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反思2006:高投资不足为惧 结构性矛盾才是症结

2006年,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前行的三驾马车中,最快的依然是投资和进出口。与此同时,中国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在今年变得尤为突出。高增长、低通胀的“完美”数据不仅没有赢得各方的一致认可,反而引发了中央政府始于二季度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并持续至近期。
2006年的中国经济是冷是热?宏观经济政策有何成败得失?高增长的同时是否潜伏着更大的隐忧?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业内专家,从投资、结构、财政、金融等方面解析中国经济的2006年。
“十一五”目标支持高投资
10.3%!中国经济GDP增速第一个季度就用如此之高的数字将计划中的7.5%“十一五年均增速”甩在身后。尽管宏观调控随即而来,但二、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仍达到11.3%和10.4%。
拉动宏观经济飞奔的驱动轮之一,依然是居高不下的投资率。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31%,在政府采取宏观调控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在三季度有所下降,但前三季26.2%的增长均幅还是比去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对此,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认为,如此之高的投资率有其合理性。他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很多宏伟的计划,包括新农村建设、振兴东北以及西部开发,这些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
与此同时,投资高企带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引发资源紧缺、物价上涨等现象,说明经济本身有高增长的潜力。
张汉亚指出,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各地政府都有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为了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各地加大投资可以理解。而且这一趋势还将在明年得到延续。政府的调控应避免出台过于强硬的政策,以避免投资增速下滑过快,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行。
结构矛盾暗流涌动
事实上,经济运行中投资的“烦恼”仅是短期问题,如果用中长期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向记者表示,从需求结构,也就是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比例关系来看,突出矛盾是投资、外贸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相对缓慢,经济主要靠投资和外贸拉动。
客观地讲,今年以来,我国各项扩大消费政策取得了很大实效。然而仔细研计算一下消费、投资、出口分别对GDP作出的贡献率,就会发现问题。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7%,而投资贡献率为49.9%。”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大国的投资率一般为20%至30%,消费率一般为70%至80%。
“如果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相对来说在下降。”祝宝良说。
尽管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但钢铁、电解铝、铜冶炼、焦炭、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继续扩张,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0.8%,大大偏离年初预定的下降4个百分点的目标,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
“上述结构性问题虽然不会引起经济运行出现较大的问题,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也会从局部问题转化为全局性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祝宝良强调。
增加居民收入是第一要务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需求结构的失衡?“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收入分配体制问题。”祝宝良认为。消费需求增长相对较慢,实际是说明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较少。
具体而言,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城镇居民工资相对偏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较快,在二次分配中,对垄断行业、高收入行业的调解力度尚有待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城镇居民实际所需。
针对突出存在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今后的财政支出关键要适当压缩政府的投资规模,进一步引导财政资金更多地向教育事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转移,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使财政支出多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祝宝良说。
专家同时强调,在倚重财政政策的同时,中国在2007年的货币政策仍需重视数量工具,如今年三度实施的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行票据。央行今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今后将搭配使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来管理流动性,以维护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对此,中国社科院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分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基于中国流动性的现状,数量工具更有效果。这一经验应在未来得到保持。至于利率这样的价格工具采用只能顺其自然。
而在汇率方面,殷剑峰表示,中国需在坚持可控性、主动性、渐进性的原则下进一步推动汇改,但要给市场形成人民币升值幅度的稳定预期。他表示,在政策出台方面,不要搞突如其来,而应提前给市场以稳定预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