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23299
- 帖子
- 278
- 主题
- 135
- 注册时间
- 2011-7-11
- 最后登录
- 2013-8-23
|
在这场中国企业屡仆屡起的海外并购大戏中,私募基金开始登场。
在2008年与中联重科(000157)、高盛、中意曼达林基金收购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商CIFA全部股权后,弘毅投资今年成立了跨境收购项目团队,专职负责海外并购项目,迅速完成多个项目。国内最早投入美国、日本、中亚地区收购项目的中信资本,今年不但完成了14.82亿元的日本基金二号募集工作,还组建了新产品国际并购基金,完成首轮募集4.5亿美元,中国基金在海外收购项目上显得十分活跃。
去年屡屡出手海外大项目的厚朴投资,在中国投资公司(下称中投)、淡马锡控股等多家机构联合收购阵营中,以9亿美元认购美国切萨皮克天然气可转换优先股后,厚朴董事长方风雷现在对海外项目兴趣高昂。
弘毅投资成立跨境收购团队后,除了在日本入股东海观光株式会社,在医疗产业方面取得了在新加坡上市的美国柏盛国际控制性股权,日前还完成了入股武汉钢铁在马达加斯加岛上收购的非洲最大铁矿项目。
以善于做“国企改制”项目著称,主导中联重科、江苏玻璃、济南汽配厂、石家庄药业等国企改制上市公司项目的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将海外收购项目视为下一个堪与“国企改制”比拟的商业模式,“跨境项目会比国企改制更可长可久”。
中信资本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认为,过去中国与全球经济仅是贸易项下的融合,现在则正在实现资本项下的融合,尤其中国企业已经发展到了必须与全球经济对接的阶段,有很强烈的国际化动机,无论是和企业一起出海并购,或是收购海外公司后再转手给有国际化动机的国内企业,给予私募基金产业很好的商业机会。
不只是中国私募基金看好跨境并购,意大利私募基金圈著名人士弗伽利(Alberto Forchielli)主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发展银行接洽合资,在2007年底成立了专攻中国与欧洲跨境收购项目的3.28亿欧元基金曼达林基金,协助中国公司收购欧洲公司,或是欧洲公司收购中国公司,并且曼达林明年要募集第二期基金。
一位投行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过去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常当冤大头,“人家一见中国人来,就知道价格要高,不然就是想抬价的时候,找几个中国公司来抬抬价”。
现在的情形则大不相同,该人士透露,现在投行参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项目变得困难,投行报价3000万美元费用,往往要被公司杀价到100万美元,而且还要求投行带着自己公司的直投基金一起入股。
“投行的海外项目变得很难做。”业者表示,中国公司现在在海外收购项目上变得精明,不但砍投行中介费,更主动要求私募基金一同入股,在竞标时期由私募基金出面杀价,公司最后再捡便宜成交价进场。
国内竞争过热
除了跟随中国企业出海收购以外,国内私募基金产业竞争白热化,也使本地企业的投资价值不如过往。以“赚快钱”而备受瞩目的Pre-IPO投资(专门投资即将上市的企业,能够在短期内退出获利)项目为例,目前动辄出现15倍市盈率的昂贵入股项目。日前上海零食品牌“来伊份”在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创下22倍市盈率纪录。
然而退出市场却相对低迷,创业板市盈率火爆的三高现象冷却,6月上市的美晨科技(300237,股吧)发行价格仅有18倍左右市盈率。入股成本节节升高,退出市场却获利下滑,国内私募市场吸引力下降。相对而言,国际收购的复杂度高,有能力涉足的投资者不多,曼达林基金合伙人高臻直言:“国际收购难度大、门槛高,竞争对手比较少,是私募基金的蓝海。”
高臻表示,目前国内的股市估值较高,因此包括Prada、欧舒丹等欧洲企业选择在香港股市挂牌,也垫高私募基金入股国内企业的成本。高臻说,现在国内的公司估值普遍要高出国外同类公司的30%至40%,海外收购成本相对划算。
前述投行人士认为,三季度全球市场前景不明,再等三个月可能到达低点,是较好的买点,尤其目前石油价格到达每桶80美元相对低价,铁矿石、钢铁产业的估值也相对较好,尽管钢铁行业协会对未来国内需求的看法较为悲观,但企业方面必须评估近期出现的低点是否已经够低,再作收购决策。
由于海外收购牵涉的技术门槛较高,私募基金需要熟悉当地法律、产业政策、商界人脉,甚至在国际竞标项目中,连竞标对手的出价习惯都必须探听,能真正做好海外收购项目的竞争对手不多。高臻说:“不像国内的Pre-IPO项目已经白热化,一个企业说要上市,恨不得有几十个基金进去谈,最后只能拼拼价格。”
目前私募基金出海的收购模式主要有“out-bound”“in-bound”两种,前者以帮助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展为目标,例如前述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项目。“in-bound”则是帮助海外公司更好地利用中国市场,例如中信资本目前已经退出的美国工业用润滑系统及设备提供商美国林肯工业(Lincoln Industrial)项目。在入股前,林肯工业的中国市场增长最快,但是两个工厂却在美国、德国。中信资本方面认为工厂距离市场太远,必须在中国建立包括销售、市场、采购、客服等完整的组织架构,才能感受到用户的脉动,进而打开中国市场。
中信资本随即协助林肯工业关闭了在青岛的旧的生产设施,并在常熟设立了组织架构完备的新工厂。在投资期间,林肯工业的销售额增加了70%,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翻了3倍。常熟新厂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整体获利。同时中国地区销售增加了近30倍,从原来的仅有生产出口变成了一个以销售为龙头的战略市场。
2010年林肯工业全部股权以超过10亿美元报价出售给瑞典工业巨头SKF,然而,2005年用以入股的中信美国基金规模仅有1亿美元,中信资本总共获得接近10倍的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