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2007年证券市场主体违法违规情况报告》
下一主题:抵押与质押的区别:
返回列表 发帖

我国通胀规律演化与政策治理举措

本文剖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四次主要通胀周期形成规律,并得出结论:上世纪的通胀周期中(1987-1988与1993-1994)名义利率调整过于僵化是通胀产生的催化剂。刚刚告别短缺经济,供给能力有限是高通胀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条件。
  
而结构性供给缺乏弹性与流动性泛滥是1990年后的若干次通胀(1993-1994、2003-2004、2007-2008)发生的主要成因。1993-1994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大幅攀升所导致的总需求迅速扩张;2003年SARS疫情与2007年猪瘟导致的结构供给短缺造成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推升了整体通胀率的上升。
  
往前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陡升;同时“普洱茶”等一般性商品也出现在了通胀炒作标的之中预示着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广义通胀的主要风险。
  
在第V部分提出了本文观点与市场的不同之处:需要应对不同的通胀成因来开“政策药方”。
  
通过对价格分解为翘尾和新涨价两部分,及2010年CPI和PPI翘尾因素分布态势推测今年CPI和PPI涨幅分布将较为均匀,将呈现温和上涨格局。从实际利率和产出缺口角度对历年通胀周期中加息时机选择总结后得出:CPI趋近5%同时GDP增速达到11%以上时可能加息。汇率政策的立足点还是就业,在通胀没有大幅上升之前,汇率政策不会用来稳定通胀。

返回列表
上一主题:《2007年证券市场主体违法违规情况报告》
下一主题:抵押与质押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