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OECD:美国就业形势恢复要至少三年
下一主题:奥巴马称人民币升值还不够
返回列表 发帖

梁锦松:懂得输 才会赢

国际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黑石在短短的三周内,在美国上市之前的关键时刻,获得了中投公司30亿美元的投资,被称为中国外汇投资史上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而集最早得知消息者、穿针引线者、亲赴北京谈判者三项重任于一身的,正是梁锦松。2007年1月,梁锦松加盟黑石成为其大中华区总裁。
梁锦松的家境清贫,后以高考状元的身份考上香港最高学府香港大学。在火红的上世纪70年代,他前往革命圣地井冈山考察,直言自己“熟读《毛泽东选集》”。
不过,在此之余,梁锦松还是个务实主义者。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到美资机构工作,借这些机会学习和累积经验,成为香港第一代精于外汇买卖的高手,他胆大心细,判断准确,使他在外汇买卖上无往不利,成为罕见的“常胜将军”,也成为花旗银行的重点培养对象。
1996年,已经成绩斐然的梁锦松受花旗银行邀请,前往纽约出任花旗银行总行副主席,但条件是要他移民美国,梁锦松断然拒绝。当时他的年薪已逾2300万港币,是名副其实的打工皇帝。
梁锦松离开花旗银行引爆了一场人才争夺战,最终他选择了美国大通银行,担任大中华及菲律宾区董事经理,后又晋升为摩根大通银行亚太区主席。
2002年6月,梁锦松弃商从政,出任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每年的薪酬亦由2000多万港元缩减至240多万港元,减少了近九成。梁锦松对此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大家都知道政府高层同商界高层的薪酬相差甚远,但一个人用钱有限。我相信一句话,赚的钱不是你的,用的钱才是你的,一个人用钱不需要太多。”
梁锦松是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的手下“爱将”,他加入港府时,被看作是董建华自组班底的重要助手。由于作风平易近人,没有官气,梁锦松新上任时受到市民欢迎,香港记者叫他“阿松”,香港市民见到他时也直呼“阿松”。
在商、政两栖走入人生辉煌的梁锦松,与跳水皇后伏明霞忘年之恋并共结连理,再次使其成为新闻人物,充斥于各类媒体的各种版面上,他以不同的角色演绎着精彩人生。
但“福兮祸所伏”,梁锦松喜欢用另一句话表达:“有多久风流,有多久折堕”。最为“致命”的“买车事件”将梁锦松推上了风口浪尖,犯下政治生涯中最严重的错误,事件触发特区政府实行问责制后的最大管治危机,最后,梁锦松黯然出局。
离任港府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沉寂了四年之久,加入黑石使他再次成为中外资本市场沟通领域的要人。从政期间所积累的人脉,以及在退出政坛后的谨慎心态,使梁锦松宝刀锋利更胜当年。梁锦松表示之所以加盟黑石,是看中其在“全球私人股权投资业的领先地位和金融实力”。
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梁锦松道出了六个字:“懂得输,才会赢”。这也是他的座右铭,凭着这股精神,梁锦松在银行界纵横多年,成为香港银行界最成功的华人管理者。
梁伯韬 从“红筹教父” 到私募军师
梁伯韬至今纵横投行业二十余年,职业生涯几经起伏,在亚洲投行业绝对称得上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职场生涯也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类教科书,告诉你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屋村仔”是如何成长为“红筹教父”的。从一飞冲天的百富勤、到2006年收购电盈股权、2007年8月正式加入全球五大私募基金之一的CVC, 梁伯韬的一举一动始终备受关注。
当国际顶级私募基金进入中国的同时,亦在搜寻金融圈的重量级人物,而香港金融圈里的“长袖善舞”者,梁伯韬居其一。
梁伯韬在金融界“呼风唤雨”二十余年。1987年,梁伯韬作出了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个决定,离开花旗自立门户成立百富勤投资集团。作为一个投资家,梁伯韬独具慧眼,当邓小平1992年南巡之后,他看准上海发展神速,急需资金,在他的率领下,百富勤帮助上海石化、上海实业等一系列大陆企业先后在香港上市融资,在亚洲地区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红筹热”。梁伯滔声名鹊起,百富勤也一飞冲天,成为了亚太地区日本以外最大的投资银行。
