式基金保驾、公募基金为社保基金托底的“绯闻”不断出现,这增添了市场人士的隐忧。
对此,研究人士指出,虽然对这种定向募集存在着种种担心,但不能因噎废食,因为这是中国基金业趋向复合性资产管理范畴的大方向。他们建议在积极开启定向理财业务的同时,应该强化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同时需要加强自律监管和完善科学的监管体系。而在基金公司内部,加强各项业务的独立性显得尤其重要。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德勤出炉《在中国的并购整合》报告
下一主题:监管层有意规范券商借壳 明天系故事如何讲述下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