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关于修改 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下一主题:包销之痛再度袭向上市券商
返回列表 发帖

中国式并购“拯救”华尔街

对于身陷次贷窘境的华尔街投行们来说,中国式并购显然成为其惨淡业绩的“救命稻草”。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由中铝与美铝共同成立的Shining Prospect公司以143亿美元收购力拓(Rio Tinto)股份,成为今年以来最大一宗对外并购交易。而为此交易提供财务顾问服务的雷曼兄弟就此坐上今年中国区并购排行榜的头把交椅。
然而,上述交易充其量只能说是在华投资银行今年以来在并购领域众多的“得意”之作之一。伴随着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投资银行的战略也在悄然转变。既然IPO市场乏善可陈,并购便逐渐成为投行们的新战场。
惨淡业绩的亮点
2008年的并购市场可谓风声水起。
工商银行出资约338亿元人民币认购了标准银行1.525亿股新股;中国平安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集团旗下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中钢则获得中西部公司(Midwest Corporation Limited)54.81%的股份……
根据汤姆森路透的统计,今年以来,中国并购交易金额达到1136亿美元,已经超过2007年全年的1121亿美元。
而全球并购市场则呈现相反走势。据统计,截至2008年7月,全球并购交易额约为2万亿美元,而2007年全球为4.8万亿美元,2006年为3.9万亿美元。以年化估算,2008年的并购交易额基本将与2006年持平,较2007年略有下降。
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在并购领域的突出表现,为一些投行的业绩增色不少。较为典型的要数雷曼兄弟。
由于次贷危机,以往在固定收益方面颇为强势的雷曼兄弟近半年来业绩惨淡。截至2008年5月31日,该公司第二季度净亏损约28亿美元,合每股稀释后损失5.14美元。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截至目前,在中国已公布和已完成的并购交易额中,雷曼兄弟均排名第一。今年一季度,雷曼兄弟在亚洲(除日本外)参与的已公布交易及已完成交易等各项数据中均排名第一。
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出色表现,尤其是成为中铝与美铝共同收购力拓这宗对外最大并购交易的财务顾问,成为雷曼兄弟夺回第一名“宝座”的关键因素。
与雷曼公司相仿,另一个典型案例是瑞银集团。尽管该集团于近期公告称今年第二季度亏损3.58亿瑞士法郎,但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仍然认为,瑞银在亚太地区的收入相当稳健,分散的业务组合可以对个别业务的收益下降进行平衡弥补。
“受惠于活跃的并购活动,瑞银投资银行的收益继续居亚太地区投资银行界之首。在财富管理方面,前两个季度,亚太区新增资金保持良好的净流入。”李一对记者说。
同样把并购业务作为业务重点的摩根大通也颇为得意。在2008年上半年全球已经公布的10宗最大并购案中,摩根大通担任收购方或被收购方财务顾问的并购交易就占4宗。目前中国已公布的10大并购案中,摩根大通也占4席。
“展望2008年,下半年我觉得并购的大趋势没有太大的变化,中国公司到海外并购的力度、强度都会保持上半年非常活跃的局势,自然资源类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方向,其他一些行业,包括工业、科技行业都会不断有并购的举措。”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并购部主管顾宏地自信满满。
他表示,现在西方一些竞标的公司,融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中国企业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国内一些公司也会做进一步的整合,并购的举动会逐渐活跃起来。
IPO市场萎靡
受全球股市低迷影响,“IPO储备”逐渐枯竭的窘境也让投行们重新审视原来的IPO战略。
“2008年美国资本市场下降了50%,很多想上市的公司看到市场波动性巨大,不愿估值受到影响,所以等待上市的公司数目非常多。”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的副总裁凯瑟琳.金尼表示。
“在香港排队的很多公司都陷入了漫长的等待,有的公司已经没有希望在今年上市了。”一家美资投行中国区高管表示。
瑞银证券负责股权资本市场的Joseph Chee表示,那些意欲通过股市融资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至少得等到明年或者更晚一些时候再采取行动,因同类公司目前在中国大陆和香港股市均被低估。如果现在发行股票,则有可能被贱卖。
知情人士称,中国大陆服装零售商ITAT集团(ITAT Group Ltd.)首次公开募股的筹备工作已经停止。在会计问题浮现出来后,ITAT集团与协助其上市的两家机构──高盛集团和美林分道扬镳。
“还有一堆长长的名单,但在今年IPO如此萎靡的情况下,上市显得异常艰难。这对投资银行来说,特别是做IPO的人来说,是十分难熬的一年。”某外资投行负责人无奈道。
今年以来,香港的IPO规模只有70亿美元,远远低于上年同期。其中,凭借参与一家中国基建公司的IPO承销,包括花旗在内的3家投行成为今年香港IPO承销业务的领头羊。摩根士丹利排名第四,该行今年拿下了5家公司共计7.06亿美元的IPO承销业务。
花旗银行报告指出,过去两年,中国大陆的市场环境和政策已经由鼓励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转而鼓励国内上市。A股发行总量从2005年不到40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740亿美元——与整个亚太地区的首次公开发行总量几近持平。其中超过70%的交易量来自于国有企业在上海进行的大规模增发上市。
“为鼓励中国公司在境内上市,除了极少数的超大型公司A/H股两地同时上市之外,中国证监会原则上不再批准在中国注册成立的公司进行海外首次公开发行,中国商务部也停止审批新的红筹重组申请,只有此前已经完成境外注册的公司才能继续在海外上市,因为红筹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不需要取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上述报告表示。
结果,国内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发行量从2005年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去年将近200亿美元,几乎从零开始一跃占据中国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总量的26%。
而今,在A股市场表现不佳、情势逆转之际,一张中国本土的证券经纪牌照就显得尤为宝贵。但这正是很多在华外资投行的业务“短板”。于是,并购领域的硝烟四起也便顺理成章。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关于修改 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下一主题:包销之痛再度袭向上市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