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股灾中,资本市场受到重创,但由于防火墙的作用,美国的银行机构维持稳健经营,信贷渠道依然畅通,帮助美国经济成功渡过危机。
可以说,美国“大萧条”后确立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分业经营的原则,使美国金融体系“两条腿走路”,实现了融资渠道的稳健畅通。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服务多样化、增强竞争力为口号,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再次蓬勃兴起,英国在1986年实施金融“大爆炸”改革,美国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即GLB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翻了生效多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银行控股公司被允许设立商业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机构,可以投资和发展房地产。混业经营几乎被认为是银行业应对21世纪经济发展、金融创新诸多挑战的“万灵药”,它把1929年带来的阴霾一扫而空。
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帜下,各国纷纷拆除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在“发起-分销”等新商业模式下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美国金融体系原本相对独立的“金融市场”和“银行机构”两条腿,在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又演变成“一条腿”,融资的功能高度集中,风险也高度集中,一旦这唯一的一条腿出现问题,融资的功能会完全丧失,整个经济体系都会陷入危机,难以自拔。本轮次贷危机的演变正是一个鲜明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