在1993年至1994年初和1996年初至1997年10月的前后两次红筹热潮中,百富勤分别推出的“买壳概念”、“分拆概念”、“中国概念”和“注资概念”、“省市窗口概念”等包装方式,每次都掀起一阵市场的狂潮,大批红筹国企成功登陆香港股市。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北京控股招股上市,在他的运作下,北京控股获得了1200倍的超额认购,把百富勤送上事业的巅峰,梁伯韬也由此被称为“红筹教父”。
然而世事难料,正在百富勤如日中天的时候,东南亚金融危机,其遭受重创, 亏损10亿美元。梁伯韬与时任董事局主席的Philip L.Tose 全力抢救未果。1998年1月,投资失误使得百富勤宣布清盘。这是梁伯韬事业遭受的最大挫折。
2001年,梁伯韬离开百富勤,转投花旗集团麾下的所罗门美邦,出任亚洲区主席。
与梁锦松的官方背景不同,梁伯韬一直备受李嘉诚青睐,与之关系密切,过去“长和系”的多个分拆和融资大计,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李嘉诚曾公开说:“无论他(梁伯韬)到哪里,我都会支持。”可见二人的友好关系。
2006年2月底,梁伯韬离开花旗集团,但仍任兼职顾问,与各大投行关系密切。梁伯韬离开花旗集团曾被《商业周刊》评论为代表了“亚洲投资银行家正在广泛地转向私人资本领域”的趋势。
2006年7月,他一举用91.6亿港元打破电讯盈科收购案的“僵局”,收下李泽楷手中的电讯盈科股份,从而持有22.66%的电盈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在资本和产业界均大出风头。2007年8月,梁伯韬正式加入全球五大私募基金之一的CVC。
“梁伯韬可能是投资银行业最善于处理结构性交易的人,”巴黎百富勤证券公司亚洲投资负责人Gilbert Wong说:“在私人资本运营领域,他的能力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方风雷 高位蓄水
方风雷是最早跻身国内投资银行业的风云人物之一,2007年方风雷统领中新和厚朴内外两支基金,被形容为“从投行到PE的华丽转身”。
说起方风雷,不得不说中金公司。国内的私人股权投资可能最早始于12年前中金公司的直接投资部,创建人之一的方风雷主持中金公司的投资银行和投资业务,并担纲首任投资委员会主席,此番征战可谓老兵新传。
看方风雷的战绩,读来有一气呵成的紧凑感。从中金公司、中银国际、工商东亚到高盛高华,方风雷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可谓翻云覆雨、战果辉煌。
1997年10月,由中金公司与高盛担任联席全球协调人,经过短短5个月的准备,包含广东、浙江两省移 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 动(香港)在香港、纽约上市,融资42亿美元,创造了当时亚洲(不含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中金公司一战成名,方风雷也由此被《金融亚洲》评为“对中国资本市场最有影响的十人之一”。
方风雷并非金融科班出身,不谙熟英文,既无商业银行经历,又无西方教育学位,却能在复杂的投资银行业务市场中独辟蹊径,屡创惊人佳绩。
执掌中银国际期间,中银担任盈科数码动力收购香港电讯的财务顾问及协调融资行为,亦策划凤凰卫视及中海油上市,为中银国际成为国际级投资银行奠定了根基。
在中国的金融界里,方风雷一直以拥有丰富的政府关系而知名。一位过去和方风雷在中金公司共事过的人士说:“谁需要政府的公章,谁就会去找方风雷。”
为了建立一家合资的高盛高华,高盛答应向一个中国人提供1亿美元的借款,让他成立合资案中的另一方,即高华证券,而此人正是方风雷。这是一项非凡的交易,这项交易成就了高盛在中国的一次巨大胜利,使高盛用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中国金融服务市场。以个人名义向外国金融机构借款,方风雷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后利用外资领域的新案例。
中银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方风雷过去的同事曹远征说:“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易撮合人。和美国不同,在中国你必须了解改革政策和国有企业。你需要一个特殊的人物,而那正是方风雷。”
方风雷征战十余年,一举成功,外人将他视为传奇式的投资银行家,他自己则用了高深莫测的“高位蓄水”四字来形容其成功秘诀。
厚朴基金资金规模为20亿美元,可以算得上目前中国的头号基金了,主要LP有新加坡淡马锡和高盛,由方风雷团队全权管理。
