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专家解读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做到"稳中适度从紧"

6月20日下午2: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与中国社科院金融学者彭兴韵做客新华网,就我国“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在6月13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当前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这是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首次提出“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张老师您怎样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
[张立群]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提到的稳健的财政政策,总的来说还是表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还是强调以稳为基调。但是稳中适度从紧这个提法原来在财政政策上是有用过的,但是在货币政策上是没有提过的。我觉得现在这样提出“稳中适度从紧”这样一个政策方向,主要是对资金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的估计和判断。从去年开始就存在着“三过”,就是投资增长过快、外贸顺差过大、流动货币数量过多。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是不断在发展,特别是今年1—5月份,外贸顺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3%,应该说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不断加大,就是引起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因素现在没有很快的得到控制,资金流动性过剩换句话说就是流通当中货币数量过多或者货币的流动性偏强。 
这种情况首先对需求是有影响的,现在讲的需求都是讲有效需求,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这必然和货币有关系。如果流动性过多或者银行可能发放的贷款过多的话,对消费需求、对股市的需求、对房市的需求等都会有直接的影响。这些年,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在稳定投资、稳定消费方面,我个人感觉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两道闸门、一道门槛来控制投资,特别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这个作用发挥的还是很明显的。在汽车贷款方面,现在也在加强管理。总的来说,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对投资和消费两方面的影响应该说不是特别明显。
从资本证券市场发展来看,这方面的需求是很快的。从保证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应该得到更多重视,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是否加息不仅盯CPI 物价涨落不决定货币政策取向

6月20日下午2: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与中国社科院金融学者彭兴韵做客新华网,就我国“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五月CPI增速3.4%,超过了警戒线,不少专家认为,央行再次加息势在必行,加息只是时间问题。此外,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说过,近期是否加息要看五月的CPI。张老师您认为现在加息的条件是否成熟?
[张立群]如果基于前面对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讨论,从货币稳中适度从紧政策来讲,加息应该是考虑的措施之一。但是加不加息,物价不是很好的判断标准,如果以物价的涨落为依据来决定货币政策的取向,有可能不能正确判断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程度。资金流动性过剩或者流通过程当中资金数量过多,并没有对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过多的推动,对国内物价的走势也没有形成更大的推动。它对股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消费物价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不是说银行现在要发放的贷款多了,老百姓买食品就买得多了,没有这种联系。所以CPI价格上涨,5月份涨幅达到3.4%,比原来年度预期调控目标要高一些,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而食品价格上涨有一些特殊的、短期的原因,比如去年国际粮食减产,比如美国现在大量的发展玉米生产乙醇这样一些产业,我们国内也在发展玉米生产乙醇这样一些产业,再加上最近三年的粮食增产,导致粮商对未来粮食价格的预期基本上都是看跌的。
[张立群]在这种情况下,粮食收购的主体是国有粮食企业,当国有粮食企业把市场上的粮食都收进来之后,变成粮食储备之后,流通当中的粮食供求关系就有所改变。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国内粮价有所上涨。但是针对这种情况下,国家粮食局已经投放了不少像小麦等其他口粮,到今年春节附近,应该说口粮价格已经稳定下来了。现在像猪肉、鸡蛋价格的上涨和前面讲的玉米生产乙醇,导致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玉米调不出来,导致饲料粮价格上涨,对养猪、养鸡的成本有影响。去年这个时候国内猪肉价格非常低,最低是2.7元一斤,所以很多农民开始宰杀母猪,猪本身也有一个生产周期。对这样一些变化不能把它对整个流通当中货币流通数量多少的判断根据。我的观点就是央行政策调整或者加不加息不是盯CPI的涨幅,更重要的是观察流通当中的货币数量变化,或者说这些数量对股市或者市场有什么根本影响。整个目标是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一个大体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这个是货币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

