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18051
- 帖子
- 209
- 主题
- 143
- 注册时间
- 2011-5-25
- 最后登录
- 2012-9-12
|
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10.7%,创下11年新高,根据我们这次的经济学家调查结果,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小幅度减速成为共识,这主要是源于受访的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两大动力: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预期有所回落。尽管如此,仍然有32.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GDP增幅将超过10%,显示经济学家对经济走势仍然保持乐观。而对于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外汇储备继续增长、人民币升值趋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不会改变。有意思的是,半数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央行将加息,同时超过80%的经济学家认为会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没有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宏观调控和2006年相比需要加大力度。而在回答金融领域哪些是2007年迫切需要进行的改革时,7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了利率市场化,这或许也为我们提供了些许方向。 1 经济增速小幅回落 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10.7%,创下11年来的高点,但是出于对投资与出口增速回落的预期,大多数受访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GDP增长将小幅回落。 GDP增幅或低于10% 在对2007年经济增长的调查中,有62.5%的经济学家预期GDP增长率将在9%到10%之间,同时有5%认为经济将回落到9%以下。 2006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10.7%,不仅创下了10多年来最快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已经是连续第四年增长率超过10%。而这还是在对2004年、2005年GDP调整的基础上实现的,2004年GDP被调增16.8%,2005年GDP增长率则从10.2%调增到10.4%。 实际上与大部分经济学家的预期一致的是,2006年底官方智囊机构就曾在发布的报告之中表达了同样的判断。央行研究局预测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9.8%,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给出了9.5%的预测,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也预测经济将回落到10%以下。 但是比较起来,预期2007年GDP增速仍将在10%以上的经济学家比例也不小,达到了32.5%。 在本报展望2006年的经济学家调查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曾给出了“增速将超过2005年”的预测,这一次,巴曙松预期2007年增速仍将超过10%。 CBN点评 我们认为,32.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经济增速仍然超过10%,显示出经济学家对2007年经济增长的信心仍然较高。即便是62.5%的经济学家所预期的9%到10%的增长率,对中国而言也不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数字。 而预期9%至10%的增长,与2006年10.7%增速的回调空间,应该能更好的实现其他经济目标,诸如能耗水平降低、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缓解巨额贸易顺差等。 投资增速将回落 6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我国的投资增长水平将会延续2006年下半年的回落态势,但不至于过低。有32.5%的经济学家预期投资将会继续高增长,也就是预期投资增速会在2007年实现反弹。 2006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6.8和3.7个百分点。 2006年一季度的投资、信贷高增长,引致了自4月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并在下半年见到了很好的成效。但调查中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达了一种担心,就是预期2007年投资增长或可能会回落到过低的水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高辉清也强调,在保持既定政策同时,要密切关注可能的新变化,重点避免调控过度的倾向。 CBN点评 我们需要关注新开工项目投资的增长急剧回落。根据数据,2006年1~3月的该数据为同比增长42%,此后迅速回落,前11月为3.7%,而12月当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则为负增长。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去年全年该数据也是负增长。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这一指标的年度从没有出现过负增长。
新开工项目投资是投资水平的重要先行指标,宏观调控之下该指标急剧回落,在预期出口将受到美国经济下滑等因素的影响之时,我们认为,有关部门和市场都应关注投资的大幅下滑的可能。 出口增速将回落 贸易顺差仍将处在高位 66.76%的经济学家表达了美国经济放缓等国际因素将导致中国出口放缓的担心。其中,有64.1%认为美国经济放缓会影响中国出口增长水平,但回落幅度可控。有2.56%则认为将导致中国出口大幅回落。 调查中还有33.33%认为中国出口增长会延续2006年的高增长水平。 在贸易顺差的调查中,4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贸易顺差仍将超过1700亿美元,32.5%认为在1500亿美元到1700亿美元之间,17.5%认为在1200亿美元到1500亿美元之间,2.5%认为会回落到1200亿美元之下。 全年1774.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几乎超出了2006年初所有的预测水平。而“减顺差”也成为商务部部长薄熙来1月15日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指出的2007年的头等大事。 贸易顺差的预测也显示出,经济学家虽然对美国经济放缓将对中国出口带来一定影响,但依然认同了中国将继续保持贸易顺差的高增长态势。
