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国际商品基金恶魔抑或替罪羊?

近日,英国皇家铸币厂警告,1992年以前纯度高达97%的铜便士正在市面上消失,投资者在熔化硬币赚取2倍利润的同时,正在严重危害现行金融体系的安全。
以石油和铜价为代表的基础原材料价格飙升不但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式,也改变了极其传统的金融体系。有谁曾经想过,石油、铜和镍这样的东西竟然有了金融保值的属性;货币的面值竟然低于原材料价值的一半。精美的英国便士成了这轮投机的牺牲者,这是谁在推波助澜?
罪魁祸首?
“在伦敦金融城一所18世纪建筑的地下室里,橡木门后面的对冲基金经理们正在密谋着一场完美的金融风暴。而华尔街拐角处的咖啡馆里,共同基金的管理者正在香气弥漫的咖啡杯旁,肆无忌惮的决定着下一个受害者是谁。”这是人们印象中的“商品基金世界”,但这轮商品牛市的到来却又将这一切颠覆了。
超高利润率已使对冲基金掌握的投资额增至1.2万亿美元左右。而在上世纪90年代,对冲基金可以支配的资金还不到500亿美元。
“我们可以从历史图表中得到一切,在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铜价开始迅速上扬时,对冲基金已经将铜价推上了2500美元的价位。而当进入3000—5000美元的震荡区间的时候,共同基金和指数基金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然后就是价格几乎垂直的飙升了。”苏克顿工业品期货部总监,Jeremy.Goldwyn分析道。此人一年前成功预测了铜会越过8000美元的价位。
在过去两年参与铜市场的基金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第一部分就是对冲基金,他们是鳕鱼池中的鲨鱼,是最具有风险偏好和发现精神的。对冲基金主观目的性强,研究能力强大,在混沌的市场中只有他们才能发现真正的价格。虽然对冲基金在铜市场上只有150亿美元的资金量,但是他们成功地找到了“支点”。
可以把对冲基金看作元凶吗?“表面上可以,但是在我看来,对冲基金只是用他们的方式告诉了我们真实的原料市场价格,就像那个喊道‘看,皇帝没有穿衣服’的人。”有着深厚对冲基金背景的Jeremy告诉记者。
第二类是被动指数基金,只要该种基金的标的指数进入上升通道,基金就能随大势获利。如果说对冲基金发现了目标和提供了素材,那指数基金就提供了价格上升所需要的一切燃料。尝到了甜头了,被动指数基金就像贪婪的蚂蟥一样不停的吸食着上升所带来的巨额利润。被动式指数基金的规模大概有800亿-1200亿美元,其中20%被投在了基础金属上,可以肯定,他是过去两年中铜市场上最大的资金来源。
“购买基金的基金成为了市场的主体力量和最大获利者。被动式基金会有一篮子投资品种,在美元持续疲软下,石油和基础金属成了他们的首选。而这种投资品种组合又恰恰和对冲基金构成了背对合谋。”
被动式基金对价格走势的影响非常大,因为金属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大象踏进了洗澡盆,一些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变成指数基金进入这么一个市场。而这些钱只是冰山一角,底下还有数万亿的规模。”Jeremy说道。
“现在市场上经常存在一种误解,特别是对于指数基金的误解。认为他们只会推动价格上升,这是一种误解。在最近的例子中,我们看到这些资金既能够推动价格走高,也能够压低价格。也就是说资金也可能从商品类市场流出。很多分析者认为金属是一种新的金融保值资产,因此被动式基金会长期持有这些资产。但是其他人认为这只是昙花一现。我认为,很多的互助基金和养老基金已经在大宗商品的持仓中占到了3%,但是他们更多的投资还是在传统的债券和股票上。这些资金显然不会完全的投入大宗商品,只要商品的价格下滑,很多资金可能会撤出,以至于不再持有这些大宗商品。”Sempra金属有限公司经济学家John Kemp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传统的养老基金在投资行为上正在向对冲基金转化,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一些传统投资市场,例如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收益率非常低,所以养老基金的经理们把目光放到了基础原材料市场上。大家可以看到市场上的交易额大概80%都来自于已经转化了投资行为的养老等被动型基金。即使在铜价已经达到如此高度,但考虑到价格还在持续走高,很多基金投资者仍然继续增仓。”
第三种是CTA(介绍经纪商)和追逐趋势的资金,资金量大概有400亿元,占到铜市场的20%-40%。这部分基金的共性就是明显的“羊群效应”,中小投资者是他们的主要客户。热烈的投机氛围就是通过中小投资者在市场弥漫开来,虽然其实际力量很小,但是通过各种传媒的炒作,这部分人受到不断强化的心理暗示。
替罪羔羊?