投资增长高位稳定 "投资反弹"之说值得商榷

6月20日下午2: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与中国社科院金融学者彭兴韵做客新华网,就我国“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字,今年前5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特别是,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6.1%,增速比前4个月上升8.3个百分点,今年出现首度反弹。此前国家曾出台措施防止投资反弹,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土地增值税等,现在新开工项目出现反弹,彭老师您怎么样看待此问题,您认为国家将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 
[彭兴韵]这几年宏观调控依据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政府一直说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这就有对投资的担心。在前几年或者在将近30年当中,我们都经历过投资的高速增长带来的能源、交通、运输等各方面资源供给方面的紧张,也带动了一些相应产品价格的上涨,最明显的就是2004年那一段时间,国内原材料,煤炭能源、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这次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彭兴韵]第一,流动性过剩。第二,取决于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对投资确实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今年利润增长率相当好,30%以上的增长率,这个增长率还不一定完全是价格上涨造成的,可能是技术进步、内部管理的改善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从总体上来讲,中国目前投资的增长对于缓解国内储蓄投资失衡,减少贸易顺差有一定的帮助。直接的办法就是投资保持适合和适度的增长率,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0%—25%是可以接受的。在这样一个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里,有一个好的政府收入增长和一个比较低的物价水平。所以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健康的。这就回到张教授讲到的股市问题,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健康的,尽管股市短期波动有一些风险,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股市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彭兴韵]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整面墙上有两条曲线,一个是美国GDP的增长,另外一个就是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从波动当中一直上去,尽管在短期当中与美国的GDP有所偏离,但是从长期来看,股市增长和美国GDP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信心,对中国体制改革有信心,对中国政府和民族未来发展有信心,相信我们在股市投资的长期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张立群]固定资产5月份首次出现反弹,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1—4月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25.5%,1到5月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5.9%,只提高了0.4个百分点,在过去很少把这样一个数值说成反弹。所以现在投资增长还是高位稳定,而不能用反弹这样一个说法。

人民币汇率调整是主权问题 不应受别国干涉

6月20日下午2: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与中国社科院金融学者彭兴韵做客新华网,就我国“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6月19日,人民币汇率突破了7.62的关口,创下了汇改以来的新高,但美国参议院最近正在筹备要用立法的方式来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国内很多人士提到人民币升值就为之色变。彭老师您怎么看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呢?
[彭兴韵]我觉得人民币汇率问题从2003年以来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这几年一直关注升值问题。再往前追溯,可能人民币汇率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其实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就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当时很多人主张人民币贬值,促进中国的出口。这几年中国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首先是日本财长要求人民币升值,之后是美国财长斯诺说人民币升值,解决一些贸易顺差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加上中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们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上迈出了很多步伐。我们看到现在人民币汇率灵活性越来越强。从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出现了明显的升值趋势。在5月23日人民银行宣布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同时,还把人民币兑美元的区间从千分之三扩大到千分之五,这都是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作出的积极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努力。
[彭兴韵]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按照他们的传统自由市场经济观念,把他们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强加到中国汇率机制的改革上,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是不合适的。汇率的问题涉及到两个国家的贸易问题,涉及到两个国家汇率本身关系到就业问题的时候,它就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汇率两组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就搭上了非常强的政治色彩。在2005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中美双方经过多次磋商和对话,在人民币汇率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其实已经让很多美国市场投资银行家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最近,美国政府之所以把人民币汇率问题又重新提到议事日程,可能和美国政治经济周期有关。大家都知道,美国很快就要面临新的大选,在这个时候,美国在每一次竞选之前都会对热点经济问题侦查来侦查去,显然对人民币汇率这样一个问题重新提出来,可能就会转移美国人民的视线,对国内大选创造好的条件。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反对的更多是一些政客,而不是一些企业家。
[主持人]对于人民币汇率引发美府院大战,“中国威胁论”也开始重新出现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彭兴韵] 对这种提法应该引起高度关注,但是作为中国来讲,还是要坚持改革开放的一致原则,不能说美国对我们说怎么样我们就跟着怎么样,我们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现在应该有自己的国家力量和意志,指导我们自己的改革和发展。尽管汇率问题涉及到双边的贸易、投资、资本的流动问题,但是根本上还是一个主权问题。人民币汇率调整是中国内政,美国根本没有权利调整他国的政策。所以对美国这样一些做法可以不予理睬。但是从我们国家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来看,人民币汇率作为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整还是应该引起关注的。

