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上岸”说 既然海外收购的利润难求,为什么中国的石油企业依然乐此不疲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其实这是国内“三巨头”各有想法扩大自己地盘的反映:中石油中石化要“下海”,中海油要“上岸”,而海外并购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拿中海油来说,据说中海油以前"没有炼厂和加油站".而没有炼厂,中海油即使取得成品油批发和零售牌照,要想顺利"上岸"经营仍然十分艰难。因为在成品油的来源上,必须依靠中石油、中石化的炼油厂。而不论中石化还是中石油,都可通过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大幅度提高成品油批发价。所以要想在本已空间狭小的岸上有一块自己的地盘,握住源头,尽可能掌握资源显得很重要。 按跨国石油巨头惯用的做法,他们都有分布全球的资源基础。以埃克森-美孚公司为例,其上游的勘探和开采业务遍及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主要开采基地分布在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太平洋等四个地区,按2003年的石油产量计算,四个地区产油量分别占38.7%、23.0%、17.6%和20.7%;在天然气产量上,四个地区依次为31.7%、44.6%、0%和23.7%.相比较而言,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资源地单一,被普遍认为经营方式极不合理,迫切需要实现矿源多样化。而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尽可能占有世界范围内的矿源和收购石油公司,对三家意图“上岸”“下海”的石油公司来说,多少带点圈地的意味。 至此,是直接投资矿源还是收购石油公司?如果收购应占多大股份?海外并购的方式选择问题接踵而来。 然而,这似乎难以一概而论。况且,而海外并购就一定能实现各自的目标吗?并不尽然。 温青山在《国际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与财务管理》一书中写到:美国纽约大学Mark Sirower教授对1979年—1990年168个案例的分析发现,有近2/3的并购活动破坏了公司价值。《商业周刊》1995年的调查也显示,公司的并购活动与公司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效应。 从中国几大石油公司海外并购的公开资料中,人们会发现谈资源占有量的多,谈收益的少,"海外并购的收益"甚至已经成了业内"忌讳"的话题。如果“圈地”的结果是使公司实际价值这个“地盘”更加萎缩的话,那么不知道这样的“圈地”还有何意义? 西方石油企业的经验证明,如果在资金充裕时受到石油需求狂热的感染,不计成本地大举投资收购,就很容易在油价回落时陷入困境。特别是众所周知的中国能源企业的业务结构存在缺陷,过于偏重上游业务的发展,这种状况下,一旦油价陷入低谷,缓冲压力的空间将非常有限。 但是,即便面临这许多问题和置疑,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并购步伐似乎并不打算放缓,动辄“能源安全”的说辞正在海外并购中“兴风作浪”。 为此,据说,国资委已经下发了一份中央企业收购活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由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结合2004年度监督检查一并对中央企业收购活动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是企业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严格控制的行业的收购活动收购前是否报告国资委;企业境外收购活动在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前是否报经国资委同意。 看来,海外并购的能源热潮中,国家要给泼点冷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