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民企再进券商35岁上海慈善界名人接盘爱建证券
下一主题:券商重构盈利模式良机已现
返回列表 发帖

券商上市的IPO之路:数据鼓不起短期欲望

近日,随着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借壳未股改公司上市的内部监管指引》下发到各地证监局,一度沸沸扬扬的证券公司借壳上市的躁动日渐偃旗息鼓,由于《指引》要求证券公司的上市只能和其他公司上市一样须走IPO之路。
在经历了4年多的漫漫熊市后,中国券商业经历了一次炼狱。许多公司先后呈现出如下几个阶段: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膨胀——资金链断裂——行业全线亏损 ——公司破产或被托管。但在2005年12月以后,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一个新的结构性牛市,各证券公司在中国证监会综合治理的监管作用下,不断完善以风险控制指标和资本金为中心的业务规范发展模式,一批创新类、规范类证券公司凭借市场及股权分置改革契机迅速脱颖而出,形成中国证券行业中的第一阵容。但与创新类、规范类公司相比尚有大部分证券公司存在着种种经营风险,随时都有着被监管部门限定业务、被其他公司托管或被随时关闭的危险。据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日前在上海通报,预期到2007年8月还将会有20多家证券公司被托管或关闭破产,届时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证券公司将保持在80家左右的规模。因此,证券公司发展的两极分化态势已经出现,业内兼并、重组的时代也许已经来临。出于强者恒强、弱者拒绝被兼并的需要,不同类型的证券公司都将上市作为自身发展的 “天梯”,一旦爬上这个梯子,便可傲视群雄,一览众山小。但在笔者看来,证券公司上市根本的动机应源于自身的发展。可是目前券商借壳上市等直接动因却来自募集资金的诱惑,行为目的则在于资本金、规模等扩张的需要。
证券公司是金融类公司,资金规模及使用效率决定其发展状况。在过去十多年的市场发展过程中,证券公司资金规模扩张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增资扩股、接受客户委托理财、违法挪用客户保证金、同业拆借资金。由于证券公司接受商业银行贷款解决运营资金的路被完全堵死,因此证券公司的资金规模扩张都是在银行货币市场之外进行,而在这个市场极不规范的条件下,更使得证券公司的资金规模扩张极为混乱。回顾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从1991年到2002年间证券公司资金规模扩张大多是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在1999年至 2002年间,证券公司增资扩股达到了一个高潮。但是,一些增资扩股成功的证券公司资金膨胀的欲望远没有歇止,2000年以后,在监管部门允许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条件下,各证券公司的资金扩张开始以变相为客户理财的方式出现,许多公司的理财规模已经远远大于其资本金规模,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资金运营现象,同时也埋下了资金链断裂和券商死亡的伏笔。2001年6月漫漫熊市开始以后,客户理财业务渐渐走进死胡同,而还款的压力却如泰山压顶。这时证券公司非但不能保持相当的资金规模来维护正常的资金运营,更不能保证还款,于是许多公司铤而走险、大肆挪用客户保证金,以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持资金流的畅通。但好景不长,在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和媒体舆论的监督下,一批证券公司资金链彻底断裂。直到2005年以后,继续支撑着证券市场出现了转机,但各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持续性仍让社会和股东怀疑。在资金扩张的压力面前,各大公司又想到了另一条融资之路,即上市融资。不论是借壳上市还是以 IPO的方式,只要公开发行股票就能够扩大资金规模和玩转证券公司。否则,当外资公司大举进入后,中国券商业的发展就更加困难了。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规定,券商拟上市在盈利方面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二、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三、计算净利润时要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依据,以合理反映发行人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盈利能力。由于前几年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大多数证券公司短期内将无法满足连续三年盈利的要求。更近一点看,根据银行间拆借市场48家证券公司2006年中期财务数据显示:48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平均 289.411万元,净资产平均57.094万元,净资本平均42.939万元,营业收入平均13.425万元,净利润平均7.60万元,净资产收益率 1.34%。相对性指标仍显较低,据IPO的要求尚有距离。
如果把近期可能上市的券商锁定在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会发现不少券商在2007年以后才能符合IPO的业绩要求。也就是说,证券公司必须要在一年半以后才能IPO,但目前证券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却迫不及待。于是,一些证券公司借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契机,开始将资金扩张的目光转移到借壳上市,以避开业绩要求,来进行各种融资圈钱。由于证券公司天生就擅长并购重组、IPO、包装圈钱等业务,因而让自身借壳上市是驾轻就熟。但券商要成功实现借壳上市,也有诸多的阻碍,其借壳成本并不低。以近期业内盛传的几家证券公司借壳对象为例,中原证券、光大证券、广发证券、国金证券在不考虑对象公司其他债务的情况下,其借壳直接成本平均为2.8237亿元,最大的光大证券借壳成本为4.088亿元,对于如此之高的借壳成本,目前千疮百孔的证券公司有几家能够符合条件?实际上,目前大多数证券公司的既往数据是不支持其短期上市的欲望,即使勉强支持,其上市圈钱之意图路人皆知。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民企再进券商35岁上海慈善界名人接盘爱建证券
下一主题:券商重构盈利模式良机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