目前中国真正市场化操作、从事中后期成长阶段企业投资的主力仍是那些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巨头。他们往往募资、退出两头在外,即使投资管理人越来越本土化,但中国投资团队仍很难取得投资决策权及资源调配权。而基于本土的中国基金有望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正是厚朴基金未来的优势所在。
此次,方风雷从投行跻身私募股权基金,是否能延续往日的辉煌、书写中国私募股权新篇章,值得期待。
唐葵 自立门户待高飞
唐葵离开淡马锡之举被业内认为是一个趋势的例证。火热的市场使境内、境外的资本躁动,同时也为有经验的投资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的展示舞台,自立门户渐成趋势。
“遇到合适的机会,大家都会想自己做主。”软银赛富合伙人阎焱创下先例。
内部人士透露,唐葵离开淡马锡是“希望更专注一点,将全部精力放在中国”。而唐葵则希望“管理一支中国人自己的私募股权基金”,计划募集的7.5亿美元,目前已近尾声。
从长远的发展来说,PE会成为私募基金的主流。唐葵说:“私募基金第一要有好的机制,第二要有好的投资人,两者缺一不可。”
唐葵于1994年加入高盛,之前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在高盛工作11年之后就去了淡马锡,做中国公司投行业务。唐葵对淡马锡的工作进行总结时说:“过去几年我们主要是做了两件事:第一就是在宏观基金方面,对国内的基金充满信心,所以当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有幸参加中国建设银行(7.76,-0.14,-1.77%,吧)和中国银行(5.55,-0.07,-1.25%,吧)的投资;第二就是在国内发展过程中发现民营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驱动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而且随着自身的发展,形成行业地位,我们在这个行业当中寻找机会,寻找项目进行投资,使得他们逐渐成为中国的领导企业。”
唐葵在2005年加盟淡马锡后,在零售业、消费品、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以及新能源等领域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业界资源。预计新的投资基金推出后,其投资策略将会保持以往的投资风格。
唐葵也表示“新的基金将延续在淡马锡时所贯穿的投资主题”。在《淡马锡2007年度回顾》报告中提到,2006年淡马锡的投资多数集中于民用住宅开发、消费品、能源与资源行业的股权投资,以及在中国银行首次公开发行时的投资。
对于未来的投资计划,唐葵表示,首先考虑的重点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其中消费是一大头,未来也许还有一些其他被扶持行业,这要根据政策导向,寻找一些投资的机会;其次是根据企业本身的领导和机制、管理层团队,通过企业的规模筛选一些机会。”唐葵还表示,“一个重要的投资考虑在于把握政策方向,在政策方向下会有很多空间,像可再生能源等将是我们投资的重点之一。”
唐葵认为,虽然并购在今后二十年是行业整合的重大趋势,国内的企业能通过兼并整合形成一些比较大的集团军,具备比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国内企业成功率不太高,不是他投资的主题。
对于未来的发展,唐葵说:“机会是有的,但是必须要有超前的眼光。”
郭德宏 任重而道远
在2007年接近尾声之际,郭德宏成为贝尔斯登与鹏润投资组建的私募股权基金负责人。他定义自己为“受双方委托的基金管理人”。
在基金的投资方向上,鹏润投资集团董事长黄光裕有明确的指示:“这个基金不会投电器零售业,而是投除家电零售业之外的零售业。”贝尔斯登副董事长唐伟也表示,这个合资PE基金对百货商场、服装、超市等行业都有兴趣。贝尔斯登商人银行在美国的投资案,基本集中在服饰品牌上。
郭德宏补充说:“在国内,我们对消费类的商品品牌以及零售、消费的服务模式都感兴趣。”
从2007年3月至12月,黄光裕和贝尔斯登用了9个月的时间选定了郭德宏。对郭个人而言,之前他投资的“运动100”这个连锁体育用品品牌是其代表性案例。在兰馨亚洲之前,郭德宏曾是瑞银资本大中华区的负责人,负责增长型资本投资业务,他也曾供职于凯雷投资集团和所罗门兄弟公司。
黄光裕高度评价郭德宏说:“郭德宏拥有丰富的行业知识、跨文化背景和私募股权投资经验,他将协助战略联盟更好地实施中国的投资机会。”
贝尔斯登商人银行首席执行官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也表示:“郭德宏对于战略联盟拥有和我们一样的愿景,他为我们的团队带来了丰富的经验。”
在加入贝尔斯登之前,郭德宏是兰馨亚洲基金的董事总经理和核心高管,在业内,兰馨亚洲有“保守”的名声。而基金背后的两个LP,却是激进派。黄光裕的攻城掠地惊心动魄,另类券商贝尔斯登的公司文化也是争勇斗狠、敢打敢拼。三者如何结合?
