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花旗集团宣布聘请赵竞为中国投资银行常务董事
下一主题:券商监管“严打期”即将告一段落
返回列表 发帖

深圳券商的沉沦与重生 六月大限传言中开始读秒

南方、汉唐、大鹏……深圳券商次第倒下,在最近甚嚣尘上的“六月大限”传言中,巨田(新中国第一家券商)、世纪(新生代券商代表)、蔚深证券(中小券商代表)等数家深圳券商也开始生死读秒。业界不禁惊问,深圳券商怎么了?
且慢。关于深圳券商,或许还存在着一些误读。
什么是深圳券商?广义理解,注册地在深圳的券商。论及家数,深圳的问题券商无疑最多;但论及百分比,深圳显然远逊于内地,像山东等省,境内注册的只有一两家券商,一家出事就占了50%以上,深圳券商共计19家,把生死未定的几家算上,也不至半壁江山沦陷。
狭义理解,有深圳市“血源”的券商才是深圳券商。事实上,19家中只有南方、国信两家是深圳市政府参股的“嫡系”,南方问题太大,不堪一救;国信,在几年熊市中经历了低潮,但至今仍要算券业一面旗帜。其余17家,多是为深圳当年的税收优惠等吸引,其控股股东多在外地,一旦面临风险,深圳市政府并无动力施以援手。此外,深圳市政府手上好企业虽不少,但不能和一些内地城市相比,断不舍得拿来填“坑”。而内地券商的国企色彩较重,出事后,当地政府往往动用多方资源力保。
当然,与误读并存的一个事实是,深圳券商中确实有一些“坏孩子”。由于市场化程度高、证券行业起步早,深圳出现的“坏孩子”也比较多。客观来看,深圳坐庄之风较内地许多城市要盛,且资金供给较为充足,于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光是坐庄就催生了不少“坏孩子”。
“一叶知秋”,深圳是全国一个缩影,全国的券商“坏孩子”名单能列出一长串。在此略过不表。
对近年来萧条的市场局面,“坏孩子”至少要承担一半责任。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风险失控,他们在私利驱动下操纵市场,犯下挪用保证金等多项恶行,侵蚀着最底层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另一半罪责,恐怕要归咎于监管环境、行业潜规则等。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坏家教”恐也难辞其咎。潜规则在资本市场也是随处可见,比如委托理财,很长时间内既不阳光化也没有严令禁止,显得十分暧昧。当潜规则成为券商的行事准则后,最大的恶果就是法难责众,委托理财、挪用保证金等,几乎成为全行业共同的“绊马索”。
业界的“先驱”,却成了“先烈”,这不光是券商的悲剧,如不以此为鉴,券业悲剧也可能在基金业重演。基金业有些问题已很明显,比如股改时“拜票”,比如锁仓,虽暂不至使基金公司倒闭,但日子一久、成为行业潜规则,必将伤及全行业的发展。
深圳券商的重组,已到了最关键之处。这片曾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家券商的热土,这个堪称全国券业“黄埔军校”的城市,一路走好。
深圳券商沉沦与重生之巨田证券:并未牵手平安

