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2009年不仅是一个危机中的复苏年,还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转型年。银行应该研究的是在中国经济“调结构”的过程中,银行的机遇在哪里。这种思考和研究不仅会使银行从争“大款”的风险中突围,而且将使银行在助中国经济“调结构”的过程中更早、更多地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实惠。
又是一个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53万亿元,这是二季度以来月度新增贷款首次超过万亿元,也使得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接近7.4万亿元,远远超过年初确定的5万亿元的年度贷款规模。
银行贷款的大幅增长让各方感到忧虑的是:银行信贷资金是否流向了实体经济?贷款的高增长是否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保增长:天量贷款流向哪里?
银行信贷的高增长已经在数据中明白无误地显示了出来,但对于信贷资金的流向则是众说纷纭。
目前较多的说法是,银行资金大部分流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但这一说法也多为猜测,并没有准确的数据予以证明。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5月,全国中央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4733.99亿元,同比增长28%;地方项目投资48786.33亿元,同比增长33.4%。这些项目大多为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一般情况下,银行贷款占固定资产总资金来源的比例大约为20%计算,则中央和地方项目中银行的信贷资金应该在1万亿元以上。虽然6月份国家统计局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还没有公布,但在一季度释放中央投资项目后,二季度地方投资项目开始释放,从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情况看,这一数据又是二季度最高的,即使按照5月中央项目与地方项目投资16438亿元,同样按照银行贷款占固定资产总资金来源的比例大约为20%计算,则6月约有3287.6亿元信贷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20%以上。1至6月进入这一领域的信贷资金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也与这一比例基本一致。这就是说,今年上半年,银行新增信贷资金中20%集中在中央及地方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领域。
此外,对于银行信贷资金是否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各方也是说法不一。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在“北京国际金融论坛2009年夏季报告会”上表示,根据今年前5月5.8万亿元的贷款规模计算,约1.16万亿元的信贷资金流入到了股市上。但近期交行的研究报告却并不认同,该报告认为,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或多或少总会存在,但我们不同意有关信贷资金的20%进入股市和50%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判断:一是近似反映证券交易保证金存款的“其他存款”上半年增量占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量的比重约5%;二是以居民户中长期贷款代表进入房市的资金,上半年该项增量占比也仅在8%左右;三是大部分票据资金作为低成本资金,替代流动资金贷款进入了实体经济,不能认为所有票据资金均与实体经济无关,且新增票据融资在二季度后显著走低;四是上半年对公贷款和对公存款增量之差为4373亿元,扣除向职工发放工资和年终奖金部分则更少,企业资金大规模进入股市的说法也不成立;五是若只有较少新增贷款进入实体经济,就不会看到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回升的局面。
目前并没有权威的数字表明究竟有多少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股市。
巨额信贷将给银行带来什么?
实际上,人们关注银行天量信贷资金的流向,一方面是在关注巨额信贷资金是否进入了实体经济,是否能对“保增长”起到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在关注银行经营风险方面。
很显然,信贷资金如果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将不会对刺激经济发展起到作用。而近几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回升的事实表明,银行信贷资金在“保增长”方面起到了作用。如此便剩下另一个话题:巨量贷款是否将对银行经营产生风险。
国家启动4万亿元投资的目的就是在于刺激经济的增长。从这个角度看,今年上半年银行的天量新增贷款为“保增长”作出了贡献,但银行经营风险的确存在。
日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银行当前要特别防范项目资本金不实或不足风险、票据融资风险、贷款集中度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等新的风险点。数据表明,6月新增票据融资146亿元,比上月少增716亿元,占总新增贷款的比重下降到不足1%。这一方面与监管部门加强信贷指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银行主动调整贷款结构有关。因此,无论是资本金不实、不足,还是贷款高集中度所带来的银行信贷风险,应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房地产两个领域。
在“调结构”中寻求先机
与过高的贷款集中度现象结合在一起看,巨量信贷资金的背后,一方面反映出的是银行的放贷冲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危机背景下银行放贷的谨慎。这是因为危机中银行对于一般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信心,不敢轻易放贷,而利润的压力又迫使银行必须要放贷。因此就出现了各家银行争抢信贷安全性较高的大企业、大项目,从而导致了信贷集中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大家都在抢大企业、大项目,激烈的竞争导致银行贷款利息下降,银行必须“以量补价”,于是天量的信贷数据产生了。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基调定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保增长,调结构,目的是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才是保增长的主要方式。对于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建一座桥,这是GDP;把这座桥拆了又是GDP;重新再建桥还是GDP。就这样,在一座桥上干了三次GDP,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但真正形成的财富就那么一笔。再比如,不讲质量的粗放型发展,污染了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的时候创造了GDP,治理污染又创造了GDP。因此,要把保增长建立在调结构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对于中国,2009年不仅是一个危机中的复苏年,还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转型年。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许多人都已经形成了共识。此时,银行应该研究的是在中国经济“调结构”的过程中,银行的机遇在哪里。这种思考和研究不仅会使银行从争“大款”的风险中突围,而且将使银行在助中国经济“调结构”的过程中更早、更多地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