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上海再掀9600亿国资重组大潮

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传出消息,2008年,上海将明确市属国有资本重点集聚的优势行业和关键领域,公布企业集团的主业目录,围绕主业加快企业集团的非主业剥离和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改组。今年,上海还将积极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
本报记者同时获悉,上海市近9600亿国资布局结构蓝图将浮出水面,有关上海市国有资产布局结构调整与国资经营预算制度试点的办法,也将于近日推出。
变与不变
早在2007年12月下旬,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在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2008年上海市国资工作方向。
其中重要一环,即“有序提高资产流动性的四大举措”,为此“要区分政策经营性国资、战略经营性国资、一般竞争经营性国资、非经营性国资等四类国资”。
杨国雄同时指出,要把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已公布24家企业集团主业目录的基础上,08年争取完成全部企业集团的主业目录。
讲话为2008年上海市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定下基调。
自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要求以来,上海的国资改革一直位居风口浪尖,在提高资产流动性改革上也推出不少措施。
上海国资改革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其体量相当庞大。从1999年底到2006年底,上海地方国资总量从4067亿元增至8467.74亿元,年均增长达11%以上。而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再次透露,截止到2007年年底,上海市地方国有资产总量预计将达到9600多亿元,同比增长约14%;地方国有经济实现生产总值(GDP)将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
不过,尽管上海国资总量虽已发生极大变化,但是布局过散、流动不畅等局面仍有待解决。据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透露,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8家企业集团涉及79个行业,其中有近11%的资产散布在餐饮、造纸、木材加工、建筑装饰、塑料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等59个一般竞争性行业。
政府干预的边界
自2003年上海国资委成立至今,运用行政力量,将多家企业捏合为大型控股集团,成为这一时期上海国资改制的一大特色,如2006年“大光明集团”的整合就是如此。
有评论认为,这种国企整合模式,尽管规模居全国第一,但成立数年来,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在下降。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指出,最近两年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翻番,股指从1000点翻到5000点,但上海国资基本没有分享到资本市场的收益,反思一下上海国资整体状况,一方面流动性不足,基本上大部分资本停留在大型国企这些载体上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国资的监管过于呆板,行政性干预比较厉害,观念也比较陈旧。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程恩富教授则认为,“不是不干预,而是应该怎么干预,应该区分哪些该干预,哪些不该干预,以避免不合理干预。”
清华大学公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吴栋教授也对记者说,国有资本本来就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其他公司资本不一样,政府主导型模式近期不大可能改变,所以“关键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干预,而在于干预者应该懂行”。
新制衡关系
去年,上海在国资改革上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如,组建新国际集团和国盛集团,推动了上汽集团与南汽集团战略合作,实现了太保集团重组上市、电气集团回归A股、光明食品集团内部资产整合等;大力推动核心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注入资产116亿元,完成ST大盈、ST棱光等绩差公司的重组、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等等。
2008年,上海国资委将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动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
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杨建文认为,上海国资国企最近几年单纯从账面来看,盈利越来越高,但这是和特殊条件相结合产生的结果,比如证券、房屋和土地价格迅速上升的拉动。但是国资国企原来就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还有待改善。
在借力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之中,杨说,“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无非在于形成有利于发展的制衡关系,但国企这方面缺乏制衡观念,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国资委决策应形成有利于企业相互制衡共同发展的方向,应从社保案之中吸取教训”。
张军教授也对记者说,在目前的资本市场格局中,把部分国有资产组建成有一定影响的、符合公司治理模式和资本市场需要的投资主体,但不一定要做成大集团;这需改变其盈利模式,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资来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一部分国资应该向外资开放,适宜合作组建一些在国际市场上运行的金融性投资公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