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证监会前副主席高西庆:发审权最终应还给市场

作为资本市场最初制度设计者的高西庆,再次回忆股市规则设立之初时,仍然认为审批权是证券监管官员不断出问题的源头所在,而“发审权最终应该还给市场”。
问:大部分股市是完全市场化的结果,是最精明的商人之间的活动,现在看,当初你们回国大力推动证券市场开放,是不是太仓促了?这是否也是这个早产的市场后来不断犯错误的原因之一?
高西庆:证券市场从那个时候、以那种方式搞起来,的确有偶然因素。据我所知,早在我们回国前,国内已经有不少人在琢磨建交易所的事。我相信,这些人都致力于改革,对形势很敏感,有一份好心,可很难说其中有谁对证券市场比这个以留学生为主的集体更明白,更没谁在这方面有过多少实践。我的意思是,在当时,证券市场的出现是一个客观趋势,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我们回来折腾,股票交易也在搞,交易所也会有。让我们聊以自慰的是,我和王波明毕竟真在华尔街工作过,王莉毕竟真在国际市场上操作过。历史不可能退回去,所以没法假设如果另一批人来搞会是什么样。但可以做横向比较——比如和东欧、俄罗斯、东南亚以及拉美一些国家比,就不难看出,我们当年的追求和努力,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问:你向来是反对政府审查的,这种监管方式也的确已经出了一系列问题,监管官员的腐败也不时发生。但将审查权还给市场,面对当年那个初生的市场,不会更混乱吗?
高西庆:政府终会有一天能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做这个事情(发审股票)。这个权力太大了,它最终要交还给市场。
当然,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到今天,没有任何一个证券市场是完全放任自流的,但绝大多数国家政府不审查而是由各个交易所来审查。由政府审查的上市公司质量,并不比由市场筛选上市的公司质量好,甚至更差。其实中国的《证券法》和《公司法》,并没规定上市的公司必须是好公司。我国按质量审查上市公司,政府审查要求达到的,其实只是表面的指标门槛,这是静态的东西。上市之后变了,没人保证得了,至今人类社会任何一种形态都不可能对动态的东西做出保证。
上市公司质量差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的问题。美国上市公司有好几万家,里面值得投资的只在前1000家之内,每天交易量的99%也在前1000家之内。
美国的证券市场也有很多欺骗,但多数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各得其所。如果投资者想把股票作为养老金、保命钱,那么他就投相对风险性小的。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是相对较低,但也比较保险。愿意博弈一把的投资者可以去其他层级的市场,买风险性高的股票。上世纪30年代,加拿大国会讨论证券法时就说到,政府没有权力剥夺上帝赋予每个人愿意当傻子的权利。中国是没有这种风险层级的,好的坏的公司都有可能短时期股价翻番。
问:如果中国将股票发审权交还市场,那么应该怎么操作?
高西庆:首先应先把这样的分级市场建立起来,就是我鼓吹多年的“精品店和大众百货市场”理论。一个完整的市场,应该是既有精品店又有大众百货市场,让不同眼光和生活水平的人都有选择。如果关闭所有大众百货市场,只开精品店,那么坏东西很快就会充斥市场,因为很多人会造极廉价的假货,然后用钱贿赂精品店的看门人。这跟今天的股票市场有类似之处。
美国有几万家上市企业,在精品店——如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却只有一两千家,这里的上市规则就要求严一些。而且纽交所的上市门槛很高,企业来这里上市,本身花费就很大。相对来说,上市公司质量相对好一些、不够资格上纽交所的企业,还有多层次的其他交易场所可以选择。那里就不需要严格的审批,企业上市前登记备案就可以了。
市场审查,不是审查企业好坏,而是审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同样的企业,好坏跟是否赢利没关,跟人看企业的角度有关,有的人看长期,有的人看短期,有的人看可能性。只能由他做基本判断,谁都保证不了将来的情况,只能由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真实信息自己做判断。监管资源有限,你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保证企业的好坏,但却可能下全力保证其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问: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各地曾出现了100多家地方柜台交易场所,这应该是多层次股票市场的一个雏形,但后来都被关闭。你担任证监会副主席期间,尝试过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吗?
高西庆:只能说,我从来没有改变过初衷,在任何场合我都强调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为什么没有实现,只能由历史来看,过几十年或许能看得更明白。当年证监会的同事中,跟我持相同观点的人也不少,但还没有多到能彻底改变现实的程度。
证监会努力了很多年,在其能控制的范围内出现了一点层次。比如中小企业板、ST垃圾板,虽然和当初设想的不同,但稍微开了个口。但层次只体现在一个角上,没有给所有风险偏好层提供适合的市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