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施正荣书写创业神话 又一个"中国神话"美国上演

他是一个很会书写神话的人。
一是尚德成长神话:2001年1月注册,2002年开始运营,2003年年底盈利90万美元,2004年盈利1800万美元,2005年预计盈利5000万美元,2006年预计盈利1亿美元。
一是募资神话:尚德太阳能以IPO融资4亿美元成为2005年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最大融资额度的公司。
2005年12月14日,当“STP”在纽交所的电脑屏上闪现时,全场屏住呼吸的人在20.35美元开盘价中欢呼雀跃:又一个“中国神话”在美国上演了。
那一刻,在镁光灯下有一个人笑得最灿烂,因为倾刻间,他的身价跃升14.34亿美元,位列福布斯2005年中国四百富豪榜首富荣智健之后,他就是无锡尚德太阳能控股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博士。
传奇的创业历程
1988年,24岁的施正荣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结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为施正荣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的窗口。在澳大利亚的十四年,是对施正荣有着重要影响的一段时期。师从国际级权威,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研发出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并以优异的成绩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获得博士学位,主持第二代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开发研究,由他个人持有十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施正荣痴迷于光伏电子,并迅速崛起于国际太阳能行业的科研领域。
1992年,通过二年半的学习,施正荣获得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年基于施正荣博士和其导师的研究成果,筹资5000万美元筹建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施正荣博士任执行技术董事,在此期间取得了大量成果。
由于1996年的世界能源危机和随之而来太阳能行业的急速发展,埋头搞科研的施正荣意识到太阳能电池进入千家万户的灿烂前景,他开始关注起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的发展,着手准备可行性研究。从1998年开始,多次返回国内进行学术交流,也为后来回国创业打下了基础。
全球能源产业危机,太阳能产业美好前景,世界上最了解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科学家,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为施正荣回国铺了一条大道。
“21世纪中国将面临能源供应、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的五大能源问题,从全面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角度而言,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太阳能尤显宝贵;而且预计不到10年,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就会接近并低于煤电,所以这在中国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阳光产业。”施正荣说。
在回国以前,施正荣通过自己在太阳能产业领域的影响,寻觅了众多的国外太阳能行业的顶尖人才,一同加入创业的队伍。
在澳洲,他有事业、有非常优越的物质生活,父母妻儿都定居在澳,他本可以在那里舒适地生活,然而却毅然放弃所有的一切。2000年,豪情满怀的施正荣携带妻儿乘坐同一班飞机回到了祖国。
在施正荣回国创业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李延人。李延人曾经是无锡市经委主任,在无锡市当地拥有较广的人脉,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当施正荣在无锡遇到李延人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以及李延人发挥他在无锡市政府和企业方面的人脉,上下游走。2001年1月22日,澳大利亚太阳能电力、无锡信托、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小天鹅集团、宝来投资、水星集团以及无锡创业投资共同出资800万美元,施正荣以现金和技术入股,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公司成立后,李延人担任公司的董事长,施正荣走马上任担任了公司的总经理。在公司成立后的六个月里,施正荣集中全部精力进行建厂工作,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期工程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和8兆瓦组件生产线的全部设备采购工作。建厂初期的大部分图纸都由他亲手描画,就这样,一笔一笔勾画出了尚德公司的轮廓。他每天和工程技术人员摸爬滚打在一起,争分夺秒,为早日建成生产线、早日投产而努力奋斗。终于,2002年7月,第一条生产线的设备全部到齐,施正荣亲自主持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9月份,调试成功,顺利投产,公司所生产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其转换效率超过了对董事会承诺的14%,达到了世界同行的先进水平。
创业是个系统工程,投产只是一个起步,产品销售是更重要的环节。2002年底,施正荣又扛起了开拓市场的重任,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他辗转于德国、日本、荷兰、南非等地开拓国际市场,参加国际新能源产品展销会获得成功。从这年的12月份开始,尚德公司实现了每月盈利的喜人局面,2003年销售达到1.3亿元,这第一桶金让员工们群情振奋。2004年,尚德公司销售额再创佳绩,达到了8亿元,利润达1.7亿元。尚德公司步入了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前十名的行列。
