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揭开厚朴基金的谜底:大生意背后站着谁?
[打印本页]
作者:
Asset
时间:
2011-5-24 03:51
标题:
揭开厚朴基金的谜底:大生意背后站着谁?
如果盘点2009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的大事,有三起交易案绝对不容忽视: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以6.5亿美元总价转让所持30%左右的中国银行股票、美国银行减持建设银行股份以及近期备受市场关注的蒙牛中粮的联姻。
在这三起重大资产并购案的背后,却有一个相同的神秘推手,那就是之前并不被国人熟知的厚朴基金。
这家成立仅2年的PE(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已经刷新了国内对PE威力的认识。
今年1月,厚朴基金以6.5亿美元总价买下了苏格兰减持的部分中国银行股票,可以说这还只是厚朴基金的小试牛刀。
四个月之后,以厚朴基金为首的投资团队接盘建设银行股份的交易总金额达73亿美元,创下了香港市场的历史纪录;而几天前,厚朴基金联手中粮集团出资61亿港元入股蒙牛乳业并成为蒙牛乳业第一大股东,这是迄今为止国内食品行业的最大宗交易。
不可否认,以厚朴基金为代表的PE正在跃升为国内市场不可小觑的力量,尤其在今年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上述三笔交易的出手迅速、投资巨大令资本市场国内投行颇感惊讶。甚至有国内投行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猜测厚朴基金的下一次出镜又会是怎样的创记录交易。
而神秘的厚朴基金或于今年内发行人民币基金。“目前发行人民币基金一事还正在酝酿中。”一位接近厚朴基金的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据悉,此次厚朴基金酝酿中的人民币基金,预计募集资金约100亿元,并且,公司管理层希望获得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
资本高手的聚会
目前,在知名的网络搜索引擎上键入“厚朴基金”,并不能找到该基金的官方网站,更无法看到该基金的联系方式。
上述接近厚朴基金的人士也告诉本报记者:“厚朴基金的公司网站确实不对外开放。”
据该人士介绍,厚朴基金的国内总部设在北京金融街的某写字楼内,和庞大的基金总规模相比,公司员工人数并不多,“如果平均下来,1名员工对应的资金量超过0.6亿美元。”
这一资金对员工的比例远远高出国内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
其他媒体对该PE的介绍大致如下:“厚朴基金是一家在2007年组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资规模达25亿美元,其投资者包括淡马锡、法国安盛保险、壳牌石油和高盛集团等海外大型机构。创始人包括高盛高华董事长方风雷、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原大中华区主席何潮辉、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原联席主管王忠信等人。”
除此之外,与厚朴基金有关的报道大多就是对于今年以来三笔交易的阐述分析,难怪国人对其感到陌生。
据本报记者了解,成立于2007年的厚朴基金采用了国际PE行业常用的有限合伙制,直到2008年下半年才完成资金募集,共募得25亿美元,大幅超过原计划的20亿美元。
其中淡马锡是出资最多的有限合伙人(LP),出资额为8亿美元,高盛其次,还囊括了来自日本的大和证券的1.2亿美元。
“出资的这些机构投资者属于LP,并不参与厚朴基金的投资管理,作为公司创始合伙人的方风雷、何潮辉以及王忠信等共同以1%的比例投资于厚朴基金,并负责基金的管理运作。”上述人士指出。
厚朴基金的投资期为五年,存续期为十年,厚朴投资管理公司收取2%的管理费和20%的分红。
无论是作为厚朴基金LP的机构投资者还是作为GP(普通合伙人)的个人,在中国市场都有响当当的知名度。
淡马锡是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其在国际市场有着骄人的战绩,在中国市场也完成过多笔令人瞩目的股权投资交易,先后成为过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航油等多家国内大型企业的战略投资者。
另一个LP——高盛集团在国内外都被视为市场大鳄,其直投部门的盈利一直丰厚,高盛的直投在中国市场扬名始于2006年,当年高盛入股了工商银行和双汇集团。
厚朴基金的三位创始合伙人的资历与LP相比毫不逊色。
领军人物方风雷是国内投行业的元老之一,其担任过高管的投行均是中国市场的主力军——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银国际及高盛高华等。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原大中华区主席何潮辉也是早在二十几年前就开始执掌毕马威的中国区业务,王忠信则曾经长期在高盛的投资银行部任职。
