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2007年央企大重组还是大垄断
下一主题:欧洲央行鹰派流行 3月加息几成定局
返回列表 发帖

流动性过剩及通胀双压 加息预期增强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面对贷款及投资反弹的威胁,央行不得不将雪藏已久的杀手锏——利率抬上桌面。很明显,加息在即。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着重强调“价格杠杆”(或者利率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央行货币政策的思路: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对流动性过剩,利用价格杠杆(上调利率)控制通货膨胀。但是央行亦不会仓促加息,最佳时机应该在第一季度末或第二季度初。
据央行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通货膨胀前景的预期值达到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5年以来,央行首次同时面临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双重压力。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9号、10号于德国埃森召开的G7会议上说道,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没有那么严重,并声称将密切关注数据的发展,以便确定通货膨胀上涨的根源是否为季节因素,因此央行必须等到春节之后方能下定论。央行还将等待3月份数据出台,由于3月份既非财务年度的分割点亦非春节所在月份,因此该月份数据更具可信度。
此外,由于近期粮食及自然资源价格上升,CPI预计将保持在2.5%以上(央行2007年CPI目标为3.0%)。如果整个第一季度CPI都居高不下,央行不得不在第二季度初加息。
央行重申,将在维持
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开放汇率机制,利用汇率来“配合其他货币政策”以应对国际收支失衡。由此可见,汇率并不是解决贸易失衡的主要手段。周小川在G7会议上还提到,人民币当前的升值步伐应当“基于我们自己的计划及中国经济的承受力”。
央行将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同时将为企业及居民提供更简易的货币兑换手续以放松资本流出限制。
贸易盈余:牵一发动全身
海关总署12日早间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贸易盈余158.8亿美元,低于去年12月份的210亿美元,但是却比去年同期飙升67%。其中出口866.2亿美元,年同比上升33.0%,进口707.4亿美元,年同比上升27.5%。
尽管与前几个月的数据相比有所下降,但是今年1月份的顺差却是历年1月份的最高纪录。由于1月份往往是一年之中贸易盈余增长较慢的月份,因此可以预见2007年中国贸易盈余仍将居高不下,预计全年月平均将为200亿-250亿美元。
1月份数据往往为全年的贸易发展奠定基调,首先,进口增长较去年第四季度加快,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不会因为人民币随时间升值(进口变得更加便宜)而无限期拖延其购买日程。其次,由于农历效应,出口增长速度在11个月以来首次超过进口增长(2006年春节落在1月份而不是2月份),因此今年2月份的出口增长将出现下滑。
同时,人民币升值往往造成短期贸易盈余上涨。而贸易盈余已经成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罪魁祸首,政府已经将其视为2007年的工作重点。流动性过剩将导致经济过热及新一轮的不良贷款。新华财经调查显示,中国国内企业对商业前景的信心依然高涨,这说明控制贷款及投资将变得更加不易。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2007年央企大重组还是大垄断
下一主题:欧洲央行鹰派流行 3月加息几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