CBN点评 我们需要认识贸易顺差的两个结构问题。一个是需要区别加工贸易顺差与一般贸易顺差;2006年加工贸易实现顺差接近1900亿美元,而一般贸易是逆差。第二个是哪些类别的企业在产生顺差,2006年民营企业实现顺差超过1200亿美元,外资企业达到900多亿美元,国有企业实现贸易逆差330多亿美元。 认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有助于我们理解升值与顺差的关系。加工贸易是有进口有出口,人民币升值在提高出口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进口的成本,两者相抵,有更强的韧性去承受升值。而一般贸易则主要是出口,更多地运用国内的原材料,升值造成的压力更大。此外一般贸易还被理解成能代表一国贸易竞争力的部分。 而外资企业900多亿美元的顺差,占比超过了总顺差的一半,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是拖累 在投资、出口两大经济增长动力之中,是什么原因让67.5%的经济学家预期GDP增速会在2007年放缓呢? 33.33%的经济学家预期,是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在2007年预期之中的放缓,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比2006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则预测将回落0.6个百分点。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70%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放缓,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其经济下滑将导致中国出口水平稍有回落。 22.22%则认为,全球特别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给中国出口带来负面影响。 30.56%认为,2006年宏观调控或许存在力度过大,并导致2007年中国投资增速大幅下滑,而这将给中国经济的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CBN点评 美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年强劲增长很大程度上对全球的经济带来了支撑,对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影响则尤为明显。无疑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让很多人对中国未来有所担忧。 但是不管美国经济本身如何影响中国,或者是执政党派更替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不能控制以及不可避免的。悲观者可能杞人忧天,而乐观者则可以当此为契机发展内需市场,对于中国来说创造自己可以把握的长期发展环境比一年几个百分点GDP增长率的得失更加重要。如果美国的经济和对华政策迟早要调整,那么在中国经济如此强劲的今天就到来可能是好事。 2 宏观调控主基调 虽然经济学家对2007年通胀的预期上升、并认为贸易顺差、信贷投放仍将维持高增长,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今年的宏观调控将与去年相近,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偏紧”的局面。 通货膨胀预期上升 56.41%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通货膨胀水平将比2006年上升。认为持平的比例为38.46%,还有5.13%认为会下降。 2006年全年CPI水平为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 新近公布的2006年12月CPI涨幅达到2.8%,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央行研究局则在去年底预测称,2007年上半年CPI会持续走高,下半年CPI同比涨幅会略有回落,全年将达到2.0%的涨幅。
CBN点评 在判断物价走势时,我们认为应该关注各种因素的长期趋势。2006年粮食价格上涨2.7%,成为CPI上涨的主要因素,粮价有长期上涨的趋势,而这将带动CPI上涨。土地减少、人口增长、食品消费升级、种植更多经济作物、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升等众多中长期因素,都将导致粮价上涨成为一个长期趋势。而国际市场上农产品期货实际上已经处在上升之中。但由于中国经济和统计的特殊原因,CPI并不能度量经济热度的全貌。 信贷投放将继续高增长 50%经济学家预期,2007年银行信贷投放将与2006年持平;37.5%预期会超过2006年。只有12.5%预期会比2006年回落。 2006年全年银行信贷投放3.18万亿人民币,同比多增8265亿元。这也意味着,经济学家判断2007年信贷投放仍然将达到3.2万亿元左右。 在解释高信贷投放的原因时,除了经济的客观需求外,银行自身的流动性压力、回报压力等也被市场认为是重要的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在2007年不仅不会消失,反而还会继续加大。而这也是众多经济学家给出2007年信贷投放依然强劲的预测的重要因素。
CBN点评 在央行的2007年调控目标中,广义货币供应量M2被确定为16%,但信贷总量并没有像去年一样列出具体的目标。 没有目标,首先并不意味着央行取消了对信贷投放的总量控制;没有目标,同样也并不意味着银行就可以多放贷款。在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之下,央行2006年采取的货币和信贷的数量调控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预期,央行2007年还将继续通过“窗口指导”、货币紧缩等政策压缩银行信贷投放,并着力改善中长期信贷增长偏多的结构问题。 控制投资和解决顺差过大 没有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中国宏观调控要比去年加大力度,这个调查结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建立在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今年经济增长将回落到10%以下的基础上而做出的判断。
超过70%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的调控力度应该与去年相近,而调控的基调仍然是控制投资增速和解决贸易顺差过大问题。 23%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投资增速回落,外部经济放缓将影响出口,需要减少调控力度。更有5.13%认为,如果投资增速回落过快、外部经济放缓过分削弱出口,宏观调控方向需要反转。 CBN点评 2006年中国高达1774.7亿美元的高额贸易顺差,带来了外汇储备高增长、流动性过剩等诸多压力,同时也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而缓解经济失衡早已是调控政策的重要目标。 包括取消或减少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等诸多途径都在试图减少贸易顺差。而在经济学家将解决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列入今年调控的重要基调之时,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也明确,减少贸易顺差是今年外贸工作的头等大事,并确定将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优化出口结构,将能耗高、综合效益差的出口压下来,同时扩大先进技术设备等产品的进口。这是未来重要的政策方向。 货币政策继续稳健偏紧 57.5%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向仍然应该是“稳健”,但有30%认为应该“偏紧”,有12.5%认为应该“适度放松”。 