巨田证券有关人士否认了平安证券将参与巨田证券重组的传言,但是至于具体的增资扩股或重组进展,却不愿多谈无论是充实净资本,还是解决保证金占用和流动性困难,巨田证券都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新中国第一家专业券商的身份,使得巨田证券在券商的危难年代重求新生的今天,背负着更大的压力。尽管近期有针对巨田证券重组的报道,但是巨田证券管理层保持了最大程度的低调。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巨田证券有关人士否认了平安证券将参与巨田证券重组的传言,但是至于具体的增资扩股或重组进展,却不愿多谈。
“我们一直努力在向监管层申报规范类券商。”巨田证券一位管理层人士曾反复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早在去年上半年,巨田证券已经开始落实监管层要求的包括保证金第三方存管等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然而流动性问题却一直困扰着巨田证券,用另一位巨田证券高管的话说,“由于缺乏资金,业务启动不起来。”
与业界很多经历过特殊历史时期的券商一样,巨田证券目前的流动性困难较大程度上根植于过去的委托理财和对客户保证金的占用。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巨田证券(当时名为特区证券)占用的客户保证金一度高达8亿元,此外还存在相当规模的委托理财。
但是据前述巨田证券管理层人士对记者表示,在2002年以后,巨田证券逐步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纠正。2002年,巨田证券对客户委托理财进行了本息买断,此后巨田证券账面上的委托理财基本得到处置,同时自营业务规模被不断压缩。另据知情人士估计,巨田证券占用客户保证金余额也下降到目前的1.5亿元到2亿元,“在业界并不算是很大,而且相对比较透明”。
如此来看,巨田证券至少已经初步完成了向规范运营转变的前奏。但是要跨过净资本达标这个门槛却仍然需要时间。按照中国证监会的文件精神,今后券商开展各项业务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净资本门槛。就券商安身立命的经纪业务而言,一个营业部需要1000万元的净资本。
无论是充实净资本,还是解决保证金占用和流动性困难,巨田证券都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目前巨田证券前四大股东分别是华能集团、中信国安(000839.SZ)、盐田港集团、交运股份(600676.SH),持股比例均为17.51%。
据记者了解,在多种重组方案中,包括原有股东增资扩股和引进新股东。在后一种情况下,原股东可能需要缩减持股比例。“股东在乎的是投资的增值,只要巨田证券能够搞得好,投资增值的意义远大于持股比例的缩减。”上述管理层人士称。
此外,外界也有评论称,巨田证券目前持有的物业(如位于深圳核心办公区的特区证券大厦),以及巨田证券基金都是可以变现的资产,因此其即使完全没有外部支持,仍然有一定能力应付眼前的困难。巨田证券前身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创建于1987年9月,是新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2001年,特区证券增资扩股至6亿元从而成为一家综合类券商,其后更名为巨田证券,取“巨大的试验田”之意。尽管立意美好,巨田证券却不得不背负种种历史包袱,前文提到的保证金和委托理财可能还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
“特区证券成立得太早了,这特殊历史时期不一定意味着有先发优势,相反你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摔跟头。”一位与熟悉特区证券早期情况的券业人士表示。他回忆说,在特区证券时代,公司的盈利和福利都在深圳首屈一指,但是家业的损耗速度也是惊人的。一个典型的事例是特区证券与北方一家上市公司中辽国际(现称“*ST中辽”,000638.SZ)联营营业部,结果带来近2亿元损失。
深圳券商沉沦与重生之世纪证券:南航债转股乐观

“谈判进程比较乐观,估计达成协议的时间不会太长。”
“谈判进程比较乐观,估计达成协议的时间不会太长。”昨日,《第一财经日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下称“南航集团”)将其在世纪证券

的12亿元委托理财资金“债转股”的消息,有望近期见分晓。不过,世纪证券新的人事动向,可以看出其重组工作似乎已经起步。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由于市场环境变化,世纪证券的委托理财业绩欠佳,南航集团的理财资金遭陷,南航集团因此希望“债转股”,以尽可能减少损失。业内人士分析,这笔钱是否能成功地债转股,对注册资金只有10.05亿元的世纪证券来说至关重要。
南航集团负责“债转股”谈判事宜的规划部负责人唐勇表示,谈判处于敏感阶段,不便发表任何信息。就业界关心的“债转股”的诸多细节,他拒绝透露详情。
2005年9月10日,世纪证券召开员工大会,原公司总裁吴敏文去职,体现了面临“债转股”选择的12亿元资本的意志。
“我们不便透露任何信息”,世纪证券一位人士表示,在2006年公司的工作年会上,公司将进一步把业务重点从委托理财转向经纪、投资银行和其他可能的新业务。他介绍说,世纪证券已确定了2006年的总体经营目标,“坚定信心,完成重组”被列为第一项。
事实上,世纪证券一直在积蓄保荐人和经纪业务管理方面的人才。《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原华林证券副总裁梁斌已于年初加盟世纪证券,分管投行业务,世纪证券还新引进了保荐人。世纪证券旗下两家证券营业部也换了新任总经理。
上述人士表示,收购兼并一直是企业间最为活跃的经营活动,今年我国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并购重组行为将成为市场热点,世纪证券将在这一领域集中资源,创出品牌。他透露,世纪证券手上已经有了几个比较成熟的IPO项目。

