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33
- 帖子
- 858
- 主题
- 327
- 注册时间
- 2011-5-20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中行A股7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家国有商业银行股、全流通背景下的第一家“H A”股、沪深股市第一权重股……诸多“第一”,注定中国银行A股IPO将成为标志性事件。作为站在股改浪尖上的人物,中行行长李礼辉并不讳言“能够感受到来自内外的压力,而且是随时随地的压力”。 政府在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中对中行是有所寄托的:“让中国银行成为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民族金融业的代表”。年富力强、精明干练的李礼辉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里挥洒才华,中国银行的未来前景被业界普遍看好。 中行改制的挑战 2004年8月3日,距中行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还有23天,李礼辉辞去海南省副省长的职务,调任中行行长。 这个安排决非偶然,自197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李礼辉一直在金融界工作。他在中国工商银行工作了18年,从福建省分行一直做到总行副行长。并在历任工行驻新加坡首席代表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海外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知识,包括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等。即使2002年9月调往海南任副省长后,李礼辉对金融也是“不离不弃”:分管金融和旅游业。两年后,李礼辉重回老本行。 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熟悉银行经营管理、并从事过应对复杂局面的政府宏观工作——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中行改制的关键时期,高层决定启用李礼辉担任中行行长,力推股改。不过此番归来,李礼辉所面对的早已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旧态。 2003年12月30日,中行获得政府注资225亿美元、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后,即完成了不良资产处置、发行次级债等一系列动作。特别是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李礼辉履新以来,包括人力资源改革、分行试点改革和增发次级债等直指上市的核心改革渐次展开。 李礼辉上任后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人力资源改革。2004年8月中行启动人力资源改革,打破原来的“官本位”职位体系,取消处长、科长等职位,形成新的职位体系。这项涉及中行20多万员工的变革,极大地冲击了国有银行体制下的陈旧观念。 改革一开始,中行就宣布三大政策:不大规模裁员,不搞强迫提前退休,不搞买断工龄。 对于这个外界看来操作难度系数极大的“三不”政策,李礼辉自有一番解释:毕竟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在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管理、薪酬制度等方面体现市场化的原则,同时在某些方面某些阶段也要考虑到体制转轨的特色。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整个构架如何达到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如果能拓展一些新的业务,比如更多交叉销售一些保险产品、基金产品,就可能需要增加很多人”。李礼辉的盘算是:“22万人如果都能在自己岗位上给银行带来收益,也不会觉得多”。 人力资源改革仅仅是李礼辉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财务会计制度、风险内控体系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变革,在过去以及未来将持续考验这位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助推海外拓展 金融业界普遍认为,李礼辉的上任对推动中行海外上市发挥积极作用。重回银行界的李礼辉,从一开始就与中行上市的历史选择联系在一起。在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上,这位新任行长就对记者说:中行“上市的原则是速度服从质量”。 毕竟,中国金融业在2006年全面对外开放。要在金融机构直面外资的竞争中推出一个先锋,拥有丰富海外机构资源和深厚国际业务基础的中行显然是最佳选择。 中行是从外汇外贸的专业银行起步,逐渐发展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家工商管理局在批复给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许可内容中,外汇和外币类国际业务占一半。此外,中行海外网络在国内银行业是最健全的,境外机构资源丰富。中银香港、卢森堡分行等海外机构,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经济金融联系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在业务方面,一直以来,中行的国际信用卡发卡量和有效商户数量居业内第一,外卡收单居榜首。中行与国际银团贷款的业务合作也比较活跃。中行在海外拥有自己的全资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2003年,中银国际在香港7个最大规模的IPO项目中担任了4个项目的主承销,经营效益实现双位数增长。 李礼辉的到任无疑又为中行的海派色彩涂上浓重的一笔。李礼辉早年即有在香港工作的经历。1992年,他又和同仁一起,创办了中国工商银行设在海外的第一家分支机构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并担任驻新首席代表。此后,李礼辉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他人生中相当重要的“两级跳”---先后担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工商银行副行长,主管国际业务。而李礼辉真正为海外金融界所熟悉,是1999年工行收购香港友联银行一案。他协助行长姜建清制订整个收购计划,并全面参与了对友联银行的重组。“金融从业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是中国工商银行一位曾与李礼辉共事的管理者对他的评价。 分析人士指出,因为中行未来会选择在香港、美国等地上市,李礼辉熟知海外资本市场,对香港和新加坡法律、监管法规颇有了解。这将成为他们上市工作顺利进行的“助推器”。 引进战略投资者 上任近一年,李礼辉迎来了中行改革的又一重要战役:引进战略投资者。他希望能以此促使中行真正转变为达标的上市公司:“我们希望引进的战略投资者,能在管理、产品方面对中行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这是我们要优先考虑的条件”。 李礼辉表示,战略投资者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能给银行带来管理技术、管理体系,换句话说,这种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和银行有互补优势,这是选择的重点对象;第二种是财务投资者,希望通过战略投资取得经济上的回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套现。 李礼辉明确提出,中行希望引入第一类战略投资者。因为尽管中行已经改制成了独资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在市场营销、人员理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仍然有很多差距。“中行特别希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而引进先进的理念、制度、技术和人才,使中行从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真正转变成为一个符合上市标准的上市公司”。 履任之初,李礼辉曾表示,最大的挑战并不是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而是“在未来5至7年保持现在较快速度,并保持比较稳健的发展势头。提升中行固有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而今对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与他当初表述的中行最终目标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围绕这一目标,中行在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上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据了解,从2004年7月1日起,中行开始实施2001年版的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基本上达到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向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比如,中行的风险拨备都实时计入成本,新增任何一笔不良资产,就要计提拨备,要计入成本。 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从技术上促使了银行转变增长方式。2003年,中行在国内率先做到了执行1997年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由普华永道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年报。 据悉,中行吸取了当年中国银行(香港)上市经验,已调整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施风险政策分层管理,将风险管理政策分为董事会、管理层、业务操作层面分别管理,不同层次的授信政策有相应的批准程序。其中风险政策委员会为董事会的下设机构,负责审定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并监督执行;中行还对现有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进行了集中清理,确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框架和管理流程,并通过整合业务流程,加强风险集中管理。 上市之后 中行的结构特点表明中行的主要客户在内地,因此在H股上市一个月后中行就选择在A股市场上市,以此来巩固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接受本土股东对中行的监督,接受本土资本市场对中行的监管。 李礼辉表示,对于中行的表现非常满意,中行今后将通过不断提高价值,来提高对投资者的回报。他还透露,预计中行2006年净利润将超过322亿元,而中行也将从下半年开始分红。 李礼辉表示,中行发行A股,顺应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方向,增加A股市场优质大盘蓝筹股的供给数量,使得境内投资者能够直接分享金融企业的价值增值;有利于中行搭建境内市场融资平台,进一步扩大公司在境内的影响力、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在H股、A股发行后,中行将接受来自香港、上海两地上市监管机构的多方面监管,有利于促进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对于中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