央行已经在1月21日召开的工作会议上称,今年将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将紧紧围绕加强流动性管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后面的调查中我们会发现,有高比例的经济学家认同今年需要加息,需要继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水平。这显示,经济学家对今年货币政策持的态度还将是稳健、偏紧。 CBN点评 在2006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行两次提高贷款利率,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发行定向票据,其力度可以说是偏紧的。实际上,市场对“稳健”一词的理解,就一直有偏紧的意思在里面。 在外汇储备继续高增长的预期之下,2007年央行仍将面临巨大的流动性调控压力。我们认为,在判断2007年货币政策具体措施时需要考虑一个额外的因素,就是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可能会对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影响。 目前成型的方案是,将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方式募集资金,然后向央行购买部分外汇储备,并成立一家新的公司负责运作。而这笔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将起到紧缩流动性的效果,央行货币政策会对此给予高度的配合。 3 房市股市何去何从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房价和股市,几乎没有受访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下跌。 预期房价小幅上升 71.79%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将比2006年小幅上升。预期将大幅上升的占比为10.26%,预期持平的为17.95%。没有人预期房价会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06年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5%,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但在深圳、北京等大城市,房价全年涨幅则更为可观。 CBN点评 没有经济学家预期房价会下降,我们认为这是调查获得的一个重要信息,这个预测对市场判断房价走势的意义可能还大于多少比例预期小幅上升,多少比例预期大幅上升。
高房价与房地产泡沫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息。很多人给出了支持房价高增长的理由,诸如经济飞跃、城市化、人民币升值带来投资投机热等。不过,短期过程和长期趋势可能是两回事。如同推进房地产市场的市场构建可能更是基础所在。 股市或将大幅震荡 2006年中国股市“涨”声一片。但调查中有52.63%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中国股市将可能出现大幅震荡的态势。同时有47.37%认为股市今年会创出历史新高。仅有2.63%认为中国股市会比2006年下跌。
CBN点评 尽管关于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此起彼伏,但几乎没有多少人认为会出现下跌,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认为,大幅震荡是2007年中国股市的关键词。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市场的参与者或多或少都比此前大牛市当中的人更具有理性,这也是经过多年市场的教育之后,投资者成熟的一个标志。 在股改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在中国的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以及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向上的趋势已经确立,但股指上涨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投资者风向偏好不断提高的时候,抗风险和辨别风险的能力还需加强。 4 2007最大看点:加息还是提准备金率
在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2007年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调控工具?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项调控手段在2007年将如何运用?从调查结果看,有一半的经济学家预期将加息,而对于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几乎达成共识。 2007年另外的两大看点是人民币升值和外汇储备高增长问题。一半以上的经济学家预期人民币升值幅度在3%~5%之间,外汇储备继续高增长也在经济学家的预期之内。 五成经济学家预期加息 50%的经济学家预期,央行将在今年继续提高利率。去年央行曾一次单边提高贷款利率,一次提高存贷款利率。44.74%经济学家认为利率会保持不变,还有5.26%预期降息。 在美元利率走向扑朔迷离之际,判断今年人民币利率走势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因为央行一直试图保持中美利差在适度水平,以起到缓解人民币升值和投机资金流入的压力。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称,如果国内CPI增幅超过2.5%,将触发一次加息,幅度为0.27%。
CBN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曾简单总结过一个加息与否的规则,是说如果以下两个条件均成立,那么就有可能触发一次加息。两个条件一是货币市场的资金收益率要比储蓄利率高出0.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高于基准利率0.5个百分点以上。2006年的两次加息均遵循了这个规则。 从目前来看,2.8%的一年期央票利率比2.52%的一年定期存款利率,高出0.28个百分点;贷款方面,去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透露,一年期贷款加权利率是6.30%,比基准利率6.12%高0.18个百分点,还没有达到0.5个百分点。 而2006年底至今央行一直在公开市场上连续运用数量招标,这意味着央行并不希望看到市场利率继续升高,也似乎意味着央行并不想创造加息的规则条件。这也意味着,加息的话,可能还需要等一等。
CPI和投资应是加息与否的决策依据 到今天,在讨论中国是否需要加息的时候,市场会因不同的数据而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去年12月CPI涨幅高达2.8%,市场因此预期通胀加速将导致央行加息。但当月的投资数据,尤其是新增投资转为负增长,市场即因这个数据预期央行不会加息。 而除了这两个指标,美元利率水平、贷款增长、货币供应量等都是加息与否的参考因素。那么,市场在预期加息与否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寻找参考指标? 调查表明,CPI与投资增长速度两个指标获选率均为60%,并列第一位。其次,是货币供应量增速获选率50%列第三,新增贷款以30%列第四。国际利率水平获选率为17.5%,汇率水平获选率为12.5%。