如果说当初施正荣是以科学家的思维建设尚德、设计第一条生产线的话,那么在后续的研发生产中,他逐步认识到作为一个公司总经理的管理范围和责任远远超过了一个科学家的职责。在他的倡导下,尚德公司先后扩建了15兆瓦、30兆瓦、6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并实现了2004年60兆瓦电池线的生产能力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十。随后通过公司技术人员不断的创新,降低成本,第二、第三条电池生产线分别比第一条降低成本达到40%和50%。
尚德公司是中国首家拥有TUV、IEC、CE等进入国际市场权威认证证书的光伏企业,是国家商务部选定的政府对外援助项目产品。尚德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到国内的通信、广电、交通、海事、照明等领域,此外,尚德公司还积极参与、承建了西部光明工程项目,不断探索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尚德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的转换率分别为17%和15.5%以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公司的投资效益也在世界同行中名列第一。
据瑞士《Sarasin Basic Report》2004年11月报告和《PHOTON International》杂志排名,尚德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能在2004年居世界第十位,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入选世界光伏十强,预计2005年尚德全球排名将会列居第六名。尚德的发展,将我国与世界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至少十五年,也使中国的光伏产品制造能力第一次超过印度。
曲折的融资过程
无锡尚德上市前的私募犹如一场皇家豪宴,VC和PE齐助阵,共同募集8000万美元,一举拿下2005年私募之最。
上市前,无锡尚德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公司缺少懂得国际融资的人才。所以在尚德海外私募过程中,需要财务顾问协助进行海外融资。尚德选择财务顾问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一开始的财务顾问是国内一家券商的副总,此人在国内拥有较广的人脉关系,本来他是运作无锡尚德到国内创业板上市的。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大门一直紧闭,所以不得不放弃国内上市,另寻海外上市之路。但是此人并不熟悉国际运作,开始的国际私募过程并不顺利,后来不得不联合国外一家公司的中国区代表参与到海外募资过程,由此开始了无锡尚德海外融资之旅。
在尚德股东名册中,有个股东的名字叫“Best Manage”。谁是Best Manage?——怡和创业投资集团。怡和是一家具有中国台湾地区背景的国际VC,自1990年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投资了大概170家企业,总共管理着10亿美元。作为最早进入大陆市场的中国台湾地区VC,自2001年进入大陆以来,已经投资了大概1亿美元,十几个项目。
台湾太阳能公司茂迪,近年的市场表现十分抢眼,股价一年内涨了近四倍,一度成为台湾的“股王”。吸引了怡和对太阳能的关注。无处不逢巧,恰在此时,尚德的财务顾问找到怡和,双方一拍即合,立即开展了项目的合作。
施正荣由于忙于寻找稳定的硅原料,拓展国际市场,无暇顾及海外融资业务。当时主要由公司一位曾经在当地信托公司任职的副总负责对外合作。此人曾经任职于国内的信托公司,但是对于国际资本运作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初期谈判合作还是比较吃力。尚德计划融资需分两轮进行,第一轮融资250万美元,第二轮融资800万美元。一次投资250万美元,怡和希望和战略投资伙伴一起投资。所以怡和找来了一起投资AAC的伙伴,即法国的一个PE基金Natexis,希望通过此家基金帮助尚德开拓欧洲市场。
因为无锡尚德是一家存在国有股份的特殊企业,Natexis公司由于对中国国情的不熟悉,很草率的提出了合作条件。但是随着合作的发展,Natexis发现国有股份的处理很麻烦,所以不断的修改合作条件,令本来十分满意的施变得越来越不满,尚德不得不另伸橄榄枝。
好的项目,海外VC和PE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太阳能产业的飞速发展、新能源概念、世界上最了解太阳能产业的科学家、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产业、完美且真实的财务报表、集所有好的概念于一身的无锡尚德令所有的海外资本感到兴奋。
入局的基金纷纷要求增加投资额度,而未入局的基金则踏破门槛争相进入,以至于不得不将两轮合并为一轮Pre-IPO的融资,共800万美元。最终入围的包括国际著名PE高盛、英联、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和国际著名VC怡和创投和龙科等基金。
尽管太阳能产业有良好的成长空间,但是无锡尚德最初国有股占有大部分,令所有的外资望而生畏,所以对于无锡尚德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海外重组,将无锡尚德重组成为一个由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资企业。
2005年1月,无锡尚德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尚德(BVI),用于同海外资本的合作,并通过系列交易收购了无锡尚德国内的全部股权。2005年8月8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了尚德(Cayman),作为未来上市主体。2005年8月29日,通过股权置换,100%直接控股尚德(BVI),间接100%控股国内无锡尚德。施正荣通过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家族私有公司D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