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五产业基金获批折射官办PE尴尬
下一主题:PE涌入中国潜藏病源
返回列表 发帖

克拉维斯和罗伯茨:私人金融王国双人舞

国际金融界很少不知道KKR(科尔伯格-克拉维斯公司),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克拉维斯和罗伯茨。不喜张扬、行事极其低调的两位投资高手在过去30多年时间中默默地站在他们共同打造的金融旗舰背后,以超乎常人的技巧和合力将全球最大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私人股本公司一步步推向新的彼岸。
师徒三人行
纽约曼哈顿大厦第42层KKR 公司的所在地,一个名为图书馆而有十分考究和典雅的房间,推门进去,一眼就会看到对面墙上镶嵌着一幅玻璃挂图,里面是一张黄色的存款凭证─1976 年 5 月 1 日,KKR在化学银行开立的一个 1 万美元支票账户的凭证。无疑,这张看似普通的金融凭证在克拉维斯和罗伯茨整个传奇式的商业生涯中却拥有非同寻常的份量。
克拉维斯和罗伯茨是表兄弟,哥俩大学毕业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罗姆.科尔伯格(Jerome Kohlberg)——一个在业务上对他们进行专门辅导的老师。在以后长达8年时间的共事中,他们不仅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私人友情,彼此对利用金融杠杆收购目标企业都显得驾轻就熟。
1970年代初期,华尔街股市坍塌为师徒三人带来了机遇。许多上市公司在股灾面前难以度日并不得不出售自己或分公司的疯狂浪潮,年轻的克拉维斯兄弟找到了科尔伯格,动员老师与他们一起成立一个金融公司,专门收购那些濒临危机但资产仍然优良的目标企业,正好与科尔伯格的想法不谋而合。几天之后,一家名为KKR的公司在距离贝尔斯登公司不到500米远的地方开业,公司名称源于这三人姓氏的首字母。
科尔伯格的执业理念无疑对他的学生具有统治性。科尔伯格认为他和合作伙伴一定要在项目中自己投资大部分,他领先华尔街其他投资公司让目标公司管理层拥有公司的股票,以激励他们更主动有效的管理公司,他认为,公司可以收取相应的佣金,但这只是用来承担挑选适当收购候选人的成本以及帮助合作伙伴度过不能套现的非常时期。看得出,科尔伯格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同致富、所有人一起挣钱的多赢局面。
公司成立的第6个年头,KKR实现了收购3家公司的业绩,但这时候科尔伯格开始头痛难忍,脑部长了一个良性肿瘤,他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两年后当他重返公司时,发现公司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已经不再统一;随着收购规模的增大,收取的佣金也随之增加。1987年,科尔伯格正式退出KKR。
科尔伯格退出的次年,KKR收购Storer Communications有线电视公司,在投资仅为250万美元的情况下获得了2300万美元管理费,而且当时并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这种收费方式。紧接着,KKR又在成功收购Beatrice的交易中得到了4500万美元的管理费。左手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公司揽入怀抱,右手飞快地点数着不菲的劳务进账——克拉维斯兄弟凭借着这种轻松赚大钱的方式在接下来的30余年中将KKR推到私人股权王国的至尊位置。
从成立至今,KKR累计完成了近150项私募投资,交易总额达到2790亿美元。KKR从投资对象中得到的回报,英国《金融时报》的估算是不下800亿美元。KKR由此站到了《财富》500强第55名的显赫位置。目前,从公共养老金到金融机构,从保险公司到大学基金,无数财大气粗的投资者都密集地簇拥在KKR的周围,其全球资金管理高达300亿美元。

兄弟“二人转”
在华尔街,像克拉维斯兄弟那样共同经营一家全球著名公司的事例非常地罕见。二人一直极力回避各种媒体,只是在最近两年,由于凯雷、黑石等私人投资公司利用各种声音在全球展开凌厉攻势的背景下,克拉维斯兄弟才不得不走到了镁光灯前。