深圳券商沉沦与重生之蔚深证券:增资扩股已上报
在这家注册资金仅1亿元的小券商10年的发展历程中,后6年时间一直孜孜以求一件事:增资扩股,却每次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功败垂成“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增资扩股)再不解决真要完了,会被强制进入风险处置程序的。”

蔚深证券还有一个月就将迎来公司开业10周年,这恐怕会令蔚深证券的很多老员工心生感慨。在这家注册资金仅1亿元的小券商10年的发展历程中,后6年时间一直孜孜以求一件事:增资扩股,却每次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功败垂成。终于,在证券监管部门痛下决心、要求今年6月份券商完成综合治理的“大限”到来之际,久拖不决的增资扩股进入到真正最后的“倒计时”。
“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增资扩股)再不解决真要完了,会被强制进入风险处置程序的。”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蔚深证券的增资扩股方案已上报至监管部门,此次公司注册资本将扩增超过10亿元,从而达到综合类券商的条件。在原来四家股东的基础上增加1至2家新股东,而控股方则为新加入股东——国电财务有限公司,但各方持股比例还存在变数。最后结果应该在2个月内揭晓。
而与蔚深证券目前的大股东山东电力一样,成立于2005年1月的国电财务有限公司源自电力行业,其为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注册资本6亿元,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龙源电力集团公司、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及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2005年底,蔚深证券开始与国电财务有限公司接触。
另一个可能成为蔚深证券新股东的是深圳中技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深圳中技”),该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36亿元。在2004年底,传出深圳中技交付了6000万元保证金,拟受让蔚深证券股东华侨城集团和深圳深业投资各持有的20%股份,但业内人士透露当时未获中国证监会批准。
据了解,蔚深证券多年的增资扩股曾吸引过很多知名机构,当中包括光大证券、华夏证券、德隆、海通证券以及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的多家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引入新股东完成增资扩股后,蔚深证券可以弥补保证金并解决资本金问题。
蔚深证券早在2000年5月就启动了增资扩股工作,多轮的增资扩股计划皆因股东在增资方式、增资比例等问题上存在分歧而告无功。一位蔚深证券内部人士表示,多年的增资扩股均告失败,真正原因就在于公司的控股权问题。历届股东在这一点上都无法达成一致,甚至已报至证监会的方案都最终流产。
与其他存在诸多问题的券商不同,蔚深证券因为一直以来只有经纪业务资格,避开了综合类券商都无法避开的二级市场投资损失,所以算是“因祸得福”免遭了熊市带给诸多券商的致命打击。其“窟窿”主要是证券市场长期低迷下的经营亏损,在现时的市场环境下还算“身家清白”。
即使蔚深证券完成此次增资扩股,其股东结构的变化在今后还将令市场关注。2002年6月,电力系统改革方案出台,规定电力系统企业资金不得投向行业外部。有分析说,受政策所限,山东电力退出蔚深证券只是时间的问题。而现在代表第一大股东山东电力方面的蔚深证券董事长赵文安早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们有从蔚深证券退出的想法,只是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计划。
相关链接
蔚深证券1995年10月23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复,1996年4月15日在深圳市工商局登记成立。目前在深圳、上海等全国大中城市设有16个证券经纪业务网点,是全国首批23家获得网上证券委托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蔚深证券与大鹏、长城、平安一起曾被证券业界誉为“四小龙”。然而10年过后,时势迥异,当年“四小龙”之一的大鹏证券未能逃过中国证券市场的劫数“轰然倒下”,蔚深证券也受困于增资扩股迟迟无法取得进展而最终阻碍了发展。
1999年及2002年,蔚深证券股权两次变更。目前蔚深证券的股权结构为:山东电力控股的两家金融企业济南英大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4000万元,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0万元,山东电力合计持有蔚深证券60%股份;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2000万元,占20%;深圳市深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2000万元,占20%。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花旗集团宣布聘请赵竞为中国投资银行常务董事
下一主题:券商监管“严打期”即将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