CBN点评 这个结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难题也随之而来。CPI与投资增长速度两个指标并列第一,但目前却出现了“CPI加速上扬”与“投资增速下降,且新增投资负增长”的相反走向。这将再次困扰市场对利率调整的预期。 或许有一个方向可以预期,如果投资增速在2007年反弹,CPI延续上扬,那么加息将随之到来?当然这还要全面考量热度的能级,权衡紧缩工具的成本和其他市场因素。 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几成共识 84.61%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央行会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有46.15%认为调增幅度在1%以及以内,有38.46%认为会在1%以上。在这之外,还有15.38%预期不会再继续提高准备金率。这份调查是在1月15日央行宣布2007年第一次调整准备金率之后。 从货币政策“猛药”,到“调高准备金率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没有必然联系”,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央行回笼流动性的手段。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直言,将继续结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准备金率政策回笼流动性。 建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预测称,今年央行或许还将以0.5个百分点的幅度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4次,达到11%的水平。
CBN点评 对于调控流动性和银行信贷增长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确是一个好的工具。在比较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别时,我们曾关注过一个成本的原因,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用市场利率回笼流动性,而准备金率央行付出的成本则小得多,一年利率只有1.89%。 还有一个因素值得考虑,就是准备金率政策有可能起到抑制银行中长期信贷增长的结构性作用。央票是短期资产,如果央票持有量过高,银行在搭配资产结构的时候,会倾向于多发放中长期贷款;而准备金率冻结的资金没有期限限制,对银行而言本身即已是中长期资产,这样中长期信贷的发放压力也会相对减少一些。 我们不能计量这个判断对银行信贷结构的效果,但我们认为,如果这个因素能对中长期信贷调控起作用,同样担负调控信贷结构的央行货币政策可能会多采用这个工具。 预期人民币更大幅度升值 25.64%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会达到5%以及以上;预期升值幅度在3%~5%之间比例达到53.85%;还有20.51%预期升值幅度在3%以内。 去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为3.1%,自汇改以来的升值幅度达到5.6%。实际上,进入去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明显加快。同时,贸易顺差还创出了1774.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让众多人士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步子应该迈得更大一些。此次调查结果与市场预期一致。
而在这之前,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渐进升值的含义是每年升值3%左右,不超过5%。预期升值幅度在5%之上的比例高达25.64%,也意味着市场对升值的承受能力或许在提高。 花旗银行中国区经济学家沈明高称,应该保持人民币对美元的适当快速升值,以缓解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中欧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张春则表示,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比如一年升值6%~9%,可以使央行有更多加息的调控空间。中国银行外汇专家谭雅玲预测,今年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区间会扩大。 中国社科院曹红辉则表示,应该及时地评估汇率改革的效果及影响,掌握进度和国内承受能力,适时进行微调。
CBN点评 市场需要更多地关注有效汇率,关注人民币对包括非美货币在内的一篮子货币的升值。 2006年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3%的同时,还实现了创纪录的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只有1%有一定的关系。 而进入2007年,似乎已经有迹象显示人民币正在对一篮子货币的“全面升值”。以对欧元为例,2006年人民币对欧元贬值高达5.429%,但进入2007年1月就已经升值2.27%。我们相信,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将给出口和贸易顺差带来一定影响。市场需要考虑这个因素。 在2007年央行是否继续更多“参考”美元,这令人关注。同时,宏观经济部门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力有多大,这也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外汇储备仍将高增长 42.5%的经济学家预期2007年中国将继续积累超过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52.5%认为这个新增规模在1000亿到2000亿美元之间,还有5%预期会在1000亿美元之下。 去年中国新增外汇储备达到2473亿美元。不将汇金对银行的注资包括在内,外汇储备2005年增加2089亿美元,2004年增加2067亿美元,2003年增加1168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外汇储备已经连续三年实现每年2000亿美元之上的新增积累。 2006年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包括金融领域在内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694.68亿美元。在前面的调查中,有80%的经济学家预期今年贸易顺差会超过1500亿美元,其中有47.5%认为仍将超过1700亿美元,如果FDI不出现大规模下滑的话,似乎外汇储备增长再度超过2000亿美元也并非不可想象。这也符合经济学家的调查预期。
