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科龙亏损里面有怎样的故事?顾雏军已输不起
下一主题:肖成:塑造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
返回列表 发帖

李书福终掌吉利汽车 贺学初再炫财技

李书福的“零收购”

5月6日,吉利汽车向联交所申请停牌,称将有重大事项公告。11日,吉利公告称其控股股东Proper Glory(下称“PG”)出现股权变动,吉利集团向PG另外三名股东收购68亿股(占PG总股本68%),交易涉资1.53亿港元,将于5月20日或之前完成。此前,吉利汽车除了39.32%的股权被社会公众持有外,其余60.68%的股权悉数被PG持有。因此吉利集团的收购价约合吉利汽车股票作价0.09港元/股,较停牌价0.46港元/股折让近八成。
收购完成后,贺学初、徐兴尧、顾卫军、周腾、张吉吉、王兴国6位执行董事将辞任,李书福、徐刚、杨建等吉利集团7名高管将入主吉利董事会。
交易前PG的股东有4家,其中吉利集团、贺学初、Fortune Door Investment Limited(顾卫军全资公司)、Venture Link Assets Limited(周腾全资公司)分别持有PG32%、32%、28%、8%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吉利集团将成为PG惟一的股东。
5月11日,吉利汽车复牌当天股价从0.45港元一度跌至0.365港元,最终收盘报收于0.41港元,全天股价跌幅达10.87%。
有关吉利集团可能收购吉利汽车控股权的消息在今年一月份就多有流传。1月11日,吉利就相关传言予以澄清。此后,2月7日、3月3日和4月8日吉利连续三次发布内容相同的公告,对收购事项进行澄清并声明并未有确切的收购时间表。
显然,市场对于吉利集团的收购本身并不是毫无准备,而出乎市场预料的则是每股0.09港元的收购价格之低令人咋舌。
更有意思的是,在达成股份收购协议的同时,3个卖家同意向李书福的吉利集团提供1.53亿港元贷款。贺学初向《证券市场周刊》表示,“卖方向吉利集团提供这项1.53亿港元的信贷,是作为向公众股东要约收购的备用资金,在全面收购责任终止的当日,未实际使用的资金会即时归还卖方。”
而李书福亦承诺贷款仅可用作要约收购。前后看完整起交易,可以发现李书福不需分文即可控股吉利汽车——至少是在眼下吉利集团资金紧缺之时暂时不需动用宝贵的流动现金,只是账面多了1.53亿港元负债而已。
而贺学初不仅将运作了长达3年多时间的壳拱手让人,而且在付出了诸多成本和时间之后,竟然只得到了李书福1.53亿港元的还款承诺。这与贺氏过往的运作香港壳公司的高手风范完全不相符合。这场轻易的将股权让度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交易呢?

贺学初的“大度”
《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第26条规定:任何人不论是否在一段期间内的一系列交易而取得一间公司35%或以上的投票权时,必须做出强制要约收购。这意味着,在吉利集团收购PG股份之后,必须发出现金收购要约,同样以每股0.09港元的价格收购尚未拥有的吉利汽车股份,即39.32%的剩余的社会公众股份。
此收购价一经公布,直接导致了吉利汽车股价的下跌。仅在数日前,市场还猜测吉利集团将以每股0.43-0.45港元的价格增持股份。
贺学初和其他两家股东怎会轻易同意以如此低的价格转让PG的股权呢?
贺学初对本刊说,“个人利益从来不是我和我的伙伴考虑的重要要素,我们的兴致在于让上市公司成长和增值。出让股权完全是为了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全体股东尤其是公众股东的利益。”
而李书福则对是否存在私下交易的说法更是断然否决,他说,这只是双方合理协商达成的结果,不涉及任何私下约定。再说对于0.09港元的收购价,流通股股东是不会按照这个价把股票卖给我们的。
也许,这才是奥妙所在。
为了吉利上市,李书福苦心设计,转战于两地资本市场,最终弃A股。假如香港上市公司一旦再因私有化而退市,过去诸多努力岂不前功尽弃?
而既无退市之虞,剩下的只是如何平衡内部利益的问题了。即使不存在“私下交易”,贺学初也从吉利汽车获益匪浅。贺学初、顾卫军、周腾、王兴国组建的PG在2002年以6000万港元的代价收购吉利汽车的前身国润控股,经过3年多的运作,仅此次股权交易就将为其带来1倍以上的股权投资收益。
2004年1月,李书福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的私人公司智慧集团(吉利集团前身)分别向贺学初的合作伙伴王兴国与Venture Link Assets Limited收购了17%、15%的股权,从而持有PG32%的股权,这是关键一步,巧妙的是,由于购股比例并未超过35%,不需进行详细披露。
分析师表示,李书福可能为该次收购支付了高额的代价,也为今日之最终收购埋下了伏笔。按贺氏一贯风格,其时,他及其合作伙伴可能已获利匪浅,或者至少已经收回了初始的投资成本,以后获得的都是纯利润了。
“从最初的合作到今日的收购,整个过程并没有事先定下基调和计划。”贺学初强调。

吉利汽车的“李书福时代”
从最初的合资到入股再到今日的完全控股,吉利汽车从法律上完全真正进入李书福的掌控之中,李书福的香港资本之旅近乎圆满收场。但接下来,对于李书福还有诸多棘手的问题等待解决。
吉利汽车分别持有46.8%股权的两个联营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简称“浙江吉利”)和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华普国润”),今年4月份汽车总销售量为1.106万台,较去年同期下跌4.7%。
公告显示,浙江吉利和华普国润在今年首4个月总销量4万台,同比上升0.1%,完成全年销售12万台目标的33%。4月份,高档车款销量明显改善,华普轿车和美人豹跑车销量同比均有大幅上升,但经济型的豪情轿车4月份销量仅为4015台,较去年同期下跌51%,较上月则下跌了35%。
而经济型轿车则是李书福汽车王国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型轿车日益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双重挤压下,李书福必须为吉利汽车找到新的增长点。
而汽车行业是个资本密集型行业,2004年吉利集团旗下各企业对外宣布的投资计划已超过100亿元。其中,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总投资额逾10亿元;湘潭九华的中高档轿车基地总投资额达28.8亿元;台州汽车工业城总投资额49.1亿元;海南三亚学院总投资10亿元;三亚落笔洞旅游项目20亿元。
对吉利汽车而言,单靠吉利汽车自身的资金积累和银行贷款,并不能解决问题,最好的则是供股(向原股东配售股票)。上市公司的香港上市文件中有一般授权规定,该授权允许上市公司供股比例不超过公众持股20%。
吉利汽车现有总股本41.2亿股,其中公众持股比例为39.32%,即16.2亿股,按照20%的供股上限计,新发股份不应超过3.24亿股。按5月13日0.415港元收盘价计,总额1.35亿港元。
这不能满足李书福的胃口,但他早有对策,2004年吉利汽车在股东周年大会上提出“欲增加6000万港元,即30亿股,公司的法定股本金将由1亿港元增至1.6亿港元”,按照现价0.415港元计算,则再融资后吉利汽车可获12.45亿港元。
而融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李书福能否继续打动投资人的心,把他旗下其他的资产装入上市的吉利汽车中。
今天看,李书福的每行一步棋子都似乎已经考虑到了几手之后。对此,贺学初对《证券市场周刊》评价道,“李书福先生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和实业家。”他表示:“我仍然会关注吉利的发展,在吉利或李书福先生有需要的时候,仍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科龙亏损里面有怎样的故事?顾雏军已输不起
下一主题:肖成:塑造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