“2005年石油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很多人都把这些归责于基金,比如说指数基金或者是其他基金。” 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亚洲区副总裁 Thomas J. McMahon先生试图澄清这些说法。他表示,通过2005年第一季度的研究发现,基金在这一时期持仓时间更长,未平仓量占市场的13.4%,交易额占到市场的2.96%,但价格只上涨了4%。
“基金其实是非破坏性的流动性来源,他们只是对波动性有一些影响。” McMahon说道,“我们认为基金总体对油价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基金必须在现货交货月清仓,他们对于价格上升是有一定影响,但是非常不显著,同时他们对价格波动性的影响也不显著。基金在总体交易量中只占不到4%。”
在谈到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扬的真正原因时,McMahon认为亚洲国家经济的兴起才是源头。
“从1974年开始搜集的油价与利率资料显示,随着亚洲国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美元投资在美国国债,迫使利率下降和美元持续疲软。而对冲基金只不过是搭上了亚洲经济的便车,既利用了低利率,又找到了油价持续上涨的借口而已。”
认为对冲基金“无辜”的业内人士大有人在,比如在非OPEC国家中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国际能源署(IEA)石油产业和市场部主管,Lawrence Eagles在采访中向记者强调了自己的看法:
“现在很多人都指责投资者或者是指数基金,我的意见和他们不太一样,现在的数据不足以得出这样的定论。指数基金作为投资者增加了市场流动性。市场如此高的价格导致缺少自然保值多头,而指数基金恰好都是做多头。”
“虽然基金由于高油价和远月贴水遭到市场和媒体责备,同时金属交易现货商也将现货溢价归咎于指数基金,但我们不应该这样武断地去想。”
与McMahon不同的是,Eagles更多地将价格飙升归结于基本面因素,尤其是目前出奇紧张的炼油能力。
“现在紧张的精炼厂炼油能力对油价的影响更大,炼油厂靠提炼的价差来获利,这个差价确实不小,但是如果精炼厂效率不是很高,再把运输的费用算进去,精炼厂的获利空间会很小。”
勒紧缰绳?
不管市场人士将基金看作恶魔还是替罪羊,欧洲中央银行已经举起了“朗基努斯枪”。
一般认为欧洲央行以其冰冷的外交辞令著称,但这次他却在明确地告诫人们注意“对冲基金引爆危机”的风险。可以肯定这一结论是欧洲央行与欧洲各大工业国中央银行研究后得出的。
欧洲中央银行在其最新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中表示,对冲基金正在威胁着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一家大型对冲基金或若干小型对冲基金的崩溃”将引发“混乱的市场变动”;尤其令人忧虑的是,现在许多共同基金的经理也采取与对冲基金相类似的投资策略,这提高了某个市场突然崩盘的风险。
欧洲央行称,对冲基金投资的同步性目前已经“超过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行将崩溃时的规模”。当时这家美国对冲基金的损失差一点把全世界推到金融危机的边缘。
鉴于现在各工业国的央行正在或酝酿提高利率,全球的低利率时代即将过去,伴随的是资金重新配置的风险。这或许会导致相关投资领域的行情暴跌,而靠借贷资金支持的对冲基金会面临“悲惨”的两线作战。
虽然欧洲央行发表了如此强烈的关于基金的报告,但是比起美国证监会正在拉紧的缰绳,欧洲央行副行长卢卡斯.帕帕季莫斯还是在报告中强调,这只是“支持对冲基金增加透明度的努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