在许多私募公司眼中,KKR虽然算得上是行业里的元老,但它顶多也是一个“草根”出身。一些名气远不如KKR的私人股权公司,在欧美政界都有很深的背景。如有“总统俱乐部”之称的凯雷集团中,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任其亚洲顾问委员会主席,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担任凯雷欧洲分公司主席,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美国证交会前主席阿瑟.列维特担任其顾问。而凯雷投资集团的创始人之一戴维.鲁宾斯坦则担任过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助理。在老布什任美国总统期间,担任国务卿的詹姆斯.贝克曾担任凯雷高级顾问并为其大股东之一,美国前国防部长弗兰克.卡路奇曾任其董事长,前白宫预算主任迪克.达尔曼也曾担任其顾问。在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私人股权公司——塞伯罗斯资本管理公司中,美国前副总统丹佛斯.奎尔现在担任塞伯罗斯资本管理公司子公司——塞伯罗斯环球投资公司董事长。这些政界高官云集的公司不仅获得了在华尔街的充分话语权,而且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大笔投资。面对竞争对手所拥有的丰厚政治资源,克拉维斯除了发挥自己的公关技能别无选择。
外界一直在猜测着KKR的接班人人选,但今年已经 63岁的可拉维斯和罗伯茨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决不会简单放弃KKR的指挥权杖。在回答《财富》杂志记者的提问时,克拉维斯说“我喜欢变革,我喜欢迎接挑战,如果可能的话,我还会比以前干得更好。”而罗伯茨的回答则更加直白:“我认为我和亨利仍然是当今最优秀的!”
玩转杠杆并购
在克拉维斯和罗伯茨两人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同样的挂图,上面密密麻麻地印满了许多公司徽标─西芙韦、金霸王、纳贝斯克、碧翠丝……。挂图是 J.P. 摩根大通银行一位杰出银行家赠送的礼物,这幅画记录了KKR 参与华尔街若干公司并购交易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克拉维斯兄弟将KKR由小带大的不凡过程。
1983年,KKR创建了公司成立6年来一个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而且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募集到10亿美元的资金。
接下来就是演绎以小搏大——杠杆并购的奇迹。的确,克拉维斯兄弟并不是杠杆收购的发明者,但他们绝对是这种市场力量的最大成就者。资料表明,作为国际上最著名的杠杆收购公司,KKR已主持或支持了全球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大杠杆收购活动中的六项。
杠杆收购的做法是:由众多有限合伙人出资成立、主导收购企业管理集合资金,并采取“现金+承债”等方式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然后对被收购企业进行重组和整合,削减成本、降低债务,待经营业绩有实质性改观时再将目标公司IPO或其他退出机制出售股份,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提供流动资金和投资回报。
在克拉维斯兄弟发起的杠杆并购记录中,收购烟草巨头RJR纳贝斯科是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时参与竞购的阵营中,除RJR纳贝斯克公司的部分管理层外,还有美国运通、所罗门兄弟、摩根斯坦利、高盛等华尔街超级巨头,但最终KKR动用了高达310亿美元的巨资将纳贝斯科收归旗下。这桩当时全球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并购活动,不仅为KKR带去了近 2 亿美元的服务费,从此KKR的知名度为全世界所瞩目。更令人佩服的是,由于在收购中公司发行了大量垃圾债券进行融资,并承诺在未来用出售被收购公司资产的办法来偿还债务,在这次收购中KKR实际使用的现金还不到20亿美元,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贪婪和狡猾的技巧,由此克拉维斯兄弟被冠上了“野蛮人”的称号。
