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海外并购有浪漫曲? (下)

“市场换技术”过时了   “以市场换技术”,一度是中国政策制定者和产业界的希望寄托。但是反观二十多年,中国市场是让出去了,但得到的都是一般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外商并没有将中国政府期望并视为最大红利的科技转让进来。    核心技术不但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构成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部分。这决定了核心技术是换不来的。    汽车业是“市场换技术”思路失败的一个典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产业为从国外获得技术,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对国内汽车市场做出有限的开放,德国大众先后与上汽与一汽合作生产轿车。其他跨国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建立合资公司。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合资伙伴没有任何核心技术,基本上成为跨国公司的车间。    汽车业获取核心技术的失败经历,反映出中国政策制定者和跨国公司的很大分歧。    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    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常常采取的以外方出让技术为条件允许外商在华投资的政策,无异于外商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被外商采取各种方式加以规避或抵制,即使转让给中方的也往往是过时的技术。    固然,中国企业能通过从国外买进技术再以消化吸收的方式来改善自身技术水平,但这一曾经是日韩引进技术重要渠道的方式不仅过程缓慢,并且由于现在跨国公司对转让技术保持了更高的警惕,买进的也不可能是先进技术,对于急需争取生存空间的许多国内企业而言,这同样不现实。    虽然中国企业也可以与有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联合成立研发机构,以获得自身技术提升,但正如在家电业看到的,这种合作仅是浅层的,没有跨国公司愿意将自己的宝贵技术通过合资研发机构白白转让。    通过“市场换技术”,中国企业拿不到核心技术。2001年,浙江华立集团收购跨国公司飞利浦集团的CDMA业务,开启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获取技术的大门。华立并购事件轰动一时,让中国IT界以为华立打破了美国高通公司对CDMA知识产权的垄断地位。这一事件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海外并购作为一条获取核心技术的途径,进入了更多中国企业家的视野。    继华立之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此起彼伏。2003年初,京东方在全球液晶面板产业连续发动了几起海外并购,俨然进入这一高技术产业的领导者行列。TCL重拳出击,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上海汽车集团收购韩国双龙、英国罗孚,以求获得研发力量与自有品牌。盛大网络收购韩国Actoz公司,获得网游版权及研发平台。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业务,获得IBM在PC及笔记本制造上的领先技术。    这一系列海外收购的背后,中国买家的思路很清楚:把收购来的技术,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及巨大市场空间结合起来,从而在国内取得竞争优势并获取抵抗跨国公司的资本。    从每桩交易来看,中国公司不但获得了有形的技术资料、图纸以及专利,还获得了生产中的各种诀窍、成型的研发团队、与技术相关的管理经验。    但是,坦率地讲,核心技术仍旧是买不来的。两年前,朗讯公司亏损严重,风雨飘摇,股价一度低至0.55美元,但是所有中国企业都知道,这家公司是买不到的,因为它掌握着主流市场的主流技术。    从获取核心技术的角度来讲,海外并购的重要价值在于:中国公司得到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品牌和知识产权,倘若整合工作做得迅速而得当,在此基础上增强研发,是有望最终掌握核心技术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公司节约了时间成本,可以更快追赶跨国公司。 2008年将是一个关键点   在更开阔的视角上,这一群旨在从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中国公司,尽管代价不菲、整合风险很高,但也得到了一个有价值的系统提升的机会。    开放带来竞争,竞争提高效率,这就犹如对弈,同棋艺高于自己的对手交锋,即使输棋,但经过几番砥砺,你的相对棋艺已大长。    这一群可爱而年轻的世界市场竞争者,刚刚开始与西方商业巨子们一道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商业利益。它们已经初步具有资本实力、国际视野、多元化成份,并且在国际惯例和准则的基础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参与分享全球发展机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国际化的他们”将是一个全面的系统检阅。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之后,一大批日本、韩国的跨国公司崛起,在欧美市场上一举扭转“低价质次”的形象,进入“技术的”、“高端的”跨国公司行列。    对联想、TCL、上汽这批血气方刚的中国公司来说,2008年北京,是一个不容错失的旷世机遇。    现在,他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任务清单包括:迅速而有效地整合技术和渠道,积累全球运营经验,锻炼人才。    整合是最艰难的挑战。统计表明,国际并购事件成功者只有40%左右,以这一标准衡量,像中国这样海外经验尚还缺乏的国家,海外收购的成功率可能更低。    中国公司当然知道其中风险,但还是勇敢地冲了上去。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大压力,中国公司通过海外并购,直接进入了对手的大本营。虽然前路艰险、荆棘重重,但谁敢肯定:若干年后,这批优秀的中国公司不会进入世界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