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国IPO方式应改进 [打印本页]

作者: aurific    时间: 2011-5-29 04:55     标题: 我国IPO方式应改进

4256亿元,这是大秦铁路IPO结果显示所冻结的资金量。而上周发行的5只新股合计所冻结的资金总量,则达到了惊人的8010亿元,比中国银行发行时还多出2520亿,已经接近2001年7月江汽、华纺等等6只新股IPO累计冻结资金9286亿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相比于如今一级市场的过度繁荣,二级市场则显得异常冷落。上周沪深两市5个交易日的平均成交量仅为280亿,只占8010亿的3.5%。同时,所有的新股除了在第一天冲高外,以后一律呈现出连续下跌的势态,而且几乎都跌穿了第一天的开盘价。
  
显然,中国资本市场固有的顽疾———“一级热、二级冷”,并未随着股改的成功而有所缓解。尤其在大盘短期冲高回落之际,此种症状显得尤其突出(当年创记录的9286亿元,就是在大盘冲击历史最高2245点回落之后)。其具体表现是:新股推出,于是压低大盘,而股指一落,机构就率先离场,二级市场愈发“失血”,由此造成恶性循环。难怪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畏之如虎”,中国资本市场“圈钱场”的恶名,看样子短时间之内是摆脱不了。
  
股民们笑不出来,管理层和IPO企业也感到左右为难。去年沪深两市新股停发之后,交行、建行等特大型国有企业赴港上市,在吸引到国际资本追捧的同时,也引发国内经济界的一片指责声———“海外上市就是卖国”的论调此起彼伏。如今,这些特大型企业倒是回归A股市场了,股评家们怎么又喊起“内地市场承接能力有限”的调子来了呢?管理层一定感到异常的委屈。
  
同样的新股发行,为什么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的反应会如此的大相径庭呢?笔者以为,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之下,同一家上市公司,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同理,改进内地经济制度就好比是改良淮北的气候和土壤,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当前可以做的,是改变新股发行方式,不妨借鉴美国经验,试行储架式发行(shelfregistration),把一级市场淤积的无风险资金“赶”出来。
  
所谓的储架式发行,又称暂搁注册。此制度主要援引美国证监会在1982年发布的415规则,准许发行人获准IPO之后的两年内,随时定价进行新股发售,可以一次,也可以多次。也就是说,发行人可以选择在股市合适的时机,以最有利的价格进行新股发售。
  
储架式发行,之所以被认为是改变了证券发行人与证券承销商之间关系的重大改革,关键就在于,它改变了一级市场上的“新股流水线”的概念。过去,获准 IPO的企业只能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排着队上市,即使是大盘向下,也得全盘照发不误。显然,一旦实行储架式发行,上市公司的最佳策略将是顺着市场的大势进行发股,而不会是逆市“硬发”;相对于目前一级市场上无风险的认购游戏,也将就此终结,因为大盘不好的话,上市公司随时可能以低一些的价格进行第二次新股发售。
  
储架式发行一般适合于证券业务实力较强的上市公司。例如,今年4月6日,隶属于汇丰集团的美国汇丰银行就向美国证监会提交了储架式发行的申请,出售其债券和优先股,出售的具体数量当时未透露。但是在美国,储架式发行并不十分流行,理由很简单,美国资本市场容量巨大,新股上市对大盘构不成任何压力。不过,对于新股异常敏感的中国股市来说,储架式发行恰恰是针对“一级热、二级冷”顽疾的一剂良药。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