郭德宏认为,他和黄光裕及贝尔斯登的投资理念趋于一致,是最终大家能走到一起的主要原因。另外,“我们是非常独立的资金,在投资策略、项目选择上是非常独立的,并不是为双方服务,我们的工作是为资金找到好的、适合的投资项目、投资渠道,建立投资品牌。”郭德宏如此表示。
除理念趋同之外,郭德宏还有一个解释:“我认为,鹏润、贝尔斯登合作PE基金,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在他看来,中国市面上活跃的私募股权基金,尽管大都把“零售、消费”纳入到其投资战略中,但“视野比较分散,总要寻求在能源、煤电、科技、环保领域都不错的机会”,因此可以说在国内,“我们这一支基金与众不同,在消费及零售业投资有明显竞争力。”
目标确定后,郭德宏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建立一支有经验的管理团队。郭德宏说:“除了组建一支专业人员构成的私募资本投资团队,我们还会整合一些高级顾问和后台人员。”虽然目标清晰,但前路毕竟漫漫,郭德宏任重而道远,担子不轻。
周志雄 战略为先
周志雄是中国最活跃的风险投资人之一,业内对他的称赞之词不绝于耳。
周志雄在2001年加入软银赛富。2005年之后,周志雄以每年主持投资五个新项目,年投资额近亿美元的速度为软银赛富冲锋陷阵。
周志雄用业绩证明自己是风险投资业内的高手之一,他眼光独到,善于发掘成为热门之前的冷门,对投资的节奏以及对技术的趋势及动态把握得很准。他主持投资的项目有盛大、橡果国际、ATA、欢乐传媒、杰德芯片、士康射频、莱斯康芯片、爱迪友联和环球雅思等。
有“创投教父”之称的约翰.多尔说:“我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市场,但还是用了两年的时间‘寻觅’理想的中国团队,”他点出了重点,“我们必须考虑谁来领导中国的基金,现在我们找到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周志雄的加盟,使得约翰.多尔认为“KPCB现在是进入中国的最好时机”。
“两年以后,大家都开始制定不同的战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战略。KPCB很重要的一个想法是如何与众不同,我们如何比别人更有竞争力。我们希望建立的一个平台是20年、30年、甚至是100年以后的平台。”这是周志雄到KPCB的一种转变。
郭明鉴 逆向思维新商机
黑石、KKR、橡树、贝恩等国际主流PE齐聚中国,可见PE在中国较量不可避免。黑石集团继梁锦松加入后,又从汉鼎亚太挖来素有“并购金童”美誉的郭明鉴。
汉鼎亚太2006年曾以4500万美元收购中国玉柴43.3%的股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而此次收购的操盘手正是郭明鉴。
此次黑石选中郭明鉴,和其熟悉中国市场的背景不无关系。他曾说:“没有专业,你的人际关系都是空的。但是即使有专业,有一条也是最难的,就是信任,这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加入黑石之前,郭明鉴和所在的汉鼎亚太正在试验新的赚钱游戏,将PE通行的投资逻辑——投资、上市至完美退场这条价值链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逆向思维,将上市公司退市后私有化,孵化成长,再并购或再上市,从中发现并缔造新的价值链。郭明鉴坚信这是一条新的生财之道,他说:“偌大一个中国A股市场一定能找到价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而这种商机对我们而言颇具吸引力;如果条件成熟,必然会投资A股上市公司并进行私有化。”
在亚洲市场上,因为法规或是市场化程度不够等一些因素,使得这种模式显得较为新鲜,但在国际上,黑石收购希尔顿集团就是一个范例。黑石与郭明鉴结合后,是否能在中国继续演义黑石在美国的风采,值得关注。
陈镇洪 靠团队双赢
2005年当许多VC佬将都进行独立运动时,时任集富亚洲董事总经理及北亚主管的陈镇洪曾经带领团队成功应对了人才流失的窘境。而如今,他却扛起了独立的大旗,与著名亚洲股票投资家及Penta基金创始人John Zwaanstra一起合作创建了天泉投资(Spring Capital Asia, Ltd.)。
评价陈镇洪是集富亚洲中国市场的开拓者恐不为过,因为集富亚洲对中国大陆企业的所有成功投资战绩都是从2001年陈镇洪加盟后开始的。他秉持着日本集富一贯的稳健作风,成功发掘并扶持了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包括BENQ、宝姿时装、3721、国人通讯、加拿大太阳能、上海光侨、博动科技、乙太光电、艾科微电子、兆日科技等企业。
陈镇洪视投资如艺术,其目标要达到双赢;投资的企业成功上市,创投公司亦有骄人业绩吸引新的资金。而要达到双赢,他极为看重的则是团队的作用。他说,在选择项目时,会考虑企业在核心技术掌握和开发上是否有市场优势、是否拥有一套稳健而不失进取的业务模式,而最重要的是管理团队是否称职。而对于他的创投团队,他认为,要将团队整合成一个家庭,他强调说:“我的工作就是要建立一个懂得分享,积极参与以及互相信任的团队。”
林明安 一锤定音
