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7141
- 帖子
- 367
- 主题
- 348
- 注册时间
- 2011-5-20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什么是上海当下最热门的话题,获得金融投资无疑是其中之一。人们热议的一个是VC(创业投资),一个就是PE(私人股权投资)。 进入2008年,中国企业在充分享受30年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同时,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一方面,经济繁荣带来过剩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纺织品、鞋业等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企业手中积累的大量资本,以及资本市场大爆炸给企业带来的过剩资本、“大小非”解禁的退出资本等;但另一方面形势突变,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税调整叠加而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由热转凉又使企业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投资“消化”渠道,如此,有钱了的企业一下子没了方向,企业被迫寻找非传统的“理财”方式。 此时,金融文明冲击中国海岸,独占其鳌头的VC与PE映入投资者眼帘,开始以十几二十倍的创富效应虹吸数以十亿甚至百亿计的转行资本、过剩资本和退出资本,特别是自去年6月实施新修改的《合伙企业法》以来,仅江浙一带,正在操作的VC、PE至少有上百家。然而,随着温州第一家民间PE——东海创投的半路折戟、证监会《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的出台,使企业把“钱”托给PE、VC的前途依然未卜。 一则,中国式PE自身难逃当年门户网站过度炒作、烧钱的命运。在美国,PE是一个高效的要素整合者,是精通金融、具备扎实的企业运营和业务拓展技能的专业人士,在其他投资和所有权模式的市场效率低下的前提下,通过成功削减融资成本以及行业收购重组、强化运营来获取丰厚利润。但在中国,经过一轮牛市的喧嚣与疯狂,PE几乎成为了一个股权投机者,一般投资Pre-IPO(非上市股权投资)阶段,只要两个月的时间就会有超过100%的净收益,于是,作为“赚钱工具”的代名词,与当年阿猫阿狗都搞的门户网站一样,一时之间不管做投行的、做咨询的,还是做投资的都涌入这个行业,纷纷成立PE来吸引投资者。然而,互联网泡沫已经破裂平仓,牛市盛宴同样会结束,而大量低端的、只会讲概念的中国PE也将被蒸发(相关政策只不过加速了这一过程)。 二则,生不逢时的错位令PE尚未充分展开即牛转熊。成熟国家的VC和PE的资金多来源于养老基金、教育基金这些专业投资机构以及成熟的富裕阶层,这些资金不要求短期回报,而是着眼于长期的增长,所以,PE的资金是真正闲的,是无所谓的,能确保长达7年以上锁定的;而在中国,资金(委托人)对PE的要求却是“像二级市场那样快进快出”、希望“一二年就退出”,而且要求有超越实业的回报,但己所不能又何求他人?正是存在这样一种时空上的认知错位,也使得多数本土VC和PE将目光瞄准Pre-IPO等晚期项目的投资——陷入过于急功近利的恶性循环。因此,尽管本土基金的平均规模尚不足外资基金的五分之一,所覆盖的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还远未达到国外PE的水平,但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股市的下跌、(上市)退出通道的不明朗,PE投资的估值正迅速降低。 那么,企业是否还应该把“钱”托给PE?PE投资的前景究竟如何?实际上这需要从更大的层面来解读。 无论是从经济结构、制度环境条件上看,还是微观上的态度和理解程度,PE投资的主升浪其实并未到来。首先,只有金融资本在与产业资本的博弈中取得相对比较对称的地位,金融资本提升融资与整合效率的功能才能得到极大地发挥,PE才有空间迎来真正的春天,但从近日中建股份的发行上市中不难看出,金融资本为产业资本服务的角色一时还难以转变。另外,资本属性决定投资理念,当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长线资金能够加入,中国的PE投资者和管理者将越来越理性,其扮演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相应地,行业回报率则回归到正常水平(黑石集团过去几年资产的平均年增长率在40%左右)。 由此看来,在PE尚未充分展开即牛转熊的当口,企业投钱极有可能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第一,看不到未来情况不明的,本能反应就地趴下,宁可把钱冷冻。这些企业可能会通过提前还贷等方式锁定收益,但这也意味着其错过的至少是一波大行情。第二,更为普遍的、依然看到PE诱惑的反应,或有两种,一种是继续对未来的行情下赌注,以不变应万变,寄希望于资本运作挽回产业经济的颓势,只是把企业的命运维系在PE战略上,风险巨大;另一种则是企业利用PE募资,抢占产业制高点,尽可能地把企业做稳做大,二者将共同投向PE、VC的高端。这种趋势的问题在于,以目前国内从事PE、VC的人员构成及约束制度,很难做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即便是PE、VC的从业者也很少能坚持到7年,往往是有项目有钱则聚,钱灭则散,“干一票就收手”的大有人在。在这种条件下,不确定性风险成了除经营风险以外的首要风险,这也是与国际相比的中国特色之处。 由于PE始终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具有金融贪婪的本质,为此内置着快速蒸发的原罪。概念炒作下的PE烧钱乱象已经出现;而即便功力深厚如黑石者,也难免聪明反被聪明误,原本为在全球低利率时代行将结束的时候,通过公开上市来降低资金成本,未料却逢次级债危机爆发,股价跳水,市值蒸发。因此,趋势将是少数穿透PE本质的企业选择做长自己的产业链,做自己资本的主人。企业与其将“钱”完全委托给并不稳定的机构投资者,不如把PE作为自己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尽可能占用PE资源,借PE全维整合之势完成自己的战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