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私募基金“A H”式游走

“(去年)12月开始觉得A股将面临大调整。在当时深圳举行的一个股市研讨会上,司仪用‘深圳福田巴菲特’来形容一个股民,这和香港2000年股市调整前的情况何等相似。”陈先生回忆说。
陈先生是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的经理。在随后的1个月里,陈先生逐步减持A股后,先后通过地下钱庄向香港的账户分3次汇回1900万元(人民币,下同)。
陈先生称,这些转账通过地下钱庄办理,直接在深港各自的账号上打入约定的资金。在资金到账前,地下钱庄先在香港的银行冻结等额的钱作为担保,两天后资金完全到账。这种方法很便捷,但支付的手续费很高。
“钱是分三次转出境的,单次金额并不算太大,没必要通过外贸的方式转出。”陈先生表示,在一般情况下,大额资金过境的成本至少在5%以上,所以在A股、H股套利并不划算。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还需计算汇率变动的成本。只有当A股出现较大调整时,他才会考虑将资金调回香港。
陈先生说,将资金转入内地其实还可以通过在东莞、顺德、佛山等地的一些贸易公司做假贸易,但时间要求长,成本累计下来并不低。地下钱庄逃过监管,实际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外面想进来的钱太多了,地下钱庄的要价也高,所以当时很多外资进来都是自己找律师行来做的。”陈先生说。
去年5月,陈先生曾减少H股上的头寸,换成人民币,涉及金额较大。具体做法是与一家港资企业签订贸易合同,以超高价买入小手工艺品。“小工艺品的价格不好确定,价格报高也不大容易引人注目,而且需要的货柜数量也少,可以节省运输费。”陈先生说。
在经过多次倒手后,资金在两周后被兑换成人民币,并注入指定的证券账户。“调回资金的由头是中行A股上市。我去过中行H股的推介会,当时感到香港市场上的基金对内地银行股的胃口很大。我们觉得A股在调整多年后上升空间巨大,尤其是A股一向有‘炒’的习惯,一旦热起来幅度将是惊人的。”陈先生说,在资金到账不到一周后,他控制的钱很快就变成了银行股。
陈先生早年曾在深圳某券商工作,做过“红马甲”,在A股市场摸爬滚打了10年以上。他管理的私募基金在1998年便已有雏形,当时仅有3人参股,最初在A股和B股上搏杀。
“1998年第一笔资金便已经兑换成港元,当时B股还不允许内地股民投资,兑换成港元的管制很严。但包括我所在的券商在内,不少有B股交易席位的券商偷偷地在自己的账户下开设子账号,帮客户将人民币换成港元。”陈先生回忆道。
陈先生还记得,当时只能小额地将人民币换成港元,超过20万元要分好几次。1998年的B股行情结束后,包括陈先生在内的一些股民把资金转到H股。2004年在中国人寿、中国石油等H股上涨的吸引下,陈先生的基金迅速得以扩充。在去年的A股大牛市前,该基金在A股市场仅有很小的资金量,主要资金集中在香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