“这是一项重大的任命,相信林明安能为我们成功开拓中国市场。”英联的资深合伙人Paul Fletcher评价林明安时这样说。显然,英联对林明安的到来寄予厚望,“在过去一年,我们在中国投资超过1亿美元。希望今后能继续扩大这个数字,使英联在中国私募股权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的确,林明安值得寄予厚望。他拥有10年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经验,此前任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GIC)高级副总裁,参与过中国海洋石油、李宁公司、兴业银行(41.10,-1.05,-2.49%,吧)、金山软件等投资项目。GIC成立于1982年,是新加坡政府参股投资私营经济部门的主要平台,目前已投资于全球超过400家共同基金和公司,跻身世界最大型私募基金行列。
对于投资机会,林明安表示:“我们一直在寻找那些已经具备潜力即将成为行业领先的优秀公司。”
林明安加盟的英联投资是由一家拥有超过55年投资经验的英国政府投资机构——英联邦投资集团(CDC Capital Partners)演变而来的,在中国、马来西亚、南亚及非洲等地展开投资活动。自2000年在北京成立办事处至今,英联已完成了七个投资项目,共计1.09亿美元,并帮助其中三家公司在成功上市。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林明安并不把控股权以及相关的法律文书看作最重要的投资原则,他说:“你可以加入很多法律保护条款,但归根结底投资与否要靠我们判断。”
麦世泽 灵活的两“投”
2007年,麦世泽离开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的职位,创建了亚盛(亚洲)投资,目前还处于募资阶段。
华登国际1992年进入中国大陆投资,可谓是中国风险投资“喧闹”的代表,引领着投资的风向。麦世泽介绍说:“我们十几年投了大约有30多个项目,投资金额为30亿美元。其中有小天鹅、创维、鹰牌陶瓷、科隆电器、新浪、网易、搜狐、盛大、阿里巴巴、百度等。”
麦世泽任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期间,还出任中华创业投资协会理事和香港创业及私募投资协会执行委员及其中国小组主席。
华登国际和迈瑞的故事是个成功案例。华登国际以及后面进来的VC都赚了很多钱,而当年负责投资迈瑞的麦世泽则对未尽完美早一步退出不无遗憾,“当时错误地理解了退出的规则。”
麦世泽的投资风格比较灵活,他总结说:“我们有两‘投’:一‘投’是早期的,希望它发展我们跟进。另外一‘投’是比较成熟的中后期项目。”
麦世泽对于市场也有自己的担忧之处,他坦诚地表示:“对于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了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退出的混血VC来说,A股上市退出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心理还没什么底。”
冷雪松 投资先投人
2007年9月,前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冷雪松跳入美国泛大西洋(21.66,-0.63,-2.83%,吧)投资集团(GA)任董事总经理。
华平在全球投资最多的是医药产业,投资最成功的也是医药产业。冷雪松从1999年加入华平后,参与过的投资项目包括泰山石化、北京乐普医疗、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中轩股份、汇源果汁等。在1999年加入华平以前,他还曾在摩根士丹利、中国南方证券等机构工作。
冷雪松曾经表示,无论投资的是什么项目,都是由人来经营的,最终项目的风险回报也是需要靠企业的团队来完成。
GA自2000年起进入中国,已经在中国投资过联想集团、中星微电子、无锡药明康德等多家成功案例,涉及投资金额近5亿美元。
冷雪松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表示说:“GA是一家领先的全球成长基金公司,在亚洲表现卓越。我很高兴有机会帮助GA的亚洲业务,作为合作伙伴在资金和管理方面帮助成长型企业。”
GA全球首席执行官威廉姆.福特表示,此次委任反映了GA致力扩充其近70名投资专家所组成的全球团队,注重中国及亚洲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市场机遇非常符合GA全球的投资理念和专注领域。
投资风格上,冷雪松被称为PE新锐。他这样描绘投资:“做企业,讲做人;做投资,讲投人。”
雷军 激流勇退辟新途
雷军清晰地理解风光人物也会下课的理由,他曾经说:“在这个问题上,我经常开玩笑说,我就是金山的总裁,如果我这点都不清楚的话,那离下课就不远了。很多风光都是平台所带来的,未必是你个人的才华,这一点不要忘记,更不要觉得自己有能力就忘乎所以,这也可能是很多人下课的原因。”所以雷军在金山迈入辉煌之时,选择了激流勇退。
雷军完全不同于被迫转型人士,他在转做天使投资人之前,已重新设计了自己的定位,已对自己人生路上的新战场有主动性的分析和开辟,有完整的投资价值链的尝试。
1992年初加盟金山,雷军带领团队苦干三年写出《盘古》。但盘古没能为金山和雷军的前途开天辟地,金山的经营反而陷入空前困境。1996年,金山已到了几乎难以维继的窘境。当年5月1日,雷军离开金山。这期间“学了不少融资方面的知识,也想清楚了许多问题”,六个月后雷军回到金山。
