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宏观和代表行业的分析,在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扩张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对稳定中国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离“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带动民间资本”的政策初衷却也渐行渐远。
最近在一次由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代表参加的经济论坛上,经济学家们认为打消通缩预期之后逐渐趋于转正的价格水平,和通胀预期应该刺激企业投资需求才对。而企业家的反馈却是:实体经济的项目建设期往往都有三五年时间,目前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财政政策在将来将形成通货膨胀等过热现象。政府难免要针对这些采取调控手段,那时自己很有可能首先成为“被调控”的对象。而一旦调控,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首当其冲。
民营企业要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从企业角度而言,宏观调控和紧缩存在一个悖论:一旦调控,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一般会成为银根紧缩等调控措施的第一波牺牲品;而一旦银根放松,刺激经济时,资金流向的是大型项目、流向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所以无论银根紧松,得益的都是国有大型企业,受损的总是中小民营企业。
从长远来说,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经济结构转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幸,政府意识到了危机时刻所采用的“猛药”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常规调控手段的局限性,在近期明确表达或是积极制定关于放开民间资本准入限制的政策。按照国务院“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保增长”的要求,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拟定鼓励促进民间投资20条意见。愿这些意见能够成为可操作性的做法,迅速兑现并加快配套措施的落实。有关部门也能认真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找到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经济“调结构”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