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阳光私募渐成股市生力军

三大瓶颈待解决


  阳光私募如今虽走上了快速成长的道路,但专业人士认为,他们正面临着三大发展瓶颈。


  一是监管体制应进一步明晰。虽然私募通过信托公司可实现阳光化,但目前信托归属在银监会的管理之下,而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阳光私募从属性上又应纳入证券监管范围,故应探索更科学的监管体制。另外,现阶段私募基金通过信托公司开立证券账户受阻,行业人士期盼尽快恢复通道。


  二是目前市场缺乏合理、科学的阳光私募评价体系。投资者在选择阳光私募时,往往是根据其过往业绩进行抉择,对其稳定性、人才队伍、投资潜力、职业操守等无法全面评价,这需要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介入,更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评价体系。目前,阳光私募基本靠口碑吸引投资者,资金来源成本较高,有个别资金管理人为吸引资金,采用一些高风险做法来抬高业绩,这给市场和其自身发展都埋下隐患。


  三是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阳光私募产品投资门槛较高,中小投资者无法参与,这实际上也是阳光私募发展的一块短板。在这方面,也未有第三方机构来针对阳光私募的产品做一些尝试性的创新。

多年砥砺换新颜
  据私募排排网、朝阳永续等常年跟踪私募基金的专业机构统计,今年阳光私募的整体投资业绩与公募基金旗鼓相当,现今存续的300多只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皆实现正收益,其中,三只产品的净值增长跑赢了收益最好的公募基金。在2008年,阳光私募的整体业绩同样超过了公募基金。

  最近两年来,不断有公募基金经理加入阳光私募行列,其中不乏已经树立了个人投资品牌的优秀者,这增强了私募行业的精英化色彩。由于影响力增强,一些私人银行理财产品开始与部分出色的阳光私募合作,使得其管理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阳光私募正成为券商竞逐的客户对象,他们对市场的看法也越来越受重视。

  这种成果来之不易。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直缺乏 “ 合法身份 ” 。直到近年,伴随着金融创新,一些私募基金依据《信托法》,通过信托公司的途径来发行理财产品,从而步入有些 “ 曲线化 ” 的阳光之路。

TOP

 2004年,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 “ 赤子之心 ” 在深国投发行,凭借其价值投资理念和优秀业绩表现赢得了 “ 掌声 ” 。而后,这种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有私募业人士表示,这也是条如履薄冰的阳光之路。首先,投资业绩不能出现重大亏损,这样方可避免可能导致的法律纠纷。其次, “ 阳光 ” 就必须要克制欲望,提高职业道德要求,绝不能出现类似 “ 麦道夫骗局 ” 那样的丑闻。最后,私募基金不能成为操纵股价和内幕交易的代名词。否则,对于刚刚从历史沉疴走出,在一些投资者眼中还有几分神秘且很容易被与 “ 庄家 ” 、 “ 操纵 ” 等联系在一起的私募基金业来说,可能尚未复苏就迎来灭顶之灾。

TOP

 所幸的是,在过去五年中,一些阳光私募因其投资的灵活性、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及较低的建仓成本,取得了不亚于公募基金的成绩。虽然2008年的大跌行情令一些阳光私募声誉扫地,但在2009行情中的迅速恢复,又让投资者看到其自我疗伤能力。而在目前的信托公司监管体系下,也未发生大的问题。
  走过五年历程,经历一轮牛熊更替的充分洗礼之后,中国的 “ 阳光私募 ” (通过信托机构向特定投资人发行的证券投资集合资金)迅速壮大,正成为股市不可忽视的投资者群体。不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他们的成长也面临着瓶颈和障碍,正渴望更多的制度性关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