雷军带了一些观点回来,深刻地影响了金山随后数年的发展。雷军预测到,风险投资将会像潮水般向金山涌来,有品牌的企业会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1998年,金山以30%的股份换到联想900万美元的投资。2006年8月,金山获得GIC等总额为7200万美元的投资。2007年10月,金山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融资净额6.261亿港元。2007年10月17日,金山承销商行使超额配股权,金山再次融资1.15亿港币。
2007年12月20日,雷军因健康原因辞去总裁兼CEO职务,同时留任执行董事、董事会副主席及战略委员会主席。雷军在致员工的信中解释辞职原因说:“目前,公司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持续稳定成长的新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我认为目前到了可以从日常工作中脱身的时候。”雷军用“脱身”定义了自己的离职。资料显示,雷军持有金山1.58亿股,迈入亿万富翁行列。
雷军是中关村的第二代创业者,当年和他一起创业的人大多希望完成由创业者到投资者的转变,但很少有人能够完成这样的转型,雷军做到了。他认为,天使投资应该是一大批挣了钱的人去投一些企业、一些有潜力的团队,帮助年轻人成功。
事实上,雷军进军天使投资是有备而来。他围绕着网络行业已经投资了三家新公司。另外,卓越当年被亚马逊收购,雷军将持有的5%股权全部套现获得约375万美元,做了一次退出演练。
在雷军眼里,中关村还不完美,因为这里没有天使,这是让创业者们头疼的地方。转行就是为了填补这种空白,雷军表示,今后他将专注于天使投资。天使投资尽管风险最大,但回报率却最高,而自己有做企业的经验,可以降低这方面的风险。16年CEO的经历,用8年时间推动一个企业上市,这是雷军认为自己做天使投资人最重要的资本。
天使投资需要雷军这样的成功人士,因为他不仅有超前的眼光、管理的智慧、充足的财力、广泛的人脉,还有一般人没有的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
吴鹰 负重再飞
很多企业家会刻骨铭心地牢记资本市场风云变幻的多面性,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养大的“孩子”变成别人的“娃”,会迅速地使资本塑造的英雄再次转换。前有王志东,今有吴鹰。很多人还要感谢风投市场的蓬勃兴起,因为从创业家退出后转做投资人,例如吴鹰离开UT斯达康加入和利创投,仿佛已经成了现在企业家的一个常规路径,是一次不失体面的“下岗再就业”,是再一次对人生投入获得回报率的期待。
2007年6月3日,吴鹰发布个人声明,对UT斯达康董事会要求其离职表示不解。吴鹰称,“对董事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感到非常遗憾”,“对董事会还没有认真讨论过公司下一步战略前就急于要求我离开表示不解。”
吴鹰有权利表示不解,因为吴鹰是UT斯达康的创办人之一,曾因为小灵通技术而使企业和个人大获成功。可以说,UT斯达康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吴鹰大师级的慧眼独具。当G网与C网打得如火如荼,各终端商也纷纷拿出自己产品参与一场混战时,UT斯达康却发现了中国电信分离出移 动电话业务后急于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的巨大商机,适时提供了小灵通技术给中国电信,遂得以靠其独步天下,一飞冲天。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登陆当天,股价一度高冲到73美元,涨幅达278%,公司市值瞬间膨胀为70多亿美元。吴鹰个人也被罩上了神圣的光环,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在2002年,其个人财富已上升到1.48亿美元。
但代表资本意志的董事会有权利要求吴鹰离职。因为成也小灵通,败也小灵通。至2007年,UT斯达康的业绩已是一落千丈,再没有了那个曾经打破华尔街17个季度连续盈利预期的意气风发。2007年4月中旬,小灵通无力回天,吴鹰豪赌WCDMA的十几亿美元化作泡影,大手笔下注IPTV也被稳稳套牢。随后,2005年12月的UT斯达康贿赂蒙古国政府官员、2006年4月贿赂印度政府官员等一连串商业贿赂案浮出水面。
2006年10月,UT斯达康董事会否决了原定的吴鹰全球CEO职位。吴鹰失去了昔日耀眼的光环,UT斯达康不再需要这个“格瓦拉式”的大胡子标签。
吴鹰是遵守资本游戏规则的人,于是他做出了转战风投的选择,走进了一条资本为他这样的人物铺就的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作庄变成了炒家”。
对于此次转型,吴鹰表示转型决定做的非常快,“离开UT斯达康一个月后就已经开始考虑转型。但是具体怎么走有很多选择。最后还是选择了加入和利创投。”这是2007年11月,吴鹰的名片换成了和利创投资深合伙人。
今后是否还会听到那个大胡子慷慨激昂、娓娓道来的新投资故事?是否还有当年“27美元独闯美国”的气魄?他能否成为企业家转型群体再塑辉煌的新标志人物?众人关注受伤后的他能否负重再飞?
