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综合经营脚步渐行渐近 本土证券公司创新求存
[打印本页]
作者:
vagabond
时间:
2011-5-28 04:51
标题:
综合经营脚步渐行渐近 本土证券公司创新求存
交通银行行长张建国近日表示,交行有意涉足证券业,并正在探索涉足证券业的各种途径。虽然该人士否认交行欲接手湘财证券的市场传闻,但他的“很多目标可以选择,并不仅仅局限于湘财”的表述再次将其涉足证券业的决心表露无疑。
业内专家指出,如果相关方案得以实施,银行涉足证券公司的障碍将被突破,金融行业综合经营的脚步又将向前迈出一步。
与此同时,外资进入证券行业的决心不曾动摇过,与交行如影随行的是汇丰银行,囿于政策法规,外资在进入时更多地采用“迂回”策略,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抓住每一次可能的机会。
在日渐清晰的综合经营背景中,一些市场公认的“大”的、“强”的本土证券公司也感到危机四伏。
“外来户”挤压生存空间
“从东南亚的经验来看,外资进入本土市场之后,将引发本土市场的高端证券业务的激烈竞争,并最终将本土机构挤出高端业务市场”,中信证券研究中心总经理徐刚不无忧虑地说。据他介绍,自从1997年东南亚危机之后,外资全面进入韩国证券市场,目前韩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三星证券,其投资银行业务的收入仅仅占到各项业务总收入的5%,大量市场份额为欧美为主的外资投行所占据。
较之外资的“曲线”进入,银行的影响可能更加直接而巨大。
据了解,目前工行、建行、光大和浦发等商业银行均已成立相应的投行部。2005年工行的投行收入大约能达到15亿元,占其中间业务收入总量的10%左右。其他国内商业银行也正在逐步效仿。以托管业务、机构理财、短期融资券发行、债券交易等业务为核心,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
在国内,银行掌握着庞大的客户资源,拥有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销售网络,在它得以涉足的业务领域内,其竞争优势不言而喻,证券公司对自己生存空间将被挤压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
业务创新是唯一出路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滕泰指出,美国金融混业过程中,证券公司不断壮大,其原因在于,美国的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拓展了证券公司的业务空间,各种证券业务创新,如掉期市场、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和网上交易等极大地丰富了证券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
滕泰认为,证券公司只有具备丰富的金融产品才能创造虚拟价值,有了创造资产流动性的强大能力,才能够为虚拟经济的运转服务,只有具备融资能力,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只有具备对实体经济的整合能力(并购、咨询业务)才能够增加实体经济价值、直接创造虚拟经济价值。而以上业务的完成一方面有赖于证券公司自身的业务创新,同时也需要配套的金融政策环境。
近期,券商业务范围扩大的脚步正在逐渐加快。
上市公司可以发行短期融资券后,中国企业融资的结构将逐渐发生较大的转变。在国债和票据业务方面,商业银行有其优势,随着公司债券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银行的优势就能够体现出来。相关政策一旦松动,该业务将给券商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外资投行利润比重很大的并购业务,也会在股权分置解决后的全流通市场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大型证券公司一旦能够把分支机构的信息整合起来,并且培养起行业研究团队,其并购咨询能力很快就能够超过以往在该领域内占优的企业集团。
此外,随着权证业务的放开、风险投资业务的解禁、融资融券业务的探路、未来QFII资金结算业务的留口,本土券商能够施展拳脚的舞台将越来越大。
对风险控制提出挑战
业内专家指出,从近几年不断爆发的券商风险来看,不少券商在风险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在熊市中暴露出来的不仅是投资决策机制方面的不足,而且在股权和债务资本运作、分支机构管理、财务资金管理、客户资金存款管理、授权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风险管理漏洞。因此在开展新业务的过程中对监管提出了相当程度的挑战。
曾长期从事韩国市场监管工作的韩国议员郑德龟介绍,以韩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看,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提高监管能力和开放市场需要同步进行。那种希望通过闭门练功等到自己的监管能力提高以后再开放市场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可怕的。“因为市场本身是检验监管能力的最好场所。”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