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产能过剩:中国经济的“奢侈症”?
[打印本页]
作者:
flyinggirl
时间:
2011-5-29 02:34
标题:
产能过剩:中国经济的“奢侈症”?
对于正雄心勃勃扩张产能的上海宝钢集团来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1月3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并不是好消息。这份报告称,2005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为4300万吨,几乎与德国一年钢铁产量水平相当。而预计2006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将达到1.165亿吨。
生产过剩必然会导致价格的暴跌。报告称,从今年4月份开始,中国钢铁价格出现连续暴跌。10月份主要钢材平均价格与4月份相比已经下跌近50%。而在报告发表的两周前,宝钢集团刚刚宣布全线产品大幅度降价,最高降幅22%。这家中国目前最大的钢铁企业,其股票价格与年初时相比也已经下跌了近50%。
中国的钢铁行业已经开始步入一个寒风四起的“冬季”。
11个行业的“冬季”?
事实上,不仅仅是钢铁行业。12月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产能过剩行业进行结构调整”被列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近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行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马凯在向新华社记者介绍具体情况时透露,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但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为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铜冶炼行业建设总能力205万吨,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也显示,相当部分钢材产品价格已跌破成本;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86.2%;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今年10月末的一系列数据表明,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权威统计表明,受产能过剩集中释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中国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57.6%,增幅同比扩大50.4%。
新增亏损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子、机械、电力和冶金行业,这五个行业新增亏损额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亏损额的80%。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国务院曾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对钢铁、电解铝、汽车等11个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问题做出了专题部署,国家有关部门将正式下发加快这些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并且根据11个行业不同情况和特点下发具体的指导意见。
12月17日,在“2006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曹玉书表示,中国此轮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具有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相对性过剩和投机性过剩等四大特征。
谁主导的过剩?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产能过剩也许还有点陌生。
“改革之前肯定没有出现过,改革之后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应该说也没有。”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在王建看来,改革之前的中国计划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供给不足的经济,因此不会产生所谓的生产过剩问题。而改革开放之后的初期,尽管是市场经济,但由于需求的迅速提升,短时间内也很难出现生产过剩。
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发生变化。十五大提出“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意味着生产要素可以参与分配。而随之带来的巨大变化是:财富逐渐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社会的储蓄率上升,消费却在下降。
“从理论上说,生产过剩发生的机制就是收入分配关系被扭曲,由于收入向少数人集中,导致社会的储蓄和投资倾向高而消费倾向低,由此放大了生产规模却缩小了消费,这种不对称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危机。”王建说。
这种分配体制的变化,导致了中国的消费品产能开始出现全面过剩。在1996年的时候,就曾出现工业品和生产资料销售困难、价格滑坡的情况。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教授对此依然记忆犹新。他向本刊回忆,当时政府采取了相当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收得很紧、压得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人们的需求(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生产能力再低也会显得过剩。但这个过剩,其实是生产能力在没有充分释放情况下的过剩,是一种假相。”袁钢明说。
反观此次产能过剩,11个行业基本上都是重化工业等生产资料的过剩。“此次生产资料的过剩与消费产品的过剩有着本质的不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向本刊分析说 消费品的投资主体是民营资本,而目前中国的许多生产资料投资项目,因为投资规模大,有相当比例是以政府为主或以政府为背景的资金。
“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的发展,由政府决策推出的项目,不太考虑市场的需要。”王建对本刊记者说。
祝宝良认为,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热衷于搞“政绩工程”。不少地方背着干、抢着干、偷着干,在没有有关部门立项的情况下,大干快上,终于造成了新一轮过剩。
而王建也向本刊透露,这轮投资中,非国有投资占到了70%。地方政府培育这些企业的干劲十足。项目就这么上来了,上了多少都不知道。”
王建在江苏常州做调研时发现,一个民营企业要上一个2000万吨的钢厂,刚在长江边上征完地。而他到南京与省里的有关人士提及此事,竟然没有人知道。“可见由政府系统统计的数字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
“在鼓励非公资本大量进入投资领域的情况下,民间投资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因此可以说,这是产能第一次在得到释放后的过剩,也是第一次由民间投资主体投资热(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而引发的产能过剩。”袁钢明说。
袁进一步向记者解释说,此次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供给不足,无论钢铁行业,还是水泥行业,还是电力系统,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供给不足;其次是行业市场竞争不够充分。
“像钢铁、电解铝、汽车、电力和煤炭,在过去都是民营资本进不来的垄断领域。而今只要这些行业还是垄断企业,那么民营企业就可以借行业‘定价’之便搭‘顺风’之利。”袁钢明说。
防过剩,也要防通缩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产能过剩”听起来多少有点“奢侈”。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曹玉书表示,这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可能带来的危害包括:导致行业出现严重亏损,影响企业发展,给就业带来压力,增加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影响国民经济增长。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到去年底是21万亿元,加上今年新上的项目,到今年底可能会达到23万亿元,按照今年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看,足够支持三年的投资。
而令人们产生疑问的是,自2004年“铁本事件”以来,中国已经全面实行了国家宏观调控。根据2004年宏观调控的设想,当时调控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防止投资过热,避免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造成信贷不良资产。但是自2005年以来,钢铁等一些行业还是出现了产能集中释放,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突显的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张立群向本刊分析说,事实上,这一轮过剩之所以治理难度较大,原因在于本轮经济增长更多地源自地方政府趋动下的“市场”,而非中央政府投资启动。由于地方政府、银行及企业没有完全建立相应的投融资约束机制,加上民营企业的较重的投机心理,使得部分行业的投资在很短的时间内急速蹿高。
张立群认为,价格要素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对要素需求的变化没有带动要素价格的变化,比如征地的成本比较低,在某种意义上也助长了投资过热。
由于“生产过剩”一词在中国经济的词典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我们还没有太多的治理经验可循。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认为,投资是一种中间需求,在建成之前它是需求,而到建成之后它就变成了供给,所以,投资既可能是导致中国经济大起的“热源”,更可能是导致大落的“冷源”。
“因此,既要从机制和体制上适度控制总供给的膨胀,提高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同时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防止经济出现通缩现象。”王小广对本刊说。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