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创业板:别拿创新说事儿

来源:商业价值   作者:陈友忠

从深圳创业板推出至今已经有将近1年的时间,在最初的兴奋与激动过后,创业板似乎正在背离它的初衷。

目前创业板已有超过一百家的公司上市,仔细分析这些公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公司绝大多数已经进入成熟、稳定的运营周期,绝大多数公司拥有连续3年的盈利记录,而且连续三年累积的利润总额已经达到几千万人民币。大多数企业的财务记录,即使放在主板,也绰绰有余(主板的上市要求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超3000万人民币)。

之前为了鼓励创新、创业,为高科技企业或者创新型公司设计的“创业板”,现在正在沦为主板的附庸,并且由于更高的市盈率,成为上市企业、投资机构圈钱、获取高额回报的最佳选择。

创业板为何会“走形”?目前来看,审核部门的偏好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虽然创业板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人民币,并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人民币,最近一年的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人民币,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但从目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看,能够通过审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的公司无论是营收或利润,均远高于这个标准,甚至超过了主板的要求,所谓“低标准,高门槛”。

审核部门的这种偏好,偏离了创业板的初衷,从目前来看,创业板的设立并没有起到解决创业及创新的高科技/高成长公司融资难的问题,相反,这种偏好,反而会制约创投公司投资早期项目的积极性,让高科技公司进行早期项目融资更加艰难。

根据深圳证交所综合研究所的数据,截至6月19日在创业板上市的86家公司中有57家获得过VC(风险投资)/PE(私募资本)的投资,但是,这些公司获得投资的平均时间仅为2年3个月,并且有86%的投资案例和82%的投资金额都是在2007年之后投资的。

更有意思的一组数据是,在创业板,VC投资公司的平均投资时间为2年4个月,而PE为2年5个月 (另外券商直投为9个月,故所有平均为2年3个月),在国外一般认为更倾向于进行早中期投资的VC,在投资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时,其平均投资时间竟然比更偏好投资晚后期项目的PE还少1个月。而另一个数据显示,在57家获得投资的企业中,只有两家接受过VC/PE的第二轮融资。种种数据都在表明,无论出身是 VC还是PE,在作投资时,基本上都是Pre-IPO的阶段,追求的都是短平快,这让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更像是在“投机”。

创投公司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他们进行的是简单的经济活动(逐利),希望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投资获取最高的回报。与美元基金长达十年的效期相比,目前在国内募集的人民币基金有效期一般在5-7年。这就意味着,如果这支基金去做早期投资,并准备在创业板上市,从被投资公司有连续三年的获利记录、再到申请、过会、挂牌、退出,则至少需要5-7年或更长时间,这个时间甚至超出了基金的有效时间,从先天来看,无论是VC还是PE,只要是人民币基金,投内资项目,因受到两头夹击(较短的基金效期与较长的项目上市要求),先天就不具备进行早期投资的能力。

从创业板的行业偏好看,截止6月19号在创业板上市的86家公司中,行业分布最多的是工业制造,有19家上市公司来自这个行业。虽然创业板在最初的设计时,声称自己的行业覆盖,强调“两高”(高科技及高成长性)与“六新(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但是从目前创业板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看,较多数企业有传统的制造业背景,创业板在行业的选择上,并没有看到明显的鼓励创新的迹象,没有太多轻资产的新经济项目,而是向传统行业倾斜。

中国的创业板是否仍然像它宣称的那样,是为创业者提供更低成本融资渠道的平台?至少从目前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江西赛维从创办到纽交所上市,只用了22个月的时间。高科技/成长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他们在创办初期的收入较少或尚无收入,而且大部分仍在亏损阶段,但是其增长速度较快,且有发展前景,这就是为什么各国纷纷通过设立“创业板”的方式,为这些企业在创业初期提供筹资平台,也解决投资机构与创业者的退出问题,推动高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如果深圳创业板还将沿用这样的思路,还过份强调过往的营运记录,过度偏好传统行业,那中国的创业板就不会成为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的平台,而只能是沦为主板的附庸或“A股的小小板”。过去的许多年,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失去了百度、盛大、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本土创新公司,如果创业板还将按照这样的思路和偏好运行下去,那这种情况还会发生,也就意味着,在中国自己的资本市场将永远培育不出微软、英特尔及谷歌这样的创新公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