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究竟采取何种路径和方式如何改造中国落后的金融体系是改革中最艰巨的任务。莫里斯·戈登斯坦等人认为,货币错配源于发展中国家本国的政策失误和制度缺陷,而非国际资本市场的原因;因此,只有改革其内部制度,发展债券市场,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才能消除诱发金融风险的货币错配现象,从而消除金融风险。但他们又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债券市场上的差异在于规模而非币种。问题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债券市场中充斥的都是外币计值的债券,货币错配又如何消除呢?阿根廷的教训证实,对外资过度开放银行业,当国内金融部门出现危机时,将会加剧危机。
因此,埃奇格林等人则试图通过区域性货币金融合作,建立货币篮子,创造地区的共同货币,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消除货币错配,改善发展中国家金融状况的路径。蒙代尔等人的最优货币区思想及政策建议对欧元的形成也确实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也给其他地区一定的启示和激励,但大多是纸上谈兵,难以付诸实践。
麦金龙等金融发展理论的倡导者对于其金融自由化主张多次引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而加以修正。不应忽视的是,金融改革与开放虽然是出于改善金融体系的效率而采取的必要措施,但改革本身的失误和不当也可能造成新的金融风险,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金融业的开放不应偏离增强金融稳定,改进金融效率的整体战略目标。
其实,大多数对于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担心都是源于银行巨大的坏账损失,因此,建立铲除银行产生坏账的机制,才是保持金融稳定的关键。在平衡发展国内资本市场与改革银行部门的过程中,应防止银行体系和股市同时出现大规模风险,将银行风险与股市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区分开、分散化,这是把握稳定金融的症结所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降低银行的个别坏账指标,提高某些盈利指标等片面的做法。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导致银行管理者新的逆向选择,加剧了信贷规模的扩张,可能孕育着更大的坏账。当前,为加速股市功能的恢复,虽然一直采取了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各种措施,为各种合规的资金进入股市创造条件,但严格防范银行风险与股市风险相互传导仍然十分必要。事实上,过多的不受约束的资金常常会扰乱市场信号。更何况根本的途径还是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和诚信水平,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从根本上说,威胁金融稳定的关键还在于金融部门的行政化、金融体系的管制化和金融活动的非法制化,集中体现在金融部门的市场化程度低,金融体系的自由化程度不高和金融监管水平差等方面。长期以来,政府以国家信誉为银行部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隐含担保,对资本流动、金融渠道、利率加以控制,加上高储蓄率与经济的告诉增长使得银行业屡屡渡过险关。但这实际上限制了金融部门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使经济增长的有效性低于名义增长水平。因此,以往的金融稳定是一种短期的、低效的金融稳定,是以牺牲金融效率为代价的,无法消除经济体系与金融体系内部的失衡。而要真正实现长期的金融稳定,就应在改进效率的基础上建立稳定金融的机制,关键是实现金融体系的完全市场化,包括使金融机构成为市场化运作的主体,实现金融产品创新的市场化,使金融部门成为市场化运行的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