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3181
- 帖子
- 1076
- 主题
- 333
- 注册时间
- 2005-2-22
- 最后登录
- 2007-6-30
|
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增长迅猛,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底国内汽车消费贷款余额为约1100亿元,到2003年底,这一数字已经突破1800亿元,其中,北京和上海地区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增长了90.6%和105%。高速增长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风险。2004年初,央行、银监会、保监会,我国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密切关注国内汽车金融市场,现有的政策信号足以表明: 引导汽车市场理性发展,加强汽车信贷风险管理,将是我国金融相关政策适度调整的目标所在。 汽车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1.估用风险 汽车消费信贷最直接的风险来自于信用。鉴于目前国内个人信用等级评定方法、标准和体系尚在探索阶段.缺乏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作为制度约束和技术支持,商业银行在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中面临巨大的个人信用风险。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四类:一是借款人贷款买车后,由于工作变动原因或出现其他经济等问题丧失了偿还能力,没有经济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二是贷款者将车辆用于经营,谎称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三是直接来自于失信的恶意诈骗。继出现假房地产按揭之后,国内屡屡发生了不法分子以虚假汽车按揭合同骗取银行贷款的案件,在没有真实汽车交易的情况下,伪造购车资料、汽车销售资料和首期付款证明。保险合同等整套办理按揭的手续,并以伪造的购车合同向银行申请按揭,车一到手就立即转卖”黑典当”或“地下钱庄”,随即隐匿行踪。四是多头信贷和透支。由于国内银行缺乏信息共享的个人信用体系,借款人可以分别在不同的银行贷款而无法查询,再加上缺乏对借款人信用记录的了解,于是出现了信用较 差的购车人在不同的银行贷款买车而无力还款的案例。 此外.车贷信用风险还应包括来自于汽车经销商信用的缺失。中国车市曾经出现过一个怪现象,无论卖车店面大小,都能提供车贷服务,这与严肃的金融产品形成鲜明对比。为了获得更多客户,牟取暴利,很多经销商竞相压低手续费,减少资质的审查,使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混水摸鱼,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贷款。更有甚者是个别经销商制造虚假购车合同骗贷,达到一定数额后,公司突然清盘,使银行蒙受重大损失。 2.市场风险 国内汽车消费信贷最大的潜在市场风险,来自于未来几年内汽车价格和利率的不确定性,虽然这两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从变化趋势来看,汽车价格下调和利率上扬,将导致风险和收益呈现不对称性,汽车消费信贷潜伏的系统性风险很可能会超越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范畴。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发放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大多是在2000年以后办理的,而贷款期限一般为三至五年,因此,这些贷款的还贷期基本在2007年之前。这段时间恰好是我国汽车市场的结构调整时期,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五年间,进口汽车关税将由原先的80%至100%下降到25%,据此测算,届时进口车的车价将比现在低30%左右。进口车价大幅降低将迫使国产车同样采取降价策略,而汽车消费贷款大多 以车作为抵押物,车价的降低.,将使银行面临抵押物减值的风险,也就是说,如果客户无力还贷或恶意逃债,银行即使拿到了作为抵押物的汽车,其实际的价值也可能低于已放出的贷款,从而使银行蒙受巨大经营损失。而且,近年来剧增的中长期汽车消费贷款,是在我国利率不断下调,几乎到达历史最低水平时期发放的,其下调空间已经很小,上升空间却很大。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鉴于汽车消费贷款大多采用固定利率,如果市场利率一旦上升,与利率可调整的短期存款之间的利差损失也将不可避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