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监管层试探IPO等待时机 股市融资功能重启待命
下一主题:央企并购缘何不断加速
返回列表 发帖

湘财证券重组版本落定 最终主角锁定交行汇丰

一度面临托管危机的湘财证券终于有望起死回生。为此,它曾经多方寻找战略投资方,历经两年的曲折重组。
现在,最为关键的一环,即一直以来飘忽不定的战略投资方得以敲定,这使湘财证券可能迎来一个不错的结局。
本报获悉,交通银行及汇丰银行已经被确定为湘财证券重组的战略投资方,而交行将联合汇丰在重组后的湘财证券中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原先老股东的持股比例将大幅度缩水。
此次重组方案计划在5月正式对外公布,如果进展顺利的话,甚至可能在本月底就开始实施。
低成本入主
据了解,最终的重组方案将有如下一些安排:首先,湘财证券的注册规模大比例缩小,减少会计报表上的亏损程度,原有股东按持股比例分别缩股;其次,交行将联合汇丰入股湘财,入股比例至少达到控股地位;最后,成立新的合资证券公司,调整领导班子。
这一方案并未出现建银投资的身影。知情人士表示,“交通银行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起到了建银投资可以给湘财证券带来的流动性支持的作用,而既然建银最终也是要退出的,那么现在进来也就没多大意义了。”
湘财老股东的缩股比例和交行、汇丰的出资金额,目前尚未最后确定,已经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交行将以低成本入主湘财。
根据湘财证券2004年年报的数据,公司所有者权益为7.87亿元,亏损接近20亿元,而负债则为54.10亿元,其中受托资金为25.69亿元。分析人士指出,按照这样的财务状况,湘财证券为了重组成功,可能将注册资本减少至10亿元左右。
交行及汇丰需要拿出至少10亿元的资金才可以绝对控股湘财,同时还是要面对巨大的受托资金的压力。不过湘财内部人士认为:“对于交行来说,10个亿获得一家全国性综合类券商的绝对控股权,应当说是划算的。”
湘财方面也一直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其中最主要的动作就是多增加一些现金类的资产,这也是为重组增加谈判筹码。
据了解,目前公司持有的湘财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67%的股权已经出售给天津泰达,出让价格可能为3.25元/股,收回现金2个亿左右。而华欧国际证券的67%股份也一直在寻找买家,并且出售的价格会比湘财荷银高,因为它的创收能力更强。
分析人士指出,湘财如果能够顺利出手包括上述两家公司在内的五家子公司,可以带来不少的现金资产,这显然有利于公司即将到来的重组。
到目前为止,湘财证券仍对重组一事表示沉默。
交行成为赢家
在重组过程中,可能成为湘财证券战略投资者的机构换了一茬又一茬,始终难以确定。
从最初的法国里昂证券和荷兰银行,到后来的花旗、汇丰、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每一家外资机构都与湘财证券进行过相当程度的接触,有的甚至进行了尽职调查,但最终都退出了,而对于交行和汇丰的到来,就连湘财证券的不少中层都感到意外。
“事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知情人士表示,“交行与湘财的接触一直十分低调,有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汇丰来操作的,因此现在让人很意外。”
据悉,交行有可能在3月份与湘财证券签订一个银证合作的意向——湘财将为交行提供资本市场方面的服务,并将着手进行养老金业务的开展,而这将是双方正式合作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交行此前已经多次和湘财进行过接触,“交行董事长蒋超良是湖南人,并一度在湖南财经学院进修,和湘财董事长陈学荣一直认识,再加上交行一直打算并购国内一家证券公司来完成其综合经营大计。”知情人士称。
之后,由于湘财致力于寻求外资做战略投资者,双方的谈判暂时告一段落。由于瑞士一波在尽职调查完成之后发觉湘财的巨大亏空,加之证监会在2005年年底暂缓审批合资券商,瑞士一波入股之事无果而终。而交行与湘财的谈判则“柳暗花明”。
“其实,湘财证券的高层一直对外资进入有抵触情绪,只是由于证监会对券商综合治理的要求,才勉强与外资广泛接触。交行入主湘财十分顺理成章,既满足了高层引入本土金融企业的意愿,也符合外资概念,因为交行是联合汇丰共同重组湘财证券。”知情人士分析认为。
此次重组对交行来说,也算是完成了其一直以来的综合经营的心愿。
据悉,交行已被确认为首家外资参与综合经营试点的金融机构。2005年12月20日,交行综合经营办公室成立,起草综合经营的战略、规划及各项重要文件,研究综合经营的具体方案,甄选合作对象,汇总和定期报告综合经营的进展情况。
该综合经营办公室由蒋超良、行长张建国亲自挂帅,将基金管理公司、证券、保险、资产管理等列为交行2006年介入的重要领域。
“交行之前一直在和银监会、央行等高层沟通,曾希望并购南方证券和海通证券,后来都没有成功,这次重组湘财应该是志在必得。”交行内部人士称。
曲折重组路
湘财证券的重组经过了近两年的曲折。
据公司内部人士介绍,早在2004年初,湘财证券就试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来解决自身发展的资金瓶颈,并以此为契机进入国内大型综合类券商的行列。起初的计划是向当地政府寻求支持,但后来未能成功。
随后,委托理财带来的麻烦开始让湘财证券陷入困境,重组的需要就更显得迫切。
在央行出资拯救券商之后,湘财开始寻求建银投资的注资,而瑞银北证模式的成功也让湘财寄希望于引进外资机构。
“谈过的机构多了去了,但有些即使做完了尽职调查,也没能留下来。”许多湘财证券的内部员工表示,已经看惯了那些准投资者们的进进出出,“这其实也是因为公司自身窟窿过大及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而在此次方案最终确定之前,湘财证券经历了巨大的考验,一度面临被托管的危机。坊间甚至有传言称,陈学荣被“双规”。
“本来湘财把主要的希望都放在了建银投资身上,但2005年年末银监会对建银投资注资券商进行限制,而证监会也暂缓了对合资券商的审批,这无疑是对湘财重组的双重打击。”知情人士说,“经过高层的积极奔走,才化解了危机。”
据了解,在与交行达成初步重组意向之后,湘财证券下一步,就是让股东接受缩股安排。湘财内部人士介绍说:“20家股东中现在仍有在继续说服过程中的,公司重组依然需要迈过许多道坎。”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监管层试探IPO等待时机 股市融资功能重启待命
下一主题:央企并购缘何不断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