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006 中国经济与宏观政策展望
[打印本页]
作者:
huangj
时间:
2011-5-29 03:22
标题:
2006 中国经济与宏观政策展望
经济增长率向潜在增长率方向平稳回落
从国际环境看,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春季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05年大体持平,世界贸易增长率略高于2005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在保持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制约因素:首先,如果美联储在2006年继续执行其既定的稳定调高利率的政策,将不仅对国内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利率政策,世界各国经济都将受到影响。其次,油价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冲击更大。2006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对石油的需求继续旺盛,会使石油价格维持在高位之上。总体上看,中国2006年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仍然较好,但高油价和国际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从国内环境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金融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信贷和土地的调控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全国各地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随着前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国内支持经济增长的供给能力更加宽松,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但部分加工工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将明显加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需要逐步消化,国际石油和其它初级产品价格高涨对部分行业的成本推动难以通过市场价格上涨得以解决,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从国际环境、国内体制政策环境和供给条件看,2006年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如果国内外没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格局,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2%左右,比2005年回落0.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略降
2006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2005年一至八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975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占施工项目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3%提高为64.3%。从2005年新开工项目情况看,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充足,有条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将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事之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平稳回落态势,一是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减,特别是对土地的控制仍然较严,近期对部分地方出现的“以租代征”的错误做法叫停;各地在逐步消化了前几年过快征用的农地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在明年将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二是今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幅逐步下降,八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7.6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幅同比低8.1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增速放慢将影响明年的投资增速,特别是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三是加工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明年将更加突出,部分行业产品成本上升、价格下降使利润空间明显压缩,必然降低企业投资意愿,约束部分行业的投资扩张。四是今年以来,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加大,部分行业外商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放慢;一至八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9.93亿美元,同比下降3.02%。多年少见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下降对明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初步预计,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比2005年回落五个百分点左右。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中偏旺形势
2006年消费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局面。主要有利因素是:
第一,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保护价政策有利于农业再现增产增收的局面。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
第二,城市居民收入继续有较大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成为城市商业市场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部分地方政府推出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2006年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其示范作用将带动城市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他们发展型消费的潜力。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随着国家财力不断增长,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部分城市推出中小学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有关部门对医院收费加强监督,医疗统筹面继续扩大。国家财政将住房改革的货币补贴落到实处,对住房不达标和无房人员进行货币补贴等等。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第四,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且实行全国统一标准,有利于扩大中低收入群体和中西部的消费。中国新的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方案有望在2006年出台实施,对于扩大消费意义重大。各地实行统一的纳税标准,中西部相当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将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利于提高货币购买能力。
2006年消费增长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受高油价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延续较为沉闷的市场形势。二是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初步预计,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名义增长高于2005年0.5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约为11.79%,比2005年实际增幅高0.2个百分点。
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
2006年,中国外贸发展的有利因素是: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从国内环境看,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此外,随着结构性投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不利因素主要是
一)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中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三)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国内市场生产数据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贸易摩擦的急剧增多、出口退税地方分担压力、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问题,都将对外贸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2005年基数因素的影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出口将增长20%左右,进口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约1170亿美元,新增贸易顺差由2005年的650亿美元减少为200亿美元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根据我们研制的CPI先行指数来看,先行指数在2005年三月份达到谷底,从四月份开始反弹;由于先行指数领先CPI指数变化半年左右,据此判断,CPI涨幅也应该在四季度有所回升。从新涨价因素来看,近期国际油价上涨幅度较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同时,近两年一些基础产品和公用事业价格上涨的压力没有充分释放,也对CPI的上涨形成压力。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来看,近期M1和M2增速都有所提高,将有助于抑制CPI涨幅下滑的势头。2006年上半年将继续维持价格涨幅反弹的趋势,下半年将有所回调,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大约上涨百2%左右。
2006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双稳健基调
2006年是实现第十一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针对经济运行中趋热、趋冷因素错综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2006年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更加注重预调和适时微调,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一方面建立遏制体制性投资膨胀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充分发挥城乡消费增长潜能。
优化财政支出辖横加大 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
2006年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财政政策要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继续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机制,提高支农效率和效益。三是采取切实措施稳定农资和粮食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改革试点。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减轻农民在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两个途径,增强农村购买力,保持农村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的局面。
其次,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功能,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增长,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协调增长潜力和质量。要发挥财政作为收入再分配手段的功能,一是在总量上适当减轻居民的负担,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的财政投入,减轻居民教育、医疗方面的过重负担。二是适当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适当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及社会保障的政策。
再次,保持合理建设国债规模,适度调控预算内投资规模。2006年,为了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解决社会公共产品资金不足问题,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可稳定在3000亿元左右,国家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可以保持600亿元的规模,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同时,对国债项目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投向“十一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城乡电网、农村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和环保设施项目、农村教育医疗基建项目等。
第四,要加快推进税制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立法工作,以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加快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及时总结东北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将企业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实施方案。三是继续研究消费税调整工作。降低一般护肤品、小排量汽车等商品消费税税率,适当扩大对高污染和高消费商品征收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四是研究征收资源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择机推出燃油税。
货币政策更加灵活
适时微调适度放松信贷控制
2006年,货币政策仍应坚持“稳健”的基调,一方面要保持货币投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将持续稳中小幅攀升的走势,价格型工具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收缩效应。作为松紧搭配,数量型工具在总量上应适度宽松,以保证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要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外汇占款,努力保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总量适度、结构合理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基本稳定;通过信贷政策来引导商业银行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贷款需求,保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合理正常的资金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成长型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客观看待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变化,防止对房地产企业贷款“二刀切”现象,加大对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不断健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达到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弹的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目标。
在结构调控方面。要积极发挥“窗口指导”在优化信贷结构中的作用,配合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对符合三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鼓励自主创新,有利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和项目要提供重点支持。对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要严格控制贷款供应,促进优胜劣汰。
2006年,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改制成熟的银行可以考虑优先上市。要在社会资金总体充裕、银行间接融资出现萎缩的情况下,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发展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以满足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满足的资金需求。
根据CPI、PPI走势和行业承受能力逐步理顺资源类和公共事业类价格
要充分利用当前价格水平较低的有利时机,逐步理顺资源类产品和公共事业类价格,为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创造条件。建议稳步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以释放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从供给看,可减小炼油企业亏损的压力,提高成品油生产积极性,保证市场供给;从需求看,可引导企业和居民节约能源,减轻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压力。但应充分考虑油价过高带来潜在滞胀的危险,不宜采用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完全挂钩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适当提高电价。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水、天然气、公共交通价格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严格控制旅游景点涨价幅度。
采取配套政策扩大城乡消费
一是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要保持房地产消费的稳定增长,尽快出台住房二级市场的相关配套政策,盘活城市存量住房,同时控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要实行鼓励经济型轿车使用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快城市住宅区停车场的建设,规范和清理车辆使用期中的各种收费,降低汽车消费成本。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规范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引导人们扩大服务消费,满足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服务型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二要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形成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消费中心。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三要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的管理。适时调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保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同时,加强政府对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监察,切实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的问题。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