显赫的合伙人背景之下,厚朴基金还吸引了来自投行、政府部门等多个行业的资深人士。
另外,来自厚朴基金某机构投资者的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称,厚朴基金的主要LP虽然不参与具体管理,但是在基金运作之初给予了很大人才方面的支持,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经验的交流。
据该人士介绍,基金成立之初,淡马锡就曾委派了几名精英人士进驻厚朴基金,帮助基金迅速进入角色。
“不过,这些人士陆续都已经回到淡马锡工作,基金大小事宜完全依靠公司内部员工了。”该人士表示。
“凭借雇员的深厚人脉,以及LP的雄厚实力,厚朴基金能够在交易中快速与淡马锡等实现强强联手在情理之中。”北京一家券商的投行部门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
一位外资PE的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厚朴基金集中外优势为一身,纯外资血统的PE虽然效率较高、理念先进,但是在投资中国某些企业时还是会有制度的约束和舆论的压力,而海外资金加上本土化的团队,顾虑会减少。”
非常规PE
国际上通常将PE的盈利模式定义为“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介入公司管理,在创造价值后获利退出。”细究厚朴基金今年以来的三笔大交易,可以看出它们并不符合PE的这一常规盈利模式。
厚朴基金在入股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蒙牛集团都明确表示担任战略投资者的角色,而且这三个投资对象都是上市公司,不像本土PE热衷于在pre-IPO的阶段投资公司。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指出:“看好上市公司是因为考虑到流动性好的因素,同时价格和价值的偏离程度是决定投资的重要原因。对厚朴基金而言,投资中资银行的意愿并非一朝一夕产生的。”
上述人士称,华尔街2008年不断爆出危机的影响下,全球股市的金融股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暴跌,许多资产优良、经营稳健的银行其股价已大幅低于真实价值,而厚朴基金和投资人的契约中并未禁止基金投资上市公司,由于基金并非人民币基金,所以从2008年底开始,基金就在跟踪研究港股的中资银行。
“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信息就是多家欧美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对于这些自顾不暇的欧美银行来说,将中资银行股份变现救急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上述人士表示。
因此,预计在2009年将面临外资股东减持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建设银行都在厚朴基金的视线之中,该基金提前着手与潜在交易对手进行接触。
接近厚朴基金的人士介绍称:交易成功与否的核心是价格,PE接盘上市公司的股份目标一定是在今后赚取股价差价,即低估时买入,价格合理即考虑卖出。
自今年1月公布了接盘中国银行股份的交易案之后,市场就时常有厚朴基金抛售所购股份的传言。
三起交易案还有一个令市场咂舌的共同点,即投行的缺位。
纵观国内上市公司的大规模交易,投行扮演着财务顾问、承销商等角色,而厚朴基金在三次交易中均独揽重任。收购中国银行股份的主角仅厚朴基金一家,不难理解由该基金和RBS私下达成交易。
然而,后两笔交易均属团队作战,然而冲锋陷阵担任主要谈判者的还是厚朴基金,交易仍然是私募方式。
“在海外这种交易方式是PE常用的,所谓私募方式就是主要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一个愿买一个愿卖,会一定程度参考二级市场价格,不过主要依靠交易双方对价值的认同。”上述外资PE负责人认为,“否则就相当于在二级市场直接买卖,丧失了PE的特性。”
为何要以团队的方式进行交易,据接近收购建设银行股份的交易人士介绍,对厚朴而言原因很简单,总交易额为73亿美元,厚朴基金完全没有这么大的资金量,所以不得不组团完成交易。
该人士认为组团接盘的好处有二,一是以私募形式买下了90%的美国银行减持建设银行股份,减少了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利于市场对建设银行的信心;另一方面,组团购买后,买方的谈判话语权增加了。
最终,在今年5月12日,厚朴基金为首的投资团队终于与美国银行以每股4.20港元的价格达成交易,与当日建设银行的收盘价相比折让14%。
而厚朴基金与中粮集团携手持股蒙牛,据上述外资PE负责人推测:“很可能是看中消费类的龙头企业,以及中粮集团加盟后整合奶业产业链的优势凸显。”
还有一位北京的本土PE高管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除非和投资者有特殊约定,一般PE投资一类行业的比例不超过基金规模的1/4。将已收购中国银行股份及建设银行股份总金额相加,厚朴基金不太可能继续大规模投资于银行。”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