虞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2007年2月1日,分众传媒董事局接受了分众传媒总裁虞锋的辞呈。虞锋在宣布辞去总裁职务前出售了其所持有的190万股,套现1.51亿美元。套现后,虞锋持有分众传媒的股份从3.85%下降到0.34%,在资本层面亦淡出分众。关于去向,虞锋在国外创立Strong Media投资基金,进入投资人行列。
虞锋是学哲学的,深谙“合则聚,聚则强;分则散,散则弱”之道,于是我们猜测,江南春的公司叫分众传媒,虞锋的公司就叫聚众传媒。
2002年,分众江南春在上海的几家写字楼挂出播放广告的液晶电视后,虞锋在两月后,前往北京开始圈楼。江南春在前面开拓,虞锋在后面贴身跟进。2003年分众传媒获得日本软银千万美元注资,2004年9月,凯雷1500万美元注资聚众传媒。分众和聚众,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争夺、竞价、对骂,相互提高进场费、压低广告费、各自发表市场报告,“每天就是盯着对方不放”,当然,双方也一同享受着楼宇视频广告市场的井喷行情。
短短几年时间,分众和聚众已经瓜分了市场,呈现出双寡头垄断的局面,占领了国内极高的市场份额。分众传媒2005年7月在纳斯达克上市,聚众传媒也于2006年1月完成所有上市前的手续。
是两强争霸持久抗衡?还是诗人江南春或哲人虞锋一统江湖?鏖战似乎不可避免。但事态突然发生了大逆转,双方干戈化为玉帛。2006年1月8日,分众传媒以9400万美元现金、2.31亿美元股票共3.25亿美元的代价与聚众传媒达成购并协议。虞锋选择了股票,并与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共同担任联席董事会主席。
有评论认为,双方合并的推动者是聚众的投资方凯雷和美国上市的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江南春在短短三周的时间中,不但成功游说了虞锋,更为重要的是,江南春成功说服了聚众传媒的投资方凯雷。就这样,分众传媒成功阻止了竞争对手聚众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上演不战而屈人之兵。
虞锋表示资本帮他思考了问题:“合并并不是有什么资本的压迫,资本会给你很多的建议。一个理性的发展对双方都有利。”
虽然一个领域内双方鼎立而共存的实例很多,并非一定要分出雌雄,如世界范围的对手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等,但虞锋是否听从了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己”,选择了持有分众股票,并且适可而止?
在商场上奋斗如何成功,虞锋确有自己的思辨逻辑,他说:“很多时候不一定需要整天琢磨新的东西,发现别人好的东西,复制能力强,也可以成功。”
2006年5月11日,凯雷斥资2750万美元入股安信地板,2007年9月,虞锋在海外创立的Strong Media投资857万美元第二轮融资时跟进。
上述地板投资可见其“复制”、“跟进”的投资逻辑。
邵亦波 亦创亦投经纬行
邵亦波不愧是中国IT界的风云人物,自易趣出售沉寂几年后一露面,就风声水起,关注者众。
青少年时期的邵亦波有“神童”之称,现在的邵亦波也不一般。甲方乙方一肩担,亦创亦投双重角色游刃有余。目前他有三种名片,分别是诺凡麦医药公司(NovaMed)的董事长、宝宝树(BabyTree)的联合创始人、美国经纬创投(Matrix Partners)的合伙人。
邵亦波的创业成功来自于他的克隆故事。1999年与谭海音创立易趣网,从模仿eBay始,到eBay收购终。邵亦波在易趣网担任首席执行官期间,曾帮助易趣网融资5800万美元。2002年eBay出资3000万美元控股易趣33%,又于2003年6月出资1.5亿美元收购易趣67%的股权,成为易趣的全资控股方。邵亦波向他的“老师”证明了自己的优秀,“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已经把我们的故事作为一个案例。”在2005年胡润IT富豪榜上,邵亦波以4.5亿元名列第44名,步入亿万富翁行列。
蛰居美国几年后,邵亦波于2007年复出,和经历了Google辞职风波的王怀南联手种下了“宝宝树”。成立宝宝树的最初资金主要来源于邵亦波,目前宝宝树已经引入经纬创投的风险投资。
而诺凡麦自2005年8月成立以来已经得到多家风险投资的青睐,诺凡麦的主要投资方中包括了美国规模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KPCB、亚洲最大的生物科技基金之一Vivo Ventures 的合伙人Atlas Venture。
邵亦波加入的经纬创投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创业投资基金之一,专注于对早期创业型企业的投资。自1977年成立以来,经纬创投扶植了大量的成功企业,其中包括苹果电脑、联邦快递、SanDisk等。经纬创投此番在中国成立基金,将仿效KPCB和红杉资本,直接设立针对中国的基金。经纬创投首期基金的设立,亦可看作原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中国区首席代表张颖带领的团队与邵亦波的联手。
