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为何难领风骚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历史上真正够得上“风流人物”称号的帝王,不过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高祖和成吉思汗而已。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现代伟人眼中的这些“风流人物”,在当今的电视连续剧中,竟很难看到其身影。相反,既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更是中国最腐败软弱的清朝帝王们,反而一个个被搬上了电视荧屏,堪称“风景这边独好”。
所以,中央电视台决定2005年1月4日开始在一套黄金时间播出58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时候,不管是电视台、导演、评论界还是观众,都对这部号称建国以来投资最多的电视剧寄予了厚望。
现在,《汉武大帝》的播出已经接近尾声,该电视连续剧在社会上的反响“宛如平常一首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连一向以指点影视剧为天职的评论界,也未能全方位展开对《汉武大帝》的议论。央视在数九寒天播出的《汉武大帝》,为什么没能点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委实是个不大不小的谜。笔者带着这个疑问,走近了《汉武大帝》,试图寻找答案……
历史陌生感
南宁市的王欢妮小姐闲暇的时候,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看电视剧。尤其是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更是不愿意轻易错过。经过这几年清宫戏的“培养”,谈起清代的历史,她基本上已经能够如数家珍。去年暑假期间,当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大汉天子》电视连续剧时,她倍感欣喜,觉得终于可以换换口味。用王小姐的话说,整天吃一种饭菜都会觉得腻味,何况老是被清朝的宫廷剧给包围着,早想到别的朝代“逛逛”了。
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便是去年热播的《大汉天子》。不过,看了没几集,王小姐便觉得不好玩。问她为什么。她说,那部电视剧拍得不好,是第一个原因;对汉代历史不大熟悉,很难一下子和剧中的人物“沟通”,同样是导致不喜欢《大汉天子》的一个原因。
和一些朋友聊天,不少人都流露出类似的看法:汉朝距离我们有些遥远,哪像清朝,从家中长辈的闲谈中,就能了解许多它的正史和野史。相对于清朝,在祖辈的记忆中,除非对汉史有特殊的兴趣,除非专门阅读过大量的汉朝历史典籍,搜集过有关汉代的遗闻轶事,否则,他们对汉代的印象充其量也只是个大致的轮廓而已。对于现今的年轻人来说,除了对司马迁的《史记》较为熟悉外,对刘邦、项羽、刘秀、董仲舒几个历史人物有一些了解外,中学历史教材中介绍给他们顶多如卫青、霍去病这样为数不多的几个武将名字。一部汉代的历史,被浓缩为几个徒有虚名的历史人物名字,如此可怜的历史知识储备,无疑给以汉代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走进寻常百姓家,造成了最大的阻力。
一部电视剧能否在观众中受到热烈的反响,观众对电视剧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熟悉的程度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电视剧自身的质量好坏还关键。艺术欣赏中,观众(读者)更容易对自己熟悉的题材作品感兴趣,这种艺术欣赏的普遍心理,决定了一部艺术作品(包括历史电视连续剧)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必须对艺术作品反映特定历史有所了解。否则,一群陌生的影视人物,一串陌生的历史事件,要被观众接受,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汉代的宫廷斗争异常激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谁和谁之间究竟属于血缘关系还是党派关系,以及男女之间的通奸、背叛,不是熟读过汉史并且记性不错的人,难以对汉代历史了如指掌。所以,当《汉武大帝》塑造了晁错、窦婴、田蚡、周亚夫、卫绾、袁盎、梁王、韩安国、郅都、袁固、中行说、栗贵妃、王美人等一大批的人物形象时,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剧中人物,即便是忠实的电视观众,从头到尾一集不拉地观看《汉武大帝》,对众多出场的人物也未必记住太多,遑论那些半途收看这部历史电视连续剧的观众,纵使不感到一头雾水,也如雾里看花。
指望《汉武大帝》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热度,显然有些不大现实。历史的陌生感不消除,换言之,不设法培养观众的历史认知感,让观众熟知汉代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单凭一部电视连续剧去宣传汉代历史,恐怕难度不小。如果《汉武大帝》的编导们及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拍摄电视剧的同时,出版一些和汉代历史有关的畅销文学作品,作一些必要的铺衬,想必就不至于在《汉武大帝》播放之处,倍感寒意袭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