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美国券商如何生财 [打印本页]

作者: suxiaoxiao    时间: 2011-5-29 06:43     标题: 美国券商如何生财

美国券商有点像流寇,像中国历史上的流寇,时而竭泽而渔,斩尽杀绝,然后易地而战。1997年美国券商在东南亚发起金融风暴,乘机洗劫那些国家的财富。世纪之交,美国券商又在美国本土搞网络公司上市,外加公司财务造假———安然事件中美国券商就陷得很深,当中还有人被判刑。现在,美国券商又把一部分工作重点转到英国,在那里开创大场面。
有人说《萨班斯法》太严了,所以许多公司不得不跑到英国伦敦交易所去上市。即便《萨班斯法》真的是太严,那也是美国券商造成的———他们的贪婪和造假,最终导致了法律上的反弹。搞垮一个地方之后,美国券商就转移阵地,再接再厉。这种做法像流寇,也像农业上的修耕轮作:土壤需要时间恢复地力,股民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
交易魔鬼
除了在地域上搞轮作,美国券商在业务品种上也搞轮作和套种。他们的传统业务是三大块:承销、经纪和并购咨询。券商是多种经营,但各个时期的重点不同。新经济时期,美国券商主要是靠帮助网络公司上市。这是点石成金的好买卖,而且券商所承担的风险较小。但市场终有疲倦之时,股民也有梦醒的时候,上市不行之后就改交易。目前券商是侧重交易,许多利润来自交易,尤其是来自对冲基金的交易。除了收取交易费,券商还可以从其所管理的对冲基金中直接获得好处。通常对冲基金手续费为投资额的5%,是管理者旱涝保收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投资回报的30%-40%也归基金管理者。
美国券商资金雄厚,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交易。1990年代之前,美国券商大多是合伙制,券商的资本金是合伙人自己的钱,资金有限。即便下狠心豪赌,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的钱。现在不同了,现在美国大券商基本上已经上市,可以用于交易的资金成倍增加。此外,美国券商借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掌握了大量基金。高盛管理的私人股权基金额达250亿美元。
仅凭资金雄厚,证券交易的利润还是有限。美国券商麾下人才济济,不乏天才和超天才。但仅凭聪明才智,证券交易的利润也还是有限的。现在业内外人士都已认识到,美国券商交易之所以赚大钱,其要害是他们有利害冲突。比如并购买业务中,美国券商是三位一体,同时掌控并购、交易和个人股权基金。
券商既提供并购咨询,也做相关的证券交易,还动用自有资金。这样一来,券商就可以借助其信息优势,因势利导,立于不败之地。对美国券商来说,更美妙的是,许多利害关系还不用披露———按照美国的法律,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并无披露责任。
不过,美国券商不承认这点。他们非说关联交易无处不在,言外之意是,对关联交易无须大惊小怪。不错,关联交易是到处都有,许多地方并不完全禁止关联交易,但仍然要求当事方披露关联交易。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关联方并没有披露他们之间的关联交易。大券商伙同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基金大做证券交易,而这些交易并不在证券监管机构视线之内。
美国券商酷爱交易,而且历史上就酷爱交易。南北战争期间联邦政府危若垒卵,南北双方都是死伤惨重,危难之际,美国券商仍然在做交易,拼命倒卖黄金,大发国难财。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曾说,“现在这种时候,华尔街那帮家伙还在赌黄金。我真不知道这是些什么人。我恨不得那些魔鬼脑袋会被子弹蹦掉。”
林肯并不是一位以言辞激烈而闻名的总统。即便经历了南北战争的残酷岁月,林肯对南方的奴隶主仍然使用比较温和的措辞,不用“镇压”或“打击”一类的词,更不用“杀”或“魔鬼”这类词。可见,林肯恨券商甚于恨奴隶主。
