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美国经济站在三岔路口

对全球金融市场来说,2006年毫无疑问是“股票年”。虽然美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但是股市的亮丽表现完全盖过了美国经济疲弱的影响。2006年下半年,以美国股市为首,全球股市经历了一轮多年未见的大幅上涨行情,美国道琼斯工业500指数一路创出历史新高,2006全年涨幅达到16.3%,又在2007年1月12日再创12556点的新纪录高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也不甘示弱,德国股市DAX指数2006年全年累计攀升了22%,英国股市富时100指数的涨幅接近11%,日经225指数继2005年大涨40%后2006年又上涨了6.9%。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股市涨幅更是蔚为可观,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市场指数(MSCI)2006年上涨18%,其中MSCI的拉丁美洲指数劲扬39.3%,欧洲新兴市场国家上涨33.5%,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也有29.8%的涨幅。
  
与股指一同欣欣向荣的还有股票发行。2006年证券发行额按年增加了16%至7.64万亿美元,其中全球股票发行增长32%至6948亿美元,IPO筹资额大增56%至2573亿美元,第四季的IPO活动更是近6年最多。投资银行们赚得盆满钵满,有人根据投资银行高盛公布的年度薪酬数据计算出高盛的雇员2006年人均收入达到60万美元。确实是少有的好年景。
  
美联储判断正确,市场关注重心从加息转向减息
  
在全球股市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还是有不少投资者担心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美国。不得不承认,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影响力量,美国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吸引全世界经济学家的眼球。虽然现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很多时候也有这种“眼球效应”,但中国的实际影响目前和美国仍有相当的距离,大多数时候还是被视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领头羊”角色。
  
2007年世界经济的最大变数仍是来自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美国经济在2006年1季度GDP增长率达到5.6%之后就开始出现明显下滑,2季度和3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只有2.6%和2%。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忧虑已久的房地产市场的疲弱终于到来,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无论是房屋开工还是销售都开始下降,贷款申请减少;年中以后,房屋价格也出现问题,10月份美国独立房屋中位价与上年同期相比出现接近10%的跌幅,而房屋建设在3季度下降了27%。房地产市场的疲势在下半年有蔓延到其他领域的迹象,费城联储商业前景指数和ISM制造业指数一度出现了收缩,就业增长在9、10月份也趋缓。
  
在这一背景下,美联储在2006年6月份把联邦基金利率加到5.25%之后收手观望,在下半年的四次例会中虽然仍强调对通胀保持警惕、货币政策倾向于紧缩,但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实际紧缩行动。事实证明,新任美联储主席贝南克确实有着超凡的洞察力。虽然上任伊始在与市场和公众的沟通上出了些小纰漏,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在2006年4、5月份出现一轮大的调整,但贝南克还是很快就向公众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在他主张停止加息的时候大部分经济数据都还表现良好,但他坚持认为由于政策存在时滞,因此应当先暂停加息进行观望,以判断政策的效果。美联储在争议声中决定暂停加息后不久,数据证明了贝南克的判断正确。美国2006年2季度GDP增长率还不及1季度的一半。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数据显示出经济的弱势,美联储近期恢复加息的可能性渐行渐远,市场的关注重心逐渐转移到联储是否会减息以及何时减息上,正是这一预期导致了下半年全球股市和债市同时上涨、美元走弱、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下跌。股市的上涨虽然有企业实际业绩的支撑(例如美国标普500指数企业盈利在2006年连续第四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美联储暂停加息以及可能减息是更为市场所看重的影响因素,因为减息将降低企业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盈利的持续增长。
  
房地产市场走向成谜,经济预测分歧加大
  
目前全球市场关注的重点是美国经济2007年的走向,在能源和原材料涨势停顿、地缘政治等其他因素逐渐淡化的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何去何从成为预测分析的重中之重。虽然每年对经济前景的预测都有分歧,但2007年的分歧程度之大还是非常少见的。
  
目前对美国经济2007年走势的预测观点有三种:第一,硬着陆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还未被完全“挤出”,最坏的时候还未到来,经济面临进一步调整的风险,GDP增长率可能只有2%甚至更低,消费及就业状况将恶化,美联储将不得不大幅减息。第二,软着陆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接近底部,全球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将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支撑,且有证据表明美国经济近几年的波动性下降,因此美国经济将安全着陆,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在2.5%左右,美联储不减息或小幅减息后继续观望。第三,经济反弹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见底,2007年经济开始止跌回升,通胀忧虑再度上升,美联储不但不减息,甚至可能再度恢复加息。
  
三种观点中,软着陆观点是主流,也就是说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美国经济会再经历一些波折,然后平稳着陆。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种观点的持有者都承认其他观点也有实现的可能,并且很多研究机构推迟至2007年初才发布自己的经济预测,这种状况并不多见,可见对2007年的预测之艰难。原因在于,预测的关键点即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泡沫(或者称之为繁荣),因此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告诉我们调整将会如何进行。如果要借鉴国际经验,远有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十年萧索,近有英国和澳大利亚央行多次加息仍难以抑制房地产价格飙升的实例,因此也很难取得一致意见,各种预测确实都有实现的可能。
  
近期数据乐观,前景依然不明
  
近期数据和市场的波动再次证明经济运行变幻莫测。2007年美国的第一个重量级数据—2006年12月就业报告显示,非农就业人口在2006年12月份增加了16.7万人,11月份的数据也被上修到15.4万人,与10月份的低谷-8.6万人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平均小时收入的增长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折合成年率达到4.2%,导致第四季度以来弥漫的对经济增长的悲观情绪完全逆转,12月零售销售增长0.9%也证明了这一点。
  
导致美国12月份经济增长重新加速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圣诞节和新年的“贺卡效应”,节日期间经济活动活跃是常例,因此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具有季节性向好的特征;其次是天气温暖,建筑业活跃,带动了相关的就业和消费;再次是美国政府追加了伊拉克驻军的财政预算,也对经济产生短期的扩张性刺激效应。一个证明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的证据是:有经济学家把2007年中国的春节时间比较晚也列为对美国经济的有利因素,因为这会拉长中国消费者积极消费的时间,从而对全球经济都有好处。
  
这些经济利好因素的影响可能持续到第一季度,关键是这轮季节性因素消失之后的经济表现。目前市场的乐观情绪并不仅仅是受短期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市场一直担心房地产市场下滑所带来的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很有可能被股市上涨和能源价格下跌所带来的正面财富效应所抵消,如果这种抵消程度很大的话,那么美国经济转弱的主因就会减弱乃至消失,2007年经济还会不会下滑就成为一个问题,美联储今后到底是减息还是加息也就难以预测。当然,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仍持谨慎态度,认为经济运行仍存在风险,投资者今后仍需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能源和原材料市场的变化,并研究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对宏观经济走势造成影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