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上海创投国字号“华主任”的16载风云

华裕达,业内亲切地称为“华主任”,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原国防科委的第七研究院里度过了他前30年的职业生涯,他把后30年乃至更多的时间用来实践“科研成果转化”。
1992年,53岁的华裕达就任上海科委主任,当年上海市政府出资1.5亿元人民币,由上海市科委主管建立了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下称“上海科投”),次年华裕达代表科委与IDG创始人麦戈文签署了“共同组建中外合资创业投资公司”的协议,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创投公司太平洋公司,也就是今日IDG中国的前身。当时,熊晓鸽和章苏阳分任该公司的第一任和第二任总经理。
章苏阳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华主任是推动中国创投发展的首要功臣,绝对的好人。目前中国像他这样的人物,只有5个左右。”
当年也在上海科委任职的陈爱国回忆说,直到1999年上海市政府再出资6亿元人民币组建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创投”),正式引入委托管理机制,从财务上把出资方和管理方分开,这时的上海创投才是上海最早实践委托管理理念的公司。
这是由于当年上海创投采用了由若干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类似“董事会”的决策委员会,但政府本身不懂得如何运作,也缺乏专业人才;于是1999年掌管上海创投这个肩负相当多政府使命的“特殊”投资公司时,华裕达说过“首先考虑政府应该怎么做,那就是支持高科技小企业,促进科技创新——而不是赚钱”。
上海创投的定位是基金的母基金。此后,上海创投就与海内外20余家投资机构合作建立了16家创投基金,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上海创投培养了一大批的现在在创投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华裕达认为政府只需把资金作为种子,把优惠政策作为助推力,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创投的市场化运作,“不要干预、不要介绍人或项目,创业或产业投资基金不是解决钱的问题,而是提供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
2002年上海创投以10%的出资比例,与新加坡TIF风险基金共同成立了国内首个中外合资的人民币基金——华盈TDF;一年后上海创投又与硅谷创投机构橡子园、上海张江有限公司在浦东成立“橡子园上海孵化器”。
陈爱国说,由于彼时的创投在中国既无成功案例可循,又不能照搬海外经验,于是与同业合作,组建专项投资基金(如在微电子、软件、生物科技等方面进行专业孵化),就成了上海创投的“工作重点”。
2003年4月,华裕达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代表上海创投联合几位专业人士创建了一家全新的机构——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创管”),由陈爱国出任上海创管的总裁。
与上海创投不同,上海创管的定位是盈利。以当年上海创投充当天使投资的生物芯片公司睿星为例,睿星的最后一轮融资决定了它赴东京证交所上市的命运,并最终在2007年售与日本制药巨头野村。当时上海创投只能忍痛割爱,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一个基金,把好的项目留在国内,也把盈利留给付出过辛勤劳动的人呢?
2004年华裕达从上海创投离任时,上海创投已经建立起以上海创投为核心,由17家基金和18家投资管理公司,覆盖交大、复旦、中科院上海分院和各大科技园区的风险投资网络。根据上海创投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底,上海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40家,拥有资金总规模达到250亿元(占全国的35%)。
截至2007年底,上海创管已受委托管理了总额4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基金,其中包括上海创投的2亿元人民币、上海市信息技术创新基金的6000万元人民币,以及4项总值9800万元人民币的科教兴市重大项目基金。上海创管已投项目40余个,实现退出项目10个。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