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徐工-凯雷并购案又添“软伤” [打印本页]

作者: 博迪    时间: 2011-5-29 05:34     标题: 徐工-凯雷并购案又添“软伤”

8月10日,业界期盼已久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终于正式颁布了,新《规定》无疑将会使我国外资并购活动日趋完善。但是,新规的发布也使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徐工-凯雷并购案增加了新的变数。
据悉,新出台的《规定》与2003年出台的暂行规定之间的最大不同,是增加了对于外资并购重要行业、老字号及大品牌以及进行股权置换的相关审批要求,而且对于被收购的国有企业资产评估方式做出了限定。新规要求,评估机构中必须有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中介机构,而评估结果如果明显低于资产价格或最终出价低于评估价格,都要被有关部门“关注”。
凯雷并购面临“软伤”
根据《规定》,分析人士指出,凯雷并购徐工一案存在两处“软伤”。
一是《规定》明确:“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而徐工集团不仅被认为是“重点行业”,还在2004年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二是《规定》就反垄断审查进行的说明中表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向监管部门报告:并购一方当事人当年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元;并购一方当事人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20%,等等。首先,作为并购一方当事人,徐工科技不仅是行业龙头,而且市场占有率也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根据其2005年年报数据显示,2005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已经高达30.8亿元,远超过“在中国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元”的标准。同时, 徐工科技在市场占有率方面也是名列三甲,其在压路机市场占有40.50%,行业第一;摊铺机市场占有36.6%,行业第一;平地机市场占有25%,行业第二;装载机市场占有9.20%,行业第五。
分析人士认为,以上这两点,显然加大了凯雷并购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的难度。
但是,徐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岩松却依然对这起并购案抱有很大的信心,他表示,他逐条研读了刚刚颁布的外资并购新规,新规将对引导和规范境外资本参与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积极影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不可动摇,国际经济要素参与中国经济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增强,新规对积极引导和规范境外资本参与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将产生积极影响,使外资的并购活动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事实上,徐工并购案很有可能是实践了新规有关规定的外资并购第一案。
而此前在博客中大谈徐工收购案的各种问题的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接受媒体采访时只是表示“徐工并购案因此变得更复杂了”。
等待破局
事实上,从徐工改制自启动那一刻就备受瞩目,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外资收购境内国有企业控股权的第一个试水者,并购案的成败也预示着我国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徐工改制的大背景是:引进外资或进行战略改组、或提升企业知名度正日益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而引进外资的背后是装备制造业企业正遭遇发展瓶颈的现实。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国内称霸一方,然而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正摆在多数企业面前。因此,与外资合作的出发点之一就是通过合作获得关键技术,完成集成创新,进而增加企业创新活力。这就是联想并购IBM起到的最显著作用:在外国人面前增强中国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但同时,装备制造业本身就是一个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在这样的行业中,让外资获得绝对控股权引发了是否将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激烈争论,向文波正是持这一看法的典型代表。
为此,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撰文指出,关于徐工的并购,被凯雷收购也好,或者最终被卡特彼勒收购也好,就算由外资控股了,也是变成了一个中国的外资企业。它是中国企业群体的一份子,它的运行受中国的法律规范,受到中国政府的管理,并不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如果通过并购,外资企业形成行业垄断,那么这是中国市场竞争秩序出现了问题,属于市场经济运行不健康,而不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况且对于外资企业的垄断倾向我们可以通过相关法规加以约束。我们应当对国家管理和约束外资企业的能力有信心。事实证明,多年来我们国政府对于外资的引导和管理是成功的,存在的一些缺陷也正在改进之中。
据记者了解,关于徐工-凯雷并购案,商务部在业内两次举行过“听证会”之后,决定先听取国务院国资委的意见,之后再进行定夺,国资委将评判股权转让价格是否被“贱卖”。
如果凯雷并购未果 谁接下一棒?
如向文波所言,这起外资收购案确实越来越复杂了,从2005年10月凯雷与徐工签署收购协议,成为中国2005年最大一宗外资收购案后,到今年的6月6日开始,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其博客上连续发表二十来篇文章,从行业及国家经济安全、民族工业品牌的保护与自主创新等角度“炮轰”徐工改制,徐工-凯雷并购案已经成为了2006年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外资并购案。
经过了一波三折,记者采访的多数业内人士都表示不看好这起并购案。
那么,一旦凯雷并购未果,下一个向徐工伸出橄榄枝的又会是谁? 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徐工与凯雷分手之后,双方早已交恶的三一重工几无可能“插足”,另一家被认为是“最佳并购人选”的中联重科与徐工有可能续前缘。
据了解,中联与徐工渊源颇深。早在计划经济时代,中联重科母体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对工程机械行业所有企业,包括行业老大徐工,有着技术输出的功能。徐工第一台压路机、起重机的技术是我院提供的。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上世纪80年代,双方还合作开发了两个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160吨全路面起重机和稀浆封层摊铺机。
1982年,中联董事长詹纯新——这位科研出身的企业掌门人——曾在徐工技术服务过半年。今年3月,徐工集团核心企业徐工重型机械公司总经理张玉纯带队参观中联重科,邀请时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詹纯新从北京直接飞赴徐州访问徐工,詹纯新承诺忙完公司改制后去徐工故地重游。
7月23日-24日,詹纯新率领公司精英造访徐工,徐工董事长王民带队殷情款待。正是此次双方高层的对接,给了外界对于处在风口浪尖的徐工并购案更多的猜测:中联、徐工这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企双子星座正在酝酿并购!
徐工网站称,徐工和中联都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重要企业,双方在企业改革、产品发展、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协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此前,双方在起重机和泵车等产品上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双方共同进步,实现了合作共赢,也促进了行业的进步。
“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两家还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据称这是徐工集团在中联高层拜访交流后的官方结论。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