CBN点评 中国外汇储备在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之后,似乎在规模上的讨论就趋于乏味。新增外汇储备规模的重要性要远胜于总规模。我们发现,虽然2004年到2006年连续三年新增储备在2000亿美元之上,但从结构来看2006年的变化还值得市场关注。 2004年当年贸易顺差和FDI流入之和为926.1亿美元,占新增储备比例为44.8%;但到2006年,贸易顺差与FDI流入达到2469.4亿美元,占新增储备比例为99.8%。这个变化除了可以解读为投机气氛变淡之外,对储备本身来说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 5 探询金融改革下一站:利率市场化 2007年的金融改革的大戏将如何演出?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富余外汇储备管理以及国有银行改革深化等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利率市场化改革紧迫性居首 金融领域哪些是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需要迫切进行的改革?利率市场化获选率74.36%位居第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69.23%居第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66.67%居第三。 此外,资本项目开放获选率为38.46%,农业银行改革获选率为28.21%,政策性银行改革获选率为20.51%。在这些领域之外,部分经济学家还尤其提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债券市场改革。 而实际上以上这些领域都进入了1月份结束的金融工作会议议程,会议也分别对这些改革定出了方向性基调。“资本项目开放”问题金融工作会议没有明确提及,但这已经进入了“十一五”规划之中。 CBN点评 在银行改革迈出大步之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而这包括市场瞩目的取消超额储备金利率、简化存贷款期限结构、建设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Shibor体系等。 2007年,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都将有更大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也将得到检验。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提高金融机构贷款、债券等产品定价能力的根本。 做实监管协调机制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问题,列调查迫切需要改革项目的第二位。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该领域“完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协调配合”的改革基调。 此次调查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有51.4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改革,并不需要成立一个建立在“一行三会”、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之上的超级监管机构,而应该继续发挥好当前“一行三会”间的协调机制。
CBN点评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问题,列调查迫切需要改革的第二位,这本身即说明了当前综合经营的趋势已经让经济学家对混业监管问题表示了担忧。 成立超级监管机构也好,做实协调机制也好,眼下更需要强化的问题可能是实现各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以及合并报表等问题。此外,与央行去年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提出的思路一致,我们还认为混业监管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控制关联交易,抓住了这个问题就抓住了混业监管的牛鼻子。 富余储备积极管理需上路 与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的讨论相比,推进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显然更大。调查中,61.5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对富余部分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 而在积极管理的具体模式上,38.46%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考虑脱离央行、外汇局,由其他机构或成立新的机构运作,33.33%则认为应该仍然放在央行、外汇局,只是需要对储备进行分档管理。 另有7.69%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仍然不需要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 实际上,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会议还明确,要成立一家新的公司,运作部分外汇储备。 需要为新成立的储备运营公司确定非常明确的管理目标——提高运作部分的储备收益水平。实际上市场在讨论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一个出发点就是要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水平,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这一点上,无论新加坡模式、挪威模式还是韩国模式都是一致的。中国拟成立的投资公司也应该明确这个目标,同时将投资方向放在海外市场。当然,这应该是个合理的水准,外汇储备有其特殊的运营目标。 超九成认为需取消国有行行政级别 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 而在经济学家调查看来,取消银行行政级别与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之间有莫大的联系。有48.72%的经济学家认为,作为金融改革的后续方向,当前“迫切需要”取消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政级别。有46.15%的经济学家认为“需要”取消行政级别。选择“不需要”的比例为5.13%。
目前,我国一些主要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比如,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均是副部级单位,与总行的行政级别相对应,这些银行的省级分行行长都是厅局级干部,地市级分行的行长是处级干部,县级支行的行长是科级干部。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则表示,与金融机构的行政级别问题相关,更核心的问题在于打破垄断,让中国机构习惯竞争和国际化标准。
CBN点评 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实际上对金融企业的考核已经是“只有业绩好坏,没有级别高低”。 如果取消银行的行政级别,应该可以实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切实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二是有利于理顺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的关系,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地方分支机构和地方监管机构的关系;三是有利于根除官本位,培养真正的银行家、金融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