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195
- 帖子
- 377
- 主题
- 147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昨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与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签署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据了解,“宝马”着重在采购、营销、研发、管理等方面进行合作,暂时不涉及资产和人员的整合。不过,协议的签订为双方未来进一步联手打开了想象空间,并可能影响到国内钢铁业的竞争格局。 签字仪式上,宝钢董事长谢企华和马钢总经理顾建国均表示,宝钢和马钢都是华东地区最主要的钢铁企业,在产品结构上互补性强,在诸多领域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在全球钢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钢铁工业结构升级加快的大背景下,宝钢与马钢签署《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有利于《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在华东地区的贯彻和落实;有利于维护好区域钢铁市场秩序;有利于提高宝钢和马钢两企业的管理水平,发挥协同效应,提升竞争优势。 据介绍,“宝马”共同认可的合作原则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目标明确、务求实效”。双方共同决定,“加强在企业文化、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并共同推进“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合作,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大宗原燃材料采购、市场营销领域的合作,降低成本”。此外,“在企业战略和规划领域加强沟通和协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据了解,为实施该协议,双方将建立企业高层定期互访机制,同时成立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合作项目。 资料显示,宝钢是国内以高档板材为主导产品的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2005年产量估计在2200万吨左右,其钢铁主业资产大部分集中于上市公司G宝钢(600019)。马钢以冷热轧薄板、H型钢、高速线棒材、车轮轮箍为代表的“板型线轮”产品结构独具特色,旗下上市公司马钢股份(600808)是我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之一,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火车轮生产企业。据介绍,2005年,马钢股份生产铁837万吨,钢965万吨,钢材889万吨;2008年在“十一五”规划的核心项目——年产钢500万吨板材精品基地项目建成后,生产能力将达到铁1570万吨,钢1617万吨,钢材1510万吨。(中证网) “宝马联盟”钢铁业重组新局
记者18日从宝钢集团得到最新消息,宝钢与马钢已达成战略联盟的框架协议,两家合作关系进一步升级,业内人士估计最后可能走向联合。“宝马联盟”的建立,被广泛视作中国钢铁业产业调整在华东地区的“一次开盘行动”。 此前,鞍钢与本钢的联合已经正式挂牌,表明东北地区的重组“开局”;首钢搬迁以及唐钢、郸钢一系列重组行动,表明环渤海钢铁业重组的起步;武钢与鄂钢,并进而与广西柳钢之间的联合,更预示了国内跨区域重组的走向。 想象空间大,路还很远 此次“宝马联盟”的框架协议,虽然在公开的文字阐述上十分平淡,只写道“加强企业文化、管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共同推进研发方面的合作,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大宗原燃材料采购、市场营销领域的合作,降低成本,在企业战略和规划领域加强沟通和协调”等内容,但业内一致认为,这个联盟协议提供的想象空间很大,最后的导向可能是走向联合,并成为华东地区钢铁业整合的一个突破。 不过市场人士同时认为,“宝马”要真正走向联合,路还很长,依然还存在不少变数。马钢目前年产钢也已达到千万吨左右,属于大型企业,市场力量已今非昔比,其冷热轧薄板、H型钢、高速线棒材、车轮轮箍等代表性产品独具特色,拥有较为稳定的市场。联合的目标目前被归于“想象空间”之中,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从“宝马”之间的实际操作来看,也是遵循“先易后难”、逐步接近的原则来实施的。宝钢此前向马钢输出了全套的现代钢铁管理流程,在企业内部运作上初步形成“共同语言”。这种“软件”上的先期融合,可以说是国内钢铁企业合作的一个创新。但如何从“软件”向研发、采购、资产等“硬件”上的融合推进,尚有待观察。 除了“宝马”之外,目前已经明确宣布实施联合的鞍钢和本钢,虽说公开挂了牌,但现阶段还是各自独立运作,实质性的融合步骤看来还难以一蹴而就;首钢搬迁项目已经得到批准,但区域整合的眉目还较为模糊;武钢在重组了鄂钢后,又与广西柳钢联合组建新公司,准备在广西防城港新建千万吨级钢厂。与此同时,宝钢也在酝酿与广东地区的钢厂联合,在湛江新建千万吨级钢厂,这还有待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所有这些计划的一个特点是“大的框架清晰,实际步骤还在探索之中”。 市场“狂热”和“恐慌”都已过去 相关专家认为,目前国内钢铁业的结构调整已基本具备市场条件。理由是“狂热”和“恐慌”都已过去,市场将进入一个持续相当时间段的低位稳定期。 据记者多方了解,全国23个主要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钢材市场上,目前普通线材的平均价格基本稳定在每吨3025元左右;螺纹钢在2966元左右;中厚板平均价位是2965元左右,市场波幅基本不超过每吨100元。引人关注的冷热薄板产品在持续出现跌价之后,目前也已表现出企稳的迹象,特别是一些冷轧产品和薄规格的热卷,在部分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小幅的恢复性反弹。作为高附加值产品的不锈钢品种,一度也跌势不减,令一些大钢厂感到压力沉重,但近期热轧产品已经企稳,冷轧产品开始出现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涨。 据此间的行业预警专家贾良群分析,整个2006年国内钢材市场的运行会趋于稳定,钢价再行下降的空间已十分有限,生产成本的“托底”作用将逐渐表现出来。据“我的钢铁”市场咨询公司的相关评估,目前主流产品市场价格已经降至成本线附近,此时价格变动的抵抗力度很强。再加上库存量还没有出现明显增加,市场低价位平稳运作的态势相当牢固。因此市场虽有压力但已没有多大的“添加风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人士也表示,按目前钢铁生产成本,钢材市场价格变动空间已大为缩小,市场将在较低价位稳定下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钢铁业不会再出现高价运作格局,但超低价也“长不了”,总的态势是较为平稳。 产能“变量”中有商机 中国钢铁业在经历了1996年至2000年连续5年投资负增长的情况下,从2001年起投资“掉头向上”,2002年增幅为45.76%;2003年为88.78%,达到最高峰。到2004年增幅回落,全年增43.94%,2005年继续回落至20.23%。这个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集中阶段,与中国钢材市场在宏观经济一轮急剧上升周期中持续的高涨行情相始终。 到2005年下半年,由于产能集中释放,需求增长速度难以跟上,产能过剩问题突现出来。到去年年底,国内钢铁产能已经达到4.7亿吨,在建项目有7000万吨,拟建项目还有8000万吨。由于供求失衡,钢价随之大跌。如何看待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对于业内和相关管理部门是一个考验。 不少业内专家都认为,要把产能过剩问题逐步地“交给市场解决”,不应沿袭过去的行政方法简单地做“数字游戏”,试图建立“数学等式”一样的绝对平衡。目前最为现实的就是寻找产能变动之中的活力,也就是随着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动,在钢铁业有效产能与无效产能的“变量”之中寻找商机。这也是对待结构调整的一个较为现实的态度:结构调整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一个积极的行业发展举措。发展改革委已明确表示产能过剩的同时是一个“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