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之二:“动态”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深入理解。
首先,“动态”意味着货币政策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适时调整。经济是“动态变化”的,货币政策当然也该“动态调整”。货币政策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适时调整,能使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能加强货币政策决策的灵活性,弹性和科学性。这对于经济形势的稳定,非常重要。
其次,“动态”有渐进调整的含义。在讨论通胀形势和货币政策变化的问题时,由于对通胀的认识存在一些判断上的误区,导致对货币政策实施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往往讨论货币政策的变化何时出现“拐点”和“转向”,如何“退出”。这种静态思维方式,直接结果就是围绕对“时点”的不断猜测,不断引发经济中一些敏感部分,甚至演化成为对“时点”投机。近期楼市和股市的起落,正与在“似是而非”的通胀预期下,对货币政策的“时点投机”有关。
实际上,货币政策一般不会采取“突变”的方式,“突变”不符合货币政策的实施原则和规律,除非经济形势发生“突变”。对一般经济周期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某些“过度偏离”的现象,货币政策通常采取渐进温和的方式调整。“动态微调”正进一步强调了货币政策的这种渐进平稳操作的一般原则性思路,以期引导市场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货币政策的原理机制,引导那些寻找政策的“拐点”,“转向”和“退出”时点的静态思维方式的转变。笔者以为,这或许还可能有平和一些投机货币政策的心态的作用。
另外,“动态调整”的宣示将发挥货币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第一个引导的预期是,建立货币政策将渐进调整的预期。当前货币政策不会采取“一步到位”和“突然袭击”的方式,吸收“多余”的货币,不存在货币政策“退出”的静态时点;第二个引导的预期是,通胀上升也是一个过程,经济形势不会在某一“时点”出现通胀突然爆发的“拐点”,只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动态货币管理是可以把通货膨胀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的。
货币政策引导“预期”,对于稳定经济非常重要。在经济活动中,“可预期”,意味着经济运行平稳,“不可预期”,意味着经济运行非常不确定。关键词“动态”传递了货币政策所引导的预期,因此对于稳定经济运行是非常“关键”的。货币政策短期内将会呈现稳定调整的态势,但从中长期来说,“动态微调”应是货币政策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