亦创亦投的邵亦波对自己投资人的身份描述说:“对我来说做投资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是能够给创业企业带来价值。”
邵亦波有强烈的创业情节,他说:“我自己内心还是创业家,以前我一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现在我比较清楚想做创业方面的事情。但是创业会牺牲很多东西、付出很多代价,现在我还没找到值得我放弃全部来做的创业机会。”他表示,以创业者的心态做事,激情不会枯竭。
其实在美国“蛰居”期间,邵亦波的创业灵感并未减弱。除了诺凡麦,他还和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网站,为那些希望从事慈善事业但是却没有寻找到合适对象的组织或者个人搭建一个网络化的沟通桥梁;2006年他又出资成立了一家网络视频购物的网站。
三个孩子父亲的邵亦波爱屋及乌,创业的同时也对社会投入了一份爱心,他和宝宝树发起“宝宝树爱心希望基金”,捐出的第一笔款将用于救助河南、河北等地的100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李曙君 崭然见头角
盛大前CFO李曙君于2006年离开盛大。一年后,作为天威英利上市过程中重要的投资者又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这时的李曙君已是公司第二大股东,拥有近10%股权,其身份是个人投资者。2007年10月,李曙君作为首席合伙人,参与创办了挚信资本。这样,李曙君完成了职业经理人向风险投资人的转型。
李曙君曾主要负责盛大网络融资业务,对风险投资与企业间关系有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他认为,风险投资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表面上来看,风险资金扩展了公司的资本空间,实际上使得公司在资产管理上以及经营理念上更加规范,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
2005年5月13日,盛大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投入盛大4000万美元的软银赛富和时任软银赛富合伙人的周志雄一战成名。这个“游戏”,耗费了周志雄20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周志雄没有看过什么新的项目,而只是和盛大的陈天桥、李曙君整天泡在一起,直到盛大成功上市。
盛大负责此次谈判的李曙君和软银赛富负责谈判的周志雄非常投缘,一见如故。周志雄于是说服李曙君由软银亚洲一方做股东要远比四个股东容易决策。这一点由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是至关重要的。盛大获得软银赛富投资,及登陆纳斯达克的过程中,李曙君功不可没,立下大功,并一度被媒体称为拥有“软银背景”。据“2004年打工皇帝榜”中透露,当时盛大财务总监李曙君的个人财富已在4亿元以上。
李曙君2006年之所以离开盛大,有评论认为是因其作为盛大首席财务官,在收购上游公司Actoz公司38%股权的时候,没有作足够的风险评估最后导致盛大2005年巨亏,该项失误导致盛大公司损失掉该公司近半年的纯利润(相当于2005年上半年的纯利润),让盛大陷入了亏损的泥潭,而公司股价也一直低迷不前。评论认为李曙君承担了2005年巨亏的最终责任。
2007年6月8日,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光伏企业天威英利的海外控股公司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开曼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李曙君通过Inspiration Partners Limited对开曼公司投资的7.63%的股权价值水涨船高。IPO后,Inspiration Partners Limited所持808万份A类优先股约占总股本的5.99%,根据开曼公司14.84亿美元的市值,该部分股权价值也涨为近8900万美元。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曙君1700万美元的投资按IPO指导价格区间下限11美元算,收益率达5.4倍。
人们看到,2007年的胡润排行榜中出现了李曙君的名字,财富数字显示为23亿元。
2007年10月,李曙君作为首席合伙人,参与创办了私募基金挚信资本,挚信资本的有限合伙人包括新加坡淡马锡投资集团。挚信资本基金一共管理超过4亿美元的资产,专注于投资中国的高增长民营公司,并帮助他们实现更高的价值。
李曙君虽然一直为人低调,但因投资天威英利的成功案例不得不浮出水面而备受瞩目。作为职业管理人向风险投资人的转化,李曙君仿佛信手拈来。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OECD:美国就业形势恢复要至少三年
下一主题:奥巴马称人民币升值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