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30
- 帖子
- 721
- 主题
- 307
- 注册时间
- 2011-5-20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9月10日,著名的国际私人股权投资机构(PE)黑石集团与中国蓝星集团正式宣布,黑石出资6亿美元购入蓝星20%股权,蓝星集团变更为外商投资的股份有限公司。据透露,蓝星集团在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将对旗下资产加以整合,并期望最终实现A+H同步上市。 黑石牵手蓝星,仅仅是PE如潮涌入中国市场的最新例证,之前的凯雷与徐工、新桥资本与深发展、华平投资集团与哈药集团、摩根斯坦利与蒙牛也都结下了不解之缘。根据国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咨询研究机构清科集团发布的中国私人股权投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末,PE在中国内地的投资规模已经高达117.73亿美元。从世界经济发展结构和国际金融波动趋势来看,“PE中国潮”的出现源于“中国红利”对逐利资本的吸引,这股浪潮不仅会改变PE的生存发展路径,也会给中国企业、中国金融和中国经济带来潜在影响。 PE涌入中国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概念”的价值凸现。在曲折发展道路中不断变化经营思路的PE已经不像以往那样一味紧盯中小新兴企业,而是希望通过让“老树发新芽”的方式寻找与成熟企业共同获利的机会。比如,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中表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股权多样化要求之下,这些成熟大企业身上闪烁着合作增值的光彩。 原因之二,在于“次按危机”的市场影响。愈演愈烈的“次按危机”正通过风险传染的方式给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施加着种种负面作用。而中国由于资本管制基本隔绝于次按影响之外,这无形中构成了PE最小化次按影响的最佳业务避险场所。 原因之三,在于“货币体系”的国际紊乱。值得注意的是,PE大举进入中国之际,正是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混乱之时,而人民币在稳健政策指引下向均衡汇率的趋势回归给PE靠近中国提供了吸引。 种种激励下,涌入中国给PE本身带来了走出困境、持续发展的预期增强。另外,受惠于PE谋求股权升值的努力,中国企业也将获得股权结构优化、管理能力提升、发展空间扩大的外来助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双赢”之外,PE涌入中国也带来了三个层次的不同风险。 首先,中国企业可能会面临拔苗助长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PE关注的核心是股权,在融、投、管、卖四个环节中,最短时间内最大化股权价值是PE追求的目标。由于PE资本运作的终点必然是“出售”,这使其短期股权收益最大化与企业长期发展最大化之间存在着期限错配的深层尴尬,这给“道德风险”的酝酿埋下了伏笔。在PE的理念影响下,中国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可能遭遇“包装”强于“管理”,“上市”优先于“增效”的风险,与长期中的可持续竞争力增强失之交臂。 其次,中国金融可能会面临波动增强的风险。在中国投资公司投资黑石集团之时,市场就曾担心黑石的反向投资中国会带来“二次冲销”的货币问题,给外汇储备管理和流动性控制带来困难。在笔者看来,所谓“投资回流”的说法有失严谨,中国投资公司投资PE与PE进入中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独立金融事件,中国金融由此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于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波动性增强。相比之下,监管问题更值得关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PE进入的监管依旧存在着法律瓶颈和思想麻痹,这可能会给金融改革的稳健前行带来隐忧。 再次,中国经济可能会面临危机传染的风险。PE涌入中国最深层次的风险在于,它可能打开了“次按危机”传染中国的另一条潜在通道。相比大型商业银行等已经进入中国的其他外资金融机构,PE非常脆弱,由于已经直接或间接涉足美国房地产相关企业,而且在多个次按共振较大的国家较为深入地开展了业务,PE很可能由于其他区域的经营风险爆发而突然改变在中国的发展策略,这婉转地给次按危机传染中国经济创造了可能。 总之,PE涌入中国是世界经济周期变化和国际金融波动加剧导致的金融现象,在带来诸多机遇和利好的同时,也给中国引致了些许潜在风险,对此保有防微杜渐的姿态才是防患于未然的理性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