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在向徐泾民主小学捐书的现场,看着堆在一起的八百多本儿童读物,在想象自己童年时如果能有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该多好。面对围在书堆旁专心致志看书的同学们,组织活动的同事石坤感慨的和我说,来学院培训的学员们进到图书馆无不感慨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可是身在其中的我们呢?对这一资源宝库好像熟视无睹。想想自己落满灰尘的书架,已经完全成了摆设,所以今年的读书总结起来有些百感交集。 12月31日在出发去武汉前,我从图书馆选择了三本书,希望旅途和假期能够伴随书香,也许这三本书所代表的类型就是2009年读书的三种主要类型吧,满足眼、心、脑的不同需求。 一种是开启心智的书。这种书是让人豁然开朗的书,随身带的一本《方法总比问题多》在不到一个小时的公车上翻完。这种故事类的图书让人在轻松之余明白许多道理,一些智慧并非是复杂的只是隔一层窗户纸一样需要我们去捅破。每次拿到《读者》的时候,喜欢读笑话,不足百字就把人的兴趣调动了起来,读《证券市场周刊》也是这样,王安的每周点评辛辣之极,一件事几句话就说到点上,酣畅淋漓。快速翻阅了不少的政经图书,如《郎咸平说》系列每本都会快速翻阅,尽管不少废话,但是其逻辑至少是完整的,也是能吸引人眼球的。一些如《基金经理》一样的小说,把复杂的股市操作手法放在具体 的故事环境里,理解起来透彻的多。尽管没有炒股,但是描述炒股技巧的《看盘细节》被我翻阅了无数遍,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是正常的逻辑来分析一个个细节,同时还买了潘伟君几乎所有的著作,某本甚至是翻印的非常贵的《追求完美》。本年下意识的控制了这类型书的数量。 一种是追根溯源的书。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微小的可以忽略,但是历史的思想,我们是需要继承的。带了一本西隐的《中国高层文胆》,两年前在书城翻过却没读下去的一本书,这次想耐着性子去读,这样就能够从政治思想的几个字的变动窥到演变痕迹。虽然找出一些错别字和常识性错误,但还是吸收了不少枯燥的政治词汇的内容。一口气读完了钱文忠的解读《三字经》,感觉酣畅淋漓,两本书几乎把中国的历史给贯穿起来了,很多风俗的形成如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也从简单看到了复杂。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史,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与特色思想,分析了不同门派思想的传承,蔚为大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原来让我有很大的误解,看过电子版的才几页就认为不过如此,申购了一本完整的才发现如此丰富,以致每晚读一两页,怕吸收不完全。本年看了不少佛学精典,一直在学习的《金刚经说什么》,也把图书馆有的南怀瑾先生的图书都翻阅了一遍,还有星云大师的《宽容的智慧》,从哲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让自己不再被琐事羁绊。 一种是扩大视界的书。曾经做了几年的成本工作,在本职岗位上深入思考了一些,就被认为对成本有研究,在不同的公司应用时也是利用原来积累的一些经验。突然发现,自己被自己的经验束缚住了,只能适用于手机制造企业,对其它行业呢?仿佛束手无策。这次带了一本书是《削减工厂成本的五大方法》,简单翻阅之下即爱不释手,因为打破了自己的思维定势。刚读完的一本书是《图解丰田生产方式》,这本书影响的我都想去做工厂的生产主管了,不得不佩服丰田生产的精妙之处,将成本的要素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去分析,想想也可怕,在其相对来说生产成本比中国很高的情况下,产品还出售的如此便宜,其思想值得我们深思。前期度过的是被称为国内几大培训师的李践《砍掉成本的十八把刀》,很讨巧的一个题目,但是很不可取的一些内容,因为没有把员工当人看。本年印象比较深的几本书是于增彪教授的《管理会计研究》和黄世忠教授的《财务报表分析》,每本都厚如砖头,但是读起来有内容,分别读了三四遍,既养成宏观观察的视角,又养成微观分析的思路。 如果严格的说的话,上面的三种类型其实很难有清晰的区分。记忆中可能翻阅了上百本,但是现在能清晰记得的也就是上述那些了。一直想深入的去读有限的几本书,一直却又被无数的书所吸引,《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的作者说她几乎每天都要翻阅一本书,以保持自己的知识更新速度,相比之下,我们的阅读已经落后了许多。上海的周立波也说,大多数时间自己都在阅读上,以便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去表演。 多还是专,这真是一个问题?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在我来说是在填充时间,其它的还真说不上来有什么用途。昨晚《铁齿铜牙纪晓岚四》的片尾曲唱“都说书生百无一用”又陷入思考,真是知识越多越复杂,读书,真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attach]15922[/att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