张立群:稳中适度从紧政策下利息税应考虑取消
6月20日下午2: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与中国社科院金融学者彭兴韵做客新华网,就我国“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有专家建议国家取消利息税,来缓解目前存款向股市搬家的现象,张老师您认为此办法是否可行?
[张立群]我个人观点是可以考虑的,利息税实际上是在1999年经济偏冷、内需不足的时候采取的措施。当时目标是鼓励消费,减少一些过度储蓄。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没有这个必要,现在货币政策是稳中适度从紧。所以适当的鼓励一些储蓄活动还是必要的。从收入所得来看,各个国家对不同的收入都在征收所得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息收入也应该交税的,但是总的额度不是很大。这里面很难区分收入高和低,不管是高和低都是按照20%来征收的。针对这样一个税种,我觉得应该可以考虑取消。

应对贸易摩擦最根本的是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间的失衡
6月20日下午2: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与中国社科院金融学者彭兴韵做客新华网,就我国“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彭老师,5月份中美刚刚举行了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同时中国5月份的贸易顺差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了73%,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您觉得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呢? 
[彭兴韵]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这几年确实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刚才张教授谈到的流动性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都与贸易顺差,包括国际资本流入的格局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中国的贸易顺差在持续不断扩大,与此相关的贸易摩擦在这几年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贸易摩擦的一个体现。中国在应对这样的贸易摩擦时,现在有很多人讲我们应该大幅度减少贸易顺差。美国提出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理由或者结果来讲,也是减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问题。但是造成贸易顺差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最直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的资本流入到中国,在这30年当中,全球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乃至于后来有了“中国制造”。现在到国外去,很多衬衫、家电产品都是中国生产的。现在中国汽车也开始出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家。从总体来讲,国际分工新的格局出现,供应链的重组,是造成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一个最根本原因,这样一个原因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根本性改变的。 
[彭兴韵]从宏观经济学来讲,我们知道有一个基本的等式,就是贸易差额等于国内储蓄减去国内投资。也就是贸易顺差反映的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状况。在中国改革30年来,一直处于储蓄率不断升高的趋势,现在储蓄率在50%左右,投资率在40%左右,储蓄率和投资率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应对贸易摩擦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衡的问题。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失衡,我们就要想到怎么降低国民储蓄率,这就牵扯到很多问题,从总体来讲,中国这几年来储蓄率大幅度上升主要有几方面。 
[彭兴韵]第一,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分类,一个是居民储蓄,一个是政府储蓄,一个是企业储蓄,一个是对外储蓄。这几年来,中国储蓄率大幅度上升是由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造成的。总体来讲,居民储蓄率相对来讲是有所下降的,因为企业储蓄、政府储蓄大幅度上升,导致整个国民储蓄的上升,使得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在保持相对比较稳定的经济增长率的前提下,就必然要体现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基础之上。所以为了减少贸易顺差问题,从长远来看就要解决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解决,从国民储蓄角度来理解,就是降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降低政府储蓄就是政府的财政政策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温总理讲财政政策要在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这就是国民分配结构的改变,可能需要提到议事日程。
[彭兴韵]第二,这几年居民储蓄率在总的国民储蓄率当中下降,但是居民储蓄率整体还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大家挣了钱都不愿意花,导致最终消费品市场增长相对来说比较缓慢。居民消费不强,第一是国民分配结构问题。这几年国民收入增长率是远远低于企业利润增长率和政府税收增长率。第二,中国老百姓对未来还是有所担心,比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不确定支出,没有一个基本的保障制度,所以居民自我的储蓄存款,现在更多的是去买基金,这种资产积累形式实际上是在发挥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功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