交易风险
资产证券化也为美国券商的交易提供了广阔天地。有形资产可以交易,无形资产更可以用于交易。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的一位教授有新发现,说美国公司无形资产高达6万亿美元。今日的伟哥专利、麦当劳商标、商誉,都是可以用来交易———2006年5月,一家甜点连锁店发行了17亿美元的债券,其抵押品是连锁店的许可费用。当然,此类证券化也充满风险,因为技术日新月异,时尚更是日新月异,今天值钱的东西,明天可能就很不值钱。
美国券商不仅搞交易,而且还自己开发金融产品,尤其是衍生产品。美国的一些券商已经决定,要为中国客户献上期权产品大餐。这些期权产品非常复杂,孕育着很大的风险。曾经负责Fidelity亚洲业务的斯图尔特.莱基(Stuart Leckie)就非常担忧。他说:“此类产品不适合(中国的)投资公众,因为中国的零售投资者对期权和外汇的风险所知甚少或是一无所知。”
美国券商不断为客户设置迷宫,但最后有可能把自己也给绕进去。美国券商的局部胜利,有可能导致整体的混乱,给股市和券商自己都带来风险。“VAR”是为衡量券商交易风险而发明的新名词。VAR是英文“value at risk”的缩写,指券商每日自营交易可能受的损失。美国大券商的平均VAR是5600万美元。J.P.摩根在其财报中披露,其2005年的VAR是8800万美元。但投资者似乎并不在乎,因为J.P.摩根当年的利润是85亿美元。
但VAR并不能够真正反映出券商的风险。如果市场出现异动并持续四周时间,则J.P摩根的自营业务的损失可高达14亿美元。这种计算方法叫作“压力测试”(stress test)。VAR并不全面,但总算是个进步,1990年代之前,券商是不披露VAR的。
诚信还是不诚信?
交易中美国券商还有内幕交易之嫌。2000年至2004年,摩根士丹利至少有434000个雇员的账户和与其相关的账户没有受到认真监控,另有3000个雇员账户没有受到任何监控。美国证交会对摩根士丹利罚款1000万美元。证交会指称,“摩根士丹利在合规的关键方面全面失败,有可能没有发现非法内幕交易。”
我们总是强调诚信,强调券商对投资者要讲诚信。但这是个比较难缠的问题。券商如果真正讲诚信,那他们恐怕就无钱可赚了。券商把自己说成是为全美国人民服务的,甚至把自己说成是为全世界人民服务的。总之,他们自称自己是讲诚信的。我以为这是误导。美国学者Michael Jensen也指出,投行有误导和操纵行为,对股市“价值的灾难性高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完全不讲诚信是要垮台的。这里可以有两层解释。首先,诚信与否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像王朝周期循环中的匪王转换。当匪往王过渡的时候,匪处于上升期,是要讲点诚信的,有时甚至是讲仁政的。匪成为王之后,便故态萌发,开始不讲诚信了,重新又蜕变为匪。但即便不讲诚信,王仍然会维持相当的一段时间———这是物理学上的惯性。美国券商也是这样,成长的时候是讲诚信的,可一旦坐大之后,就不那么讲诚信了。
但即便坐大之后,美国券商也并不是完全不讲诚信。关键是对谁诚信。券商也讲诚信,券商对大投资者、大客户就很讲诚信。岂止是讲诚信,他们有时好像是在穿一条裤子,有时还要联手痛宰广大股民。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在哪里都是受剥削、受压迫,或是说哪里都有受剥削、受压迫的人民。
那么在美国的券商的眼里,到底谁算得上是大户呢?没有定量标准。但如果没有上千万美元,如果不打算投资股市上千万美元,不能算是大客户。按照英国杂志《经济学家》介绍,高盛争抢的大户的投资必须是在1300万美元以上。这是高盛要花大力气争抢的客户。在今后五年中,高盛就要再雇几百位理财银行家,以扩大这方面的业务。
不过,为了发大财,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交易中美国券商可能连大客户也不放过。这样搞下去的话,美国券商就是玩火了。美国有人指出,“券商烧烤股民为大客户谋利是一回事,券商烧烤大客户为自己谋利则是另一回事。”





欢迎光临 CFA论坛 (http://forum.theanalystspace.com/) Powered by Discuz! 7.2