杠杆收购的最大阻力往往来源于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和股东,对此,克拉维斯兄弟表现出了其他企业所有者所没有的慷慨。在收购劲霸电池的过程中,该企业35位经理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而KKR给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权,这让他们拥有公司9.85%的股权,从而大大出乎管理层的意料,最终KKR击败所有竞购对手将劲霸揽入怀抱。同样,为了将世界著名的接插件制造商安费诺公司收归麾下,克拉维斯兄弟在收购方案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投桃报李。克拉维斯兄弟的良苦用心为自己赢得了不错的人气,也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并购之中顺风顺水。仅今年以来,KKR就完成了大量并购,斥资69亿美元收购美国著名连锁零售商达乐公司,成就了美国零售公司最大的收购纪录;投资290亿美元收购信用卡和电子支付服务商第一数据,创下该行业史前杠杆收购的最高记录;出价445亿美元收购德州公用事业公司,创下私募股权基金单笔交易投资的全新纪录。
当然,在各种利益的比较中,KKR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以收购劲霸电池为例,在劲霸成功IPO的5年之后,KKR就将劲霸卖给了吉列公司,从中获得了高达72亿美元的股权收益,而且在交易结束时,KKR仍拥有劲霸34%的股权。同样,在对收购公司安费诺进行资本重组的4年时间内,安费诺就付给KKR咨询服务费340万美元,而在KKR出售安费诺的全部A股后,竟然产生了高达近80亿美元的红利。
变革并维新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尽管通过收购RJR纳贝斯克公司让KKR在华尔街出尽了风头,但也让他们遭遇到了创业以来所没有遭遇到的巨大失败和揪心般痛苦。
RJR纳贝斯克公司由美国第一大卷烟企业雷诺兹公司和食品业托拉斯企业纳贝斯克公司合并而成,两家巨头公司联姻后,表面强大,但在经营策略、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漏洞,这种状况在KKR实现了收购并委任了新的管理层后没有得到实质性地改变。更要命地是,刚刚到手的纳贝斯克烟草业务还遭遇了投资者的法律诉讼,结果,克拉维斯兄弟不得不将自己手中的RJR纳贝斯克全部股权无奈地剥离出去,KKR在此次投资中颗粒无收,随后就进入了一个令人难堪的低迷时期。前不久,当克拉维斯与《财富》杂志的记者聊起这桩买卖时仍十分抱憾地说:“坦白讲,我们有些自负了,犯了一些可怕的错误。”
由于投资方向的误判,在1990年代初,KKR将筹集的 1993 年基金和1996 年基金一股脑儿地投向了体育用品公司斯伯丁身上,结果其投入的6.74 亿美元资金 90%都血本无归。无独有偶,在1997 年收购行业疯狂迷恋电影放映公司的时候,KKR也下重资吃进了帝王戏院,但不久之后,人们开始发疯般地建设新影院,过度竞争导致了帝王的破产,为此,KKR付出了高达 10 亿美元的权益损失,创下时至今日收购行业的最高记录。对此,克拉维斯得到的教训是: “不要过分依赖以往的业绩。”
被反复击伤的KKR有必要停下激进的脚步开始深刻地自省。克拉维斯和罗伯茨最终决定对 KKR 实施变革手术。变革的第一步,大胆放弃由创业巨头全盘掌控的决策模式,建立一个由6位合伙人组成的投资委员会负责投资决策。
KKR 的另一项变革就是成立了 11 个产业小组,例如化学和医疗保健。每个小组包括一个合伙人、一个执行董事、一个准合伙人和一个分析人员,该小组的任务之一是不间断地考察有可能产生廉价投资机会的冷门行业。
产业专家们对于 KKR 的另一项变革也起到重大作用:百天计划。这是一项在获得某个公司的控制权之后立即付诸实施的计划(之后是一个接一个地推行这种百天计划)。这类计划可能提出一套新的标准。例如,在准备收购加拿大的黄页集团时,KKR 发现该公司的许多销售人员每天一般才打两个销售电话,于是在收购该公司后便立即实施了要求打更多电话的新标准。黄页集团非常成功,经营业绩扶摇直上,为 KKR 创下了 146% 的内部收益率记录。
许多竞争对手对于克拉维斯兄弟所进行的改革给出了比较中肯地评价。一方面,克拉维斯兄弟要求管理层在决定公司投资方向时首先将重点布局在了价值型企业的发掘上;另一方面,克拉维斯兄弟对于股权收购格外慎重。在收购之前,他们都会要求从事并购的团队制定详细的计划,确立在5年内使被收购的企业达到的目标,而在每次收购之前,公司都有多份收购计划,这些计划详尽地描述对股权收购后每个步骤。
当然,内部变革还只是KKR释放压力的一个方面。而需要正视的事实是,在如今的私人股权行业中,独霸一方的专制时代已经过去,金戈铁马的叛逆王子不断增多,特别像黑石这些“新生代”们在全球的发起的威猛攻势更让KKR不可小觑。正是如此,就在黑石集团日前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后,KKR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上市申请。华尔街分析人士认为,克拉维斯兄弟将能否成功上市看成是维系和强化KKR竞争优势的关键一步。资料显示,除去费用,去年KKR的平均年回报率为20.2%,而黑石却达22.6%;与此同时,KKR由资产管理费用所得和投资收入为44亿美元,但黑石则为87亿美元。尽管KKR管理下的资产从5年前的183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534亿美元,但仍远低于黑石的880亿美元,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克拉维斯兄弟最后不得不求助于资本市场。据悉,KKR的上市目标筹资额为12.5亿美元。
挥师国际化
当罗伯茨在两年前带着一帮高层管理人员破天荒地走进亚洲时,华尔街的分析家们一眼就看出了KKR将所要走的一步大棋——国际化。果然,一年之后,克拉维斯也先后两次飞往亚洲。
10年前,KKR就在英国伦敦设立了其在美国之外的第一个办公室,两年之后,巴黎办公室也接着设立。如今,KKR已经是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最大的3个市场上的主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从进入欧洲至今,其在21家欧洲公司当中的累计股权投资总额超过了68亿美元。特别是今年以来,KKR的投资规模和力度被空前地放大。前不久,克拉维斯亲自挂帅出征欧洲,斥资188亿美元收购了英国最大的药品零售公司Alliance Boots,为此而刷新了欧洲历史上交易额最大的并购记录。
不过,由于美欧两地大型收购交易逐渐进入疯狂或者饱和状态,亚洲成了大型私人资本运营公司的另一投资热点。在两年前KKR于香港和东京设立亚洲办事处的同时,该集团已经投资获得了韩国三星人寿保险高达18%的股份,而且迄今在亚洲地区对7-8家企业的总成交值达7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投资额在澳洲、新加坡和印度。不仅如此,一支规模约为40亿美元的亚洲收购基金也在前不久成立,据悉,该支基金除部分投资于澳洲之外,重点将投向日本和大中华地区。
的确,中国已经成为了KKR最为眼热的投资对象。三个月前,KKR以1.5亿美元收购了河南天瑞水泥厂,成就了自己在中国的第一笔股权投资。也就在日前,KKR认购了台湾被动组件龙头厂国巨99%的海外可转公司债,如果将此全数转为公司股,KKR将成为国巨最大的外资股东。据悉,台湾国巨正积极扩充其在苏州的投资,克拉维斯说这意味着KKR将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进入中国内地的二线城市。
需要注意的是,与一些投资银行近年在中国大肆圈田置地所不同,KKR似乎更注重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克拉维斯在考察亚洲市场时曾淋漓尽致地分析了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常犯的错四种错误:一是选择错误的合作伙伴;二是忽略中国的实际情况,试图将本国的经验在中国套用;三是缺乏长期投资理念,随着经济的波动进出市场;四是缺乏与当地的合作,不能融入当地社会。
与在中国的战略思维相映照,KKR已经大规模地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人力资本的高端布局。仅在2006年,克拉维斯兄弟就一口气挖来了摩根士丹利原董事总经理兼亚洲投资部联席主管刘海峰和摩根大通亚洲投资部合伙路明,并且双双被委任为董事总经理常驻香港,负责领导KKR在中国的投资活动。不仅如此,在取得了汇丰控股集团原主席庞.约翰的积极加盟后,KKR委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和中国网通前CEO田溯宁为其中国资深顾问。庞.约翰日前担任着上海市长国际商界领袖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和中国发展论坛的委员,柳传志和田溯宁身上除了凝聚着丰厚的高端人脉资源之外,还凝结着各自对中国创业领域的成功体验,以及对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真知灼见。克拉维斯兄弟不遗余力搜罗这些熟悉中国的顶尖企业家,其思考中国市场可谓深谋远虑。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五产业基金获批折射官办PE尴尬
下一主题:PE涌入中国潜藏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