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风险投资热捧中国支付概念
下一主题:风险投资的萎缩
返回列表 发帖

欧美私人股权公司再度受宠

有“秃鹰投资者”之称的私人股权公司最近再次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英国《经济学家》日前刊登的一篇文章称,欧美私人股权公司的胃口越来越大,而且捕食能力越来越强。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经济迎来繁荣期,私人股权公司利用杠杆收购等手段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它们大张旗鼓地收购价值被市场低估的新兴科技企业,然后对项目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后再高价卖给科技领域的其他投资者或者渴望通过并购交易扩大规模的IT企业。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私人股权公司的风头被对冲基金抢走,后者可以在股市低迷的大环境下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因而受到市场追捧,大量资金转向了对冲基金。

不过,多数对冲基金最近一年多来表现平庸,私人股权公司再次成为投资者的宠儿。伦敦一家名为“私人股权智囊”(PEI)的调查公司指出,到今年8月初为止,私人股权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募集资金高达81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高出210亿美元,增幅高达34%。还有报道称,总部设在纽约的著名私人股权公司黑石集团今年以来已经获得12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

手握巨额资金,私人股权公司四面出击,将触角伸向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据全球知名调查公司“Dealogic”的统计数字,今年头6个月,全球并购交易总额为1.4万亿美元,而私人股权公司所占比重达到了15%。私人股权公司一共参与了1312笔并购交易,涉及金额达到创纪录的2020亿美元。还有报道称,德国和印度的大企业成为私人股权公司争相捕食的对象。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的统计数字,2001年私人股权公司投入德国企业的资金只有67.8亿美元,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连续3年增长后达到277亿美元。《亚洲风险资本》估计,2004年私人股权公司向印度注入了13亿美元,而新涌入印度的私人股权公司也在逐月递增。

今年5月下旬,由欧美私人股权公司组成的一个大财团公布了收购意大利通讯公司“Wind Telecomunicazioni”63%股份的庞大计划,涉及金额高达120亿美元。一旦收购行动获得成功,这笔交易将成为历史上第二大金额的私人股权并购交易。

英国《经济学家》载文指出,私人股权公司再度活跃主要得益于目前借贷成本较低,便于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实现收购计划;而大量养老基金、福利基金争先恐后加入其中,也为私人股权公司的收购行动提供了资金保证。此外,很多国家效益较差的老牌企业也由过去的一贯拒绝转变为认同和接纳,原因是私人股权公司带来的不仅是大量现金,还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大多数私人股权公司在并购市场上收获颇丰。特别是那些在2002至2003年全球经济不景气时期低价收购科技企业和夕阳公司的“捕食者”,更是取得了惊人的投资回报。“私人股权智囊”调查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私人股权公司在账面上显示的投资回报总额高达1310亿美元,预计今年还将保持上升势头。

不过,私人股权公司也面临着残酷的生存竞争。英国《经济学家》指出,私人股权公司手中掌握的资金越来越庞大,必然会大肆争抢相当有限的投资目标,导致收购目标价格遭到哄抬,从而降低其投资回报。为此,一些私人股权公司已经放弃了独自猎食的作战方式,转而组成竞购团队共同收购目标公司。

此外,私人股权公司在进行海外收购时遭到了一些民间社团和工会团体的强烈抵制。德国一些大型工厂所在地的经济学家指出,美国私人股权公司购买德国企业的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机构撤销或合并手段辞退员工以削减成本,二是“悄悄”偷走德国公司的成熟技术。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风险投资热捧